□黃玥兒/文
隨著電子技術快速的發展,人們已經不知不覺步入到“微時代”中。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商、微小說等,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節奏有了顯著的改變。隨著音樂新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手段日趨豐富。在音樂課堂上,如何把背負升學考試壓力的中學生吸引到音樂課堂,并喚醒他們內心對音樂課由衷的喜愛,在課堂上與老師的思維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是當前音樂教師面對的一道難題。而隨著各類微視頻井噴般涌現,如美拍、西瓜視頻、小影、微電影、快手、抖音等在學生群體中非常受歡迎,音樂教師可以嘗試著一種與時代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將微視頻運用到中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讓學生從吸引到深入,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1]。本文分析了微視頻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上的優勢,結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實踐經驗,談一談巧妙應用微視頻,提高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學習效率。
把微視頻引入到音樂課堂上,音樂教師要正確深入挖掘微視頻的特點,使其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
微視頻以其短小、精煉、生動、豐富的特點,成為中學音樂授課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因其內容廣泛、形態多樣,又有時尚的互動性,精彩紛呈的視頻形式和方便快捷的傳播速度得到大眾的認可,而網絡新潮事物對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其微小、精準、快捷的特點,提升了內容的精度,減少冗長、拖沓感,給學生帶來多重的視聽感受,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在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中,教學更具情境性,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幫助學生準確感受體驗音樂的情緒和風格特點,正確理解并掌握音樂知識要點。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主動探究的欲望增強,從而使學生能更扎實、深刻地感受音樂、理解知識,變苦學為樂學。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對提升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2]。
固化的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一節課下來,學生只停留在學會了一首歌曲或者聽過一首樂曲,至于歌曲的風格、樂曲的背景、旋律創作特點、樂理知識的滲透等,都只是形式而已。呆板陳舊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而微視頻的親民性和參與性能夠很好地彌補這種不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微視頻讓學生在喜愛的熱門形式中找到音樂學習的共鳴點,其強大的互動性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的積極性,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音樂課堂,教師再通過剪輯、合并等特效操作,加入新的構思,充分發揮教學輔助和補充作用,使其成為中學音樂課堂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3]。
微視頻聚焦的教學內容較微小,每位音樂教師都可以深入研究成為課程的研發者。課程的適用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設定,合理優化教學手段解決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微視頻的制作使用既是為了教學也是服務教學,因此教師制作的微視頻內容一定是教師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培養教師微視頻開發意識、科研意識,提升了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解決能力,在加深對本體知識的理解上,積累實踐知識,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和完善,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綜合提升。
歌唱教學是中學音樂學習重要一項內容,借助微視頻教學手段,利用生動的音像、圖文顏色的變化,直觀真實地展現歌曲內容,讓學生很快進入與歌曲內容相應的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原有的認知,更容易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緒和色彩。通過微視頻情境創設,能夠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富有情感的演唱,讓學生在歌唱中融入自身的理解,賦予歌曲情感,大膽自信地演唱,達到音、景、情的融合,在歌聲中受到美的滋養和熏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唱江蘇民歌《無錫景》時,用微視頻將江南地區生態、景觀、人文精心梳理整合,展現出江南溫和濕潤的氣候與溫婉、輕柔的特點,為綿長、婉轉的小調學習創設了地域情境,拉近了學習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距離[4]。江南人富庶安逸的生活也使小調體現出秀麗山川之景,運用微視頻將《無錫景》的歌詞中提到的梅園、錫山、太湖等巧妙地連接,給學生呈現了一幅娟秀的無錫風景。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個曼妙的年輕女子,彈著琵琶坐著亭閣之中,吳儂軟語合著江南小調,訴說著無錫景色的秀美風光。既賦予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又能結合名勝景點回憶歌詞,學生很快地掌握了歌曲的特點,并基本上能夠當堂背唱民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中學音樂歌曲中有較多的作品微視頻可以結合歌曲的意境來設計,在《京腔昆韻》《戲曲擷英》單元中的戲曲或戲歌,微視頻可以從戲曲的特點入手,“唱、念、做、打”巧妙銜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純正的戲曲表演情境中。例如《這一封書信來得巧》選自京劇傳統戲《定軍山》,微視頻精煉展現三國時期曹蜀之爭。微視頻以“穿越”的形式創設情境,營造課堂氣氛,引入所學的唱段。微視頻將京劇演員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精湛的技藝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是一般音樂教師難以駕馭的表演,普通音樂教室也難以創設的舞臺場景,通過微視頻給了學生一定的畫面空間和想象空間,既避免了教師可能存在的隱形錯誤,又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感受美、發現美,樂于主動去感受、學習,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音樂欣賞是對中外優秀經典作品的聆聽,通過深入講解,準確把握音樂形象,汲取音樂的精髓,拓寬學生視野,運用聯想和想象思維手段豐富學生內心感受,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人音版初中教材中有鼓勵熱血青年奮起抗戰的《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保衛黃河》《過雪山草地》;有對故土眷戀和對親人思念的歌曲《大海啊,故鄉》《七子之歌——澳門》等作品,而這些作品的年代背景距離學生比較久遠,不容易理解它們的內涵。而有微視頻的介入,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感興趣、有觸動、容易引起共鳴的微視頻進行整合,構思出一段和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的聲、像、樂為一體的新視頻,將個體的情感與音樂的情感直接結合,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情景交匯下情感的升華水到渠成。例如,在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時,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這首作品,筆者將圖像、音樂、文字、特效等多種形式巧妙地結合,這種多元的微視頻教學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巍峨壯麗的長城、黃山,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激蕩著強烈的愛國情緒。學生們沉浸在音樂情境中,在欣賞的同時不由自主輕聲地跟著視頻哼唱起來,這時候學生對作品也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感知。而教師希望歌曲情感升華不僅僅停留在這個點上,結合前幾年的疫情,可以剪輯制作《加油!中國》,呈現在學生眼前的將是84歲高齡的鐘南山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一大批白衣天使在沒有防護服、護目鏡的第一時間奮戰在戰場;244箱重2噸的醫藥物資從俄羅斯人肉背回馳援武漢群眾等情景。一幅幅讓人淚目的情景必定深深地感染觸動著學生,再一次伴著《我的中國心》的音樂時,學生們一定可以感受到中國的穩定、繁榮離不開這樣一群負重前行的人們,用平凡之軀為身后億萬中國人筑成穩固堡壘,此時此刻,再多的言語都顯得蒼白。微視頻的呈現,不僅為學生開啟一扇音樂視窗,也使《我的中國心》的欣賞得到情感升華,不露痕跡的教學銜接在學生們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為之驕傲的“中國”。這種多維度的呈現相比教師單一的說教,情感的提升高度是不一樣的,收獲的成效也不盡相同。
初中音樂教材理論涉及面廣,主要圍繞音樂的基礎理論知識、音樂的基本要素、曲式結構、體裁以及音程、和弦,這是音樂課的入門知識,也是學好音樂的基石。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窘境:在講解樂理知識時,教師講得很費力,學生聽得懵懵懂懂,不少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只是應聲附和、一知半解。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沒聽明白,但往往也是對書本概念進行再一次復述,沒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對音樂知識做深入淺出的設計。對此,教師能否高效地授課,師生能否完全融入課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而巧妙地利用微視頻進行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能夠讓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變得簡潔、明了,將相關知識的譜例、音頻、視頻進行整合,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加深理解,使學生對所學的基本樂理知識鞏固,提升學生鑒賞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例如:初中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國五聲調式音階》教學,直接照本宣科解釋概念的模式雖然簡單、直接,學生大致上也能理解概念,但是這種理解只是表象的,學生真正聆聽作品時,還是比較難區分五聲調式中的哪種調式,以及民族五聲調式與西洋大、小調式的區別。如果教師利用微視頻將各種調式的音階、譜曲、鋼琴鍵盤彈奏視頻、相關曲目音頻多方結合,讓學生在聽覺、視覺感官全方位感受,體會民族五聲調式的特點和韻味,在聽覺上與西洋大小調式加以區分,也就不會覺得茫然。課堂上微視頻呈現的鋼琴鍵盤音階變化、耳朵聽到的是美妙、富有特色的調性、音色,這比教師的講授語音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原本枯燥的基本樂理知識教學變得豐富、深刻,可接受性明顯增強,學生一旦覺得有了興趣,將很大程度上提高音樂理論課堂教學效果,課堂變得更高效、更專業。
教育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微視頻作為有效的教學手段被廣泛地應用在課堂上,在中學音樂課堂上巧用微視頻,擴充了課堂信息容量,使得內容充實、豐富,形式新穎、生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容易獲得連貫的學習過程,通過立體、多感官有效的微視頻信息可以減少教師課堂上講解、分析、板書的時間,學生主動、高效學習的時間不斷增加,學生就有更充裕的時間在課堂上感受和思考,在歌唱教學、欣賞教學、音樂知識教學方面,微視頻在教學中呈現出特有的音效、畫面和片段,這種更具時代特征更易被學生喜歡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變得精彩紛呈,學生參與性積極性更強,深化了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讓音樂教學魅力十足,豐富學生聽覺享受的同時,拓寬視野,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