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雄/文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的生活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電影中得到了生動的表現。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電影的敘事方式、攝影技巧和音樂選擇上,還反映在角色塑造、符號象征和情感表達方面。然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西方導演之間的文化融合也變得日益普遍,為世界的電影愛好者們帶來了更為豐富的電影觀看體驗。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西方導演在電影語言與風格方面的差異和融合,探討這種現象對電影產業和觀眾的影響,以及中西方電影發展未來可能呈現的趨勢。通過綜合分析,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中西方電影之間的互動關系,為電影制作者和觀眾提供一個綜合的、跨文化的視角。
探討中西方電影語言的差異,需要深入分析各自的歷史背景、文化差異、具體的語言差異對電影語言的影響。對這些方面展開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西方電影制作的不同之處,為跨文化電影交流提供更深刻的洞察視角[1]。
中西方電影語言的發展歷史受到技術、社會、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能夠反映兩者的文化傳統。西方電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早期實驗性電影,而中國電影的歷史則較短,始于20世紀初。這一歷史差異影響了電影制作的發展軌跡。西方電影的早期敘事傳統強調故事結構和角色發展,而中國電影在其早期發展中更多地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京劇和故事傳統,這使得中西方電影在敘事方式和表現風格上有明顯差異。
文化背景對電影語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電影強調個人主義、自由和情感表達,這在電影中體現為情感的直接展示。主角也常常是一些“天選之子”,他們的經歷十分特殊,即便是看似普通人的主角,其性格特點也異于常人。相比之下,中國文化強調集體主義、禮儀和道德,這在電影中體現為更加含蓄的情感表達和對社會價值觀進行探討的偏向性。文化差異還表現在影片的符號和象征性意向的使用上。例如,西方電影中常見的象征性物品有《圣經》,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將挖隧道的小錘子藏在《圣經》中,而呼應了《圣經》中所寫的“救贖之道,就在其中”。而東方電影由于沒有相關的宗教信仰,就不會使用這種元素。這些符號的使用反映了不同文化對象征意義的理解和賦予的深刻內涵[2]。
在敘事方面,西方電影通常采用線性敘事結構,強調情節的發展和角色的情感變化。情節通常按照起承轉合的傳統方式呈現,故事情節和角色成長是同步進行的,這種敘事方式在好萊塢電影中尤為典型。相比之下,中國電影相對更傾向于非線性敘事,強調意象和象征性元素,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經常采用插敘手法。對往事的追述使得觀眾能窺斑見豹一般,感受到葉問、宮二等武學宗師顛沛流離的一生。這種敘事差異反映了文化觀念對敘事手法選擇的影響。
在視覺呈現方面,西方電影注重用鏡頭講述故事,追求高質量的視覺效果。電影制作者傾向于運用廣角和特寫等不同的攝影技巧,以創造引人入勝的畫面。中國電影則常常追求畫面的美感和意境,借鑒中國傳統繪畫風格,如張藝謀的《影》,全片采用如水墨畫一般的黑白色調,傳遞了濃濃的中式美學。這種差異在電影的視覺呈現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也有顯著差異。西方電影常使用交響樂或流行音樂來強化情感,音樂與情感表達緊密相連。相反,中國電影可能更多地使用傳統音樂元素,如古琴或二胡,強調文化背景和情感內省。音效在西方電影中通常更加強調環境音和特效音,以帶給觀眾感官上的震撼,而中國電影可能更注重音樂的情感表達[3]。
西方電影風格的演變包括從早期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轉變,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發展等。這些技術創新推動了電影敘事和視覺表現的進步。同時,西方電影也經歷了不同的“時代”,就美國電影而言,有:1895年到1920年的萌芽時期、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時期、1967年至1976年的新好萊塢時代等。每個時期,西方電影工業都塑造了不同的電影風格和主題。
中國電影風格的演化同樣也受到技術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電影《姊姊妹妹站起來》,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對妓女進行改造,擺脫舊社會融入新中國的事跡。改革之后,商業電影崛起。電影風格日趨多樣。中國導演在電影風格上也表現出多樣性,從“五四運動”時期的現實主義到第五代導演的藝術性探索,再到現代商業電影的崛起,中國電影的風格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所變化[4]。
(1)題材與主題。中西方電影的風格差異從各自的選材和主題可見一斑。西方電影通常更傾向于現代主題,探討個人的實際生活問題,強調個體和社會的沖突。因此他們偏愛戰爭、家庭等題材。如講述絕不攜帶武器上戰場,并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傳奇經歷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聚焦愛好和平的個人理念與被迫上戰場家國使命之間的沖突。又如家庭片《我是山姆》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相當于七歲孩童的父親,與有關當局爭奪女兒撫養權期間發生的故事,探討非正常人士能否撫養子女,給予子女關心和愛護的問題。相比之下,中國電影可能更注重歷史、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表達,以電影探討中國的民族性,代表作有張藝謀的《紅高粱》。
(2)情感表達與調性。電影風格還涉及情感表達與調性的差異。西方電影往往強調情感的直接表達,情感高潮明顯,有時夾雜黑色幽默或諷刺。相反,中國電影可能更傾向于內斂、含蓄的情感表達,通過隱喻和象征來傳達情感,強調情感的控制和克制。
(3)藝術風格與視覺呈現。視覺呈現也是電影風格的一部分。西方電影在攝影技巧和視覺效果上通常更加注重寫實,追求畫面的逼真性和精細度。與此相反,中國電影常常注重畫面的美感和意境,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通過色彩和構圖來傳達情感和主題,如張藝謀電影所體現的影像美就非常典型。
現如今,中西方導演在創作時吸收對方文化元素已成為電影創作中越來越常見的現象。這種跨文化融合充實了電影作品,為觀眾呈現了更為多元和具有創新性的電影體驗[5]。以下將探討中西方導演在創作中吸收對方文化元素的情況,并通過具體例子來說明這一現象。
中西方導演之間互相吸收彼此的文化元素在電影制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方導演在探索中國文化方面表現出濃厚興趣,吸納了東方哲學、歷史、藝術和民間傳說等元素。反之,東方導演也積極借鑒西方電影制作技巧、敘事結構和視覺特效。這種相互間的文化交流使導演們能夠創作出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電影作品。中國導演張藝謀的電影《英雄》就是一個成功吸收西方電影元素的例子。這部電影將中國古代武俠傳統和西方動作片的元素相融合,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創造出華麗的視覺效果。同時,電影也保留了中國文化元素,如秦滅趙國時,趙人不避不退,只為了不斷書寫自己國家的文字,這一幕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書法不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而趙人無懼生死的態度,也正是那句“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體現。這部電影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成功,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體現出文化融合的力量。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在其《殺死比爾》系列電影中也充分吸收了東方文化元素。尤其是第二部電影《殺死比爾:終結篇》中,他運用了日本劍戟片(日本電影里一般以武士、浪人作為主角,追求真實感和逼真效果的冷兵器動作片)的元素,包括日本劍道和日本漫畫定格般的視覺呈現。這種吸收不僅豐富了電影的動作場面,還為觀眾呈現了全新的動作美學,表現了導演對亞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6]。
中西方導演的差異和融合對電影產業和觀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中西方導演的差異促進了多樣化的電影供應。觀眾能夠在電影院中看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風格的作品,這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現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日趨深入,中國導演的作品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西方觀眾在電影院里通過電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元素的獨特魅力。其次,導演的融合創作為電影帶來了創新和創意。導演們吸收對方文化元素,創作出具有跨文化影響力的作品。這種創新激發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鼓勵了更多導演和制片人跨足全球市場。然后,觀眾也受益于中西方導演的融合。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追求和審美取向,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這有助于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縮小了文化差異,加深跨文化交流[7]。
中西方電影風格和語言在未來可能呈現的趨勢:第一,跨文化融合將進一步加強。導演們將繼續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創造出更具創新性和多樣性的作品。這種趨勢將推動電影行業走向更多元化和全球化。第二,電影語言的多樣性將得到更多的重視。導演們將探索不同的敘事方式、視覺呈現和音樂運用,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這將豐富電影的表現形式,使電影更加具有廣泛吸引力。第三,中國電影市場將繼續崛起。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這將對電影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西方導演將繼續尋求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而中國導演也將更多地涉足國際市場。第四,電影將繼續在全球范圍內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電影不僅是娛樂工具,還是傳遞文化價值觀和故事的媒介。通過電影,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加深跨文化的聯系。
本文深入探討了中西方導演在電影語言與風格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與融合現象。分析發現,中西方電影的差異源自其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這種差異正在逐漸被融合和消解。這種文化融合不僅為觀眾帶來更多多樣化的電影體驗,還推動了電影產業的全球化發展。未來,觀眾可以期待更多中西方導演在創作中吸收對方文化元素,創造出更具創新性和深度的作品。同時,電影產業也將繼續朝著更加多元化和開放的方向發展,為觀眾提供更多不同文化背景和審美偏好的作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