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萍 黃志華
一、教材分析
我校自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來,應上級教育部門要求,在校際開展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但因缺乏配套教材,且無先例可循,導致學生參與興趣及積極性不高。加之,我校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單純依靠舉辦的主題活動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略顯不足。加之課堂教學環節未配備配套的教學參考書,故亟待編撰完善的教材,并要求從中探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策略,以使師生能從整體上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清晰的認識,并為助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提供經驗借鑒。鑒于時下教學層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創新教育方式,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優化路徑,讓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
二、教學目標
1.分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幫助他們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優化。
2.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教學的重要一環,并加以強化,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優化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師生之愛,并正確處理各方關系。
4.提高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彰顯教育的公平性。
三、教學重點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優化措施。
四、教學難點
如何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優化措施付諸實踐。
五、教學過程
在農村,父母因工作緣故,長期與子女分開,親子關系日漸疏離,情感淡漠。而在一系列角色變化中,隔輩親等“溺愛”現象司空見慣。極端狀態下,留守兒童渴望親情。處于情感多變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心思細膩,易受環境影響出現成績滑坡,甚至出現自卑或不良行為習慣,累及兒童健康成長。據我校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現有在校生580人,其中留守學生180人,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1.03%,其中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就占120人。
結合以往我校開展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關愛行動”,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牽線的“共享陽光、共建和諧”主題活動,在社會范圍內掀起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熱潮,并為彌補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為留守兒童打造適合成長的和諧環境創造了條件。具體教學活動如下:
(一)挖掘問題,拋磚引玉
教師多媒體出示“溫馨的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狀態”“咿呀學語的學生”“小鳥在教室里認真學習”“小明望著全家福,想念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留守兒童網上大拜年”六組畫面,并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六組畫面,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爸爸、媽媽上班,我上學,我們為了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他們和我都辛苦。過年了,我很想他們,希望他們早點回家。
師:同學們,那為什么爸爸、媽媽不陪著小明,而是把他留在年邁的爺爺、奶奶身邊呢?爸爸、媽媽為了誰?爸爸、媽媽在小明的成長中充當了什么角色?作為子女,你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
學生討論,共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優化”,首先分析什么是留守兒童。
師:什么是留守兒童?你們認為他們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教師指明學生回答問題。
生1:就是爸爸、媽媽去打工,把我留在家里。
生2:爸爸、媽媽把我留在爺爺和奶奶身邊,是為了掙更多的錢,也是為了我們全家有更好的生活。
生3:我逐漸適應了沒有爸爸、媽媽的學校生活,樂意去學校。也樂意和老師、小伙伴親近,體會一起做游戲的快樂。
生4:我已經慢慢長大了,樂意去學校和小朋友、老師們一起做游戲、學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愛上上學,每天都愿意開開心心地來學校。讓學生明白父母離家的原因不是不要自己了,而是為了生活。)
(二)說唱表演,深化主題
教師播放《上學歌》的視頻。學生觀看。
師:你們長大了,要像小鳥一樣到學校里學知識、學本領。
小鳥是如何上學校的?今天我們班的哪個小朋友向小鳥一樣開開心心地來學校的?
生5:爸爸、媽媽工作去了,我也長大了,要如同小鳥一樣,要開開心心地來學校學知識。
(設計意圖:活躍氣氛,讓學生從缺失父母之愛的家庭氛圍中走出來。)
指名一名學生上臺說出自己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并通過表演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來自學校的愛。
師:若你是小鳥,你愿意在鳥巢下還是“天高任我飛”?若你不想離開“鳥巢”,你怎么學習呢?你會不會怨恨你的父母呢?
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你會怎么做?
如果此時爸爸、媽媽在身邊,你又會怎么做?
學生兩人一組加以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切實感受父母的愛,也讓其留守生活變得有意義)。
(三)重申問題,深度優化
播放教師與少數學生父母的微信或電話錄音(學生的日常學習近況、生活以及鼓勵學生熱愛生活、認真學習等音視頻文件)。再觀看由學生排練的情景劇——留守學生給父母的一封信,最后選派一名留守兒童代表發言。
師:烏鴉有反哺之義,羊羔有跪乳之恩。父母為我們費盡心血,即便心有不舍,還是遠赴外地打工。我們應為他們做點什么,才能表達感激之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生:好好學習,照顧好自己,照顧好爺爺、奶奶,才是對父母最大的感恩。在我記事以來,對父母的印象極少,且很少和他們相處乃至生活。大多時間里,我做完作業就看電視。時間久了,甚至不記得爸爸、媽媽的樣子了,多數是從偶爾的電話及爺爺、奶奶口中聽到他們的消息,更無法感受到來自他們的愛。我在上學途中頓覺孤獨,尤其是放學后,如同寂寞的“荒草”。我沉默寡言、貪玩厭學、消極上學,自卑自閉,無時無刻不想待在父母身邊。從我走進小學校門開始,我幾乎沒有朋友。后來,在校領導及其班主任和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我得到了無私的愛。老師還發放了慰問品和助學金,給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許多幫助。
師總結:聽了上面同學的演講,大家要明白,感恩父母和師生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更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修養。
農村留守學生因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故在其心靈深處,常感到“茫然”及對父母的“怨恨”。教師通過圖片展示了闔家歡樂、堅守崗位、辛勤的學子、留守的孤獨等畫面。在生活這一熔爐下,要實現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需要教會他們感恩,才能保障其健康。
(設計意圖:通過演講和“自說自話”的方法,讓留守兒童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坦露心聲,讓他們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圖片展示,讓活動進入高潮,學生從中加深感悟和認知。)
師:同學們,留守并不可怕,留守并不孤單。最后,讓我們一起合唱歌曲《留守兒童之歌》,在歌聲中結束本次活動。
六、教學總結與反思
通過上述教學情況,我發現,農村留守學生大多在情感上缺失關懷。為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特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幾點優化策略。
(一)精準定位,有效幫扶
成立“留守兒童教育心理督導小組”,依托心理咨詢室,應用個體心理咨詢、團體活動、專題講座等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在政策、物質、環境、師資等相關方面形成長期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行動的工作機制。在我校全體留守兒童中,普及人際交往、學習指導、生活教育、社會適應等心理健康常識。深入留守兒童心靈深處,對其心理調節方法進行了解,盡早識別異常現象,建立必要的求助平臺,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完善和健康發展。如在季節轉換之際提醒他們添加衣物,預防感冒。假期來臨時,叮囑學生注意各種安全,把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議程。
(二)創設環境,完善手段
學校層面,加大素質教育之于留守兒童的培養力度,并制定完善的配套教材,在持續的心理咨詢室建設及其推廣中,綜合提升該類特殊兒童的心理素質。通過制度化管理方法,為留守兒童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以優化監護人的方法,在全面覆蓋的“關系網”中,讓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更強。優化心理咨詢技術,系統開展教育活動。隨時關注學生生活情況,保證每一個留守兒童身心健康,賦予他們親子般的愛心。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導學生在良性的成長舞臺上盡展所長,培養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將“玩中學”“做中學”作為執行關鍵,讓學生從教師身上感受到親情。利用信息化手段匯報學生近況,消除外出務工父母的后顧之憂,引導學生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如通過唱歌、詩朗誦等活動使留守兒童在充滿關心、幫助的環境中成長,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播放教師與家長通話錄音、讓留守兒童閱讀家長的來信,讓他們在觀看視頻和體驗中懂得父母打工的艱辛,肩負起身上的責任和使命。
(三)優化制度,創新活動
教師要賦予外出打工者及他們的子女(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和關愛,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一顆愛心的奉獻,讓留守兒童的世界充滿愛。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形成結對辦法,以“一幫一”活動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課堂紀律,讓這些學生得到親情化的學習輔導。將談心制度記錄卡作為常規工作加以深化,將年終留守工作先進班及先進教師評選落到實處。
建好“留守兒童之家”,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情況加以調查,對其進行全面的成績測試和定期檢查,以檔案化管理,讓教育和幫扶與留守兒童實際相契合。或通過舉辦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留守兒童眼里有光、心里有愛。開展團體輔導拓展訓練,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其感受到生活無處不美好。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團隊活動、書畫展、演講比賽、課間操等,讓其體會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關愛留守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開設“生活化課堂”和“線上課堂”等,從點滴小事做起,對學生進行教育。我想對留守小學生們說:“父母暫時不在身邊,你們要勇敢面對孤獨,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快樂生活,快樂成長。這里的同學和老師,能隨時隨地與你們分享快樂,減少你們的煩惱。我們師生要攜起手來,擁有輝煌璀璨的人生!”
(作者單位:1.鎮原縣平泉鎮朱胡小學;2.鎮原縣平泉初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