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琴



定量化學實驗的有效開展,能幫助學生跳出原有定性化學實驗的局限,掌握微觀到宏觀、量變到質變的化學探究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定量分析化學的思維。“酸堿度的測定”在教材中只是簡單測定常見酸、堿、鹽溶液的pH值,不能從定量角度看出不同濃度酸溶液與堿溶液的pH值有什么不同,借此設計并改進教材實驗,利用精密儀器pH計測定不同濃度下酸堿溶液的pH值,進行對照實驗,設計三種不同濃度下的酸堿溶液,記錄現象,得出結論;“溶解度的測定”在教材直接給出不同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學生對于數據的由來沒有實驗依據,借此設計并改進教材實驗,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溫度下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真實數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下是我的實驗改進方案與反思。
一、實驗教學的目標
1.引導學生用定量的思想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設計對比實驗,用實驗事實說明pH值的大小與不同濃度溶液酸堿性之間的關系,應用傳感器還能適當將原有的定性型實驗改進為定量型實驗,以加深學生的深入理解。
2.學生設計定量實驗,直觀地測出物質溶解度的大小,在定量型實驗設計過程中,教師創新和優化并秉持新時代實驗理念,保證實驗流程、實驗效果更具科學性和環保性。
3.借助學生的好奇心,巧妙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實驗探究的興趣;教師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現象,設計定量化學實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探究驅動力。
二、實驗教學的開展
在初中化學“酸堿度”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以往的實驗過程是利用酸堿指示劑pH試紙帶領學生一同檢驗物質的酸堿性,并選取幾種典型的化合物,如稀鹽酸、稀硫酸、氫氧化鈣、氫氧化鈉溶液,但是pH試紙只是粗略測定溶液的酸堿度,不能比較不同濃度下酸堿溶液pH值的變化規律,無法體現對于酸溶液,濃度越大,酸性越弱,pH值越大;對于堿溶液,濃度越大,堿性越弱,pH值越小。
教師在設計本次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技術,加強課堂教學成效,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很多實驗在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借助現代化設備和器材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同時有助于彌補原有實驗中的不足,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上不易操作的化學實驗,各種難度較高、危險系數較大的化學實驗。
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新型儀器輔助化學實驗,如傳感器的使用,電子秤、電子溫度計、精密儀器pH計較為廣泛,本節課不同濃度下的酸堿溶液,教師采用了稀釋的方式來改變溶液的濃度,考慮到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應該注重環保要求,學生在測定酸堿物質時,教師要反復強調將化學實驗結束后的用品丟棄到指定位置,避免污染環境。應用精密儀器pH計測定溶液的pH值,使結果更加準確,將原有的定性型實驗改進為定量型實驗,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幫助學生直觀認識定量型實驗的重要價值。
[實驗方案]配制30 g濃度為30%的氫氧化鈉溶液,分成三等份,第一份直接檢測,第二份中加入20 g水,經過計算溶液濃度變成15%,第三份中加入30 g水,經過計算溶液濃度變成10%,三杯溶液放置在精密儀器pH計中測定并記錄數據,用實驗事實說明pH值的大小與不同濃度溶液酸堿性之間的關系。
配制30 g濃度為30%的乙酸(醋酸)溶液,分成三等份,第一份直接檢測,第二份中加入20 g水,經過計算溶液濃度變成15%,第三份中加入30 g水,經過計算溶液濃度變成10%,表面皿中放三張pH試紙,用玻璃棒(洗凈擦干)分別蘸取三種溶液滴到pH試紙上,變色后再與標準比色卡進行比較,再將三杯溶液放置在精密儀器pH計中測定并記錄數據,用實驗事實說明pH值的大小與不同濃度溶液酸堿性之間的關系,比較用pH計和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值的差異(見表1、表2)。
在初中化學“溶解度”的知識教學中,涉及配置不同濃度氯化鈉溶液的定量實驗活動,教師可以在這一實驗中,巧妙結合小組合作探究形式,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水平。
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首先通過一個很實際的生活問題(種子選種)引入課程內容,借助濃度12%的食鹽水選種最為科學,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為農民伯伯配置這一濃度的食鹽水。教師將學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組,并布置探究任務,為了確保農民伯伯自由選擇不同濃度的食鹽水選種,學生分別配置出12%、15%、20%的食鹽水。教師要求學生設置實驗步驟,完成食鹽溶液的配比過程。隨后各小組學生紛紛展開探究,有的組員負責記錄,有的負責計算,有的負責稱量,有的則主要做好溶解裝瓶的環節。
在定量型實驗設計過程中,教師進行創新和優化,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表示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氯化鈉,則20 g水最多可溶解氯化鈉7.2 g,秉持節約型實驗理念,減少水的用量,多次重復試驗,保證實驗流程、實驗效果更具科學性。
[實驗方案]測量物質(氯化鈉和硝酸鉀)在不同溫度下溶解度的方法步驟如下:(應用電子溫度計測溫)
1.量取20 mL水與燒杯中,將水溫分別控制在20℃、60℃、100℃。
2.稱量一定質量的溶質固體m,保證溶解不完,需要時可多次稱量算總和。
3.逐步加入溶質,不斷攪拌,充分溶解,直到飽和,如有固體沉淀,過濾出烘干,放入未溶解固體中。
4.稱量未溶解的固體總質量,求出20 g水中已經溶解的固體質量,即為該溫度下該固體的溶解度,列表格記錄數據。實驗展示并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結論:
20℃,20g水最多可溶解氯化鈉? g,則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 g。
60℃,20g水最多可溶解氯化鈉? g,則6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 g。
100℃,20g水最多可溶解氯化鈉? g,則10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 g。
20℃,20g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鉀? g,則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 g。
40℃,20g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鉀? g,則6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 g。
60℃,20g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鉀? g,則10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 g。
課后實踐作業:
1.學生對本地降雨的酸堿度進行測定,以小組為單位將所收集回來的雨水,利用pH試紙進行測定并分析本地區的酸雨程度,提出相關環境保護意見。
2.學生根據課堂上學過的測定固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測定生活中蔗糖或者紅糖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并通過降溫得到蔗糖的晶體。
三、實驗課題的反思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貫徹,教師原有的教學方式也應有所調整,應積極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化學定量實驗的操作雖然比定性實驗稍難,但也有定性實驗所達不到的教學優勢,可以培養學生對“量”的認知,提升定量實驗操作的水平,從中體會化學不一樣的魅力。教師應積極展開定量實驗的設計和研究,結合一些高效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定量實驗的體驗和探究。小組合作探究便是較好的切入形式,借助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形成頭腦風暴,一同完成定量化學實驗的操作,加深定量實驗的感悟。
相較于普通學科教學而言,化學實驗的趣味性更強,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好奇心,巧妙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實驗探究的興趣。教師應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趣味現象,設計化學實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探究驅動力。具體說來,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化學現象,值得學生深入探索,而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些生活現象與化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將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內容挖掘出來,如學生對本地降雨的酸堿度進行測定,以小組為單位將所收集回來的雨水,利用pH試紙進行測定并分析本地區的酸雨程度,提出相關環境保護意見。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趣味化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定量實驗的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微觀本質原理,提升定量思維和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從量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化學原理,掌握化學概念,提升化學素養。
教師應不斷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教學技術,加強課堂教學成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定量實驗需要學生尊重實驗事實、尊重實驗結果,并保證實驗數據的真實、準確,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更要全程保持專注力,詳細記錄每個實驗環節的數據,認真分析實驗結果,減少實驗誤差。定量型實驗更有助于深化學生身心發展,提升學生的優秀品質,在定量型實驗設計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進行創新和優化,并秉持新時代實驗理念,保證實驗流程、實驗效果更具科學性和環保性,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尤其化學實驗的生成物很容易產生有毒氣體或固體,如果處理不當極易污染環境,造成資源浪費,這對化學實驗操作而言是尤為不利的,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品質。
四、結語
總之,在化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實驗思維,要將定量型實驗作為重要的實驗類型,對培養學生定性思維意識、認識微觀世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紅城鎮初級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