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姍
北京市昌平區高精尖產業促進中心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這一背景下,新經濟的特點和要求使得產業結構從單一到多元、從弱到強,而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成為推動國家轉型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區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個體也是創新創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區域為載體的創新創業體系也就應運而生。其可以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為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從系統理論角度看,區域創新創業是一個由區域內的市場主體、政府政策導向和社會組織等要素共同參與形成的動態網絡,具有開放性、自行組織和自動調節的特征。在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中需要考慮資源配置、政府職能轉變、企業行為等因素。首先,政府職能轉變是指通過簡政放權建立一種新型的政府與市場關系,轉變以往由政府包攬一切經濟事務的做法,從宏觀上把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其次,企業行為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創造社會財富為目標的企業行為。企業是經濟活動中對生產力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經濟主體,它以營利為目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區域創新創業體系作為一個綜合系統由要素供給、制度環境、中介服務等要素構成。
第一,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是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促進我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如何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因此,深入實施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是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舉措。
第二,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以創新驅動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實現資源向技術優勢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深度轉化。“十四五”期間,綠色轉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深入實施綠色轉型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應通過提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綠色轉型實現綠色增長和綠色轉型目標。
第三,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選擇。
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要緊緊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署,深化區域間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為引領,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生物醫藥與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推動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和開放共享,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
深圳南山是一座擁有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新興城區,擁有“世界電子之都”“中國硅谷”美譽,是深圳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該園區重點發揮創新鏈、企業鏈、產業鏈、投資鏈和生態鏈的有機融合優勢。第一,將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推動建立了“1+5+2”現代產業體系。南山區內有1641 家企業,涉及互聯網、新能源、生物制藥、醫療器械、新材料、文化創意等多個領域,以“1”為重點,南山區著力打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比如,依托南山區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重點優勢學科,通過產業鏈延伸及技術引進,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電子及通信制造業領域,南山區形成了以中興通訊、華為公司和烽火通信為龍頭企業的產業鏈;在生物醫藥領域形成了以邁瑞制藥、麗珠集團和康龍化成為龍頭企業的產業鏈;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形成了以比亞迪為龍頭企業的產業鏈。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形成了三大主導產業:以動漫游戲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依托騰訊公司打造“互聯網+”時代下中國最具活力的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群;以華僑城集團打造獨具特色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以萬科集團打造有品質生活的理想城市形態下中國最大的新型地產項目。
第二,南山區的創新創業體系加強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多部門、齊聯動、共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加強了產品創新、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第三,南山區政府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政務環境,推出了孵化貸、成長貸、集合信貸等多類金融品牌,提供豐富的創投服務,構建具有特色的“創業投資機構+眾創空間、孵化器”的新模式。
2013 年4 月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構建高度靈活的個性化以及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基于此,德國將科技園區與城市相結合,打造城市生態型、智慧型創新創業體系。此模式主要強調將德國的高等院校、研究所、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大型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利益相關的創新主體聯系起來,建立可持續生態發展體系。形成了以柏林州科技園為主體的“五城”聯動的有機生長模式;以洪堡大學為主體的科技城,實現產業集聚;以柏林創新中心等四大孵化器體系為依托的創業城,為城市提供管理、科研、投資、運營等服務。經過數十年的培育,柏林洲科技園已經成功躋身前四大重要的科技園區,拉動了德國經濟發展。
區域創新創業體系是促進區域間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是一個地區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增強創新能力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從理論上講,一個系統有效的創新創業體系需要具備四個要素:政府扶持政策、企業研發投入和技術成果轉化、科研人員創新活動和團隊、技術轉移機構和服務。第一,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引導是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的關鍵以及堅實的基礎,從多個地區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經驗來看,雖然都以市場為主導,但是政府在立法保障、稅收優惠、資金引導等方面都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為區域的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第二,企業研發投入和技術成果的轉化。技術成果是一個區域創新創業體系能夠運作的來源,無論是南山還是德國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都以科技作為主導,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實現內部的良性循環。第三,優秀的科研人員以及創新活動與團隊。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是一個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建設的根本,無論是技術成果的實現還有相關科技的創新,都需要以人為主導、執行、落實。因此,區域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需要吸引大批優秀人才。第四,技術轉移機構與服務,為區域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
區域創新創業體系頂層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區域創新創業的戰略規劃、組織架構、制度保障等。這一系列工作相互聯系、緊密交織,需要多個部門聯合協作來完成。頂層設計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行為,它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從政府和社會兩個層面共同努力。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其次,要充分調動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等社會力量在創新創業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并充分尊重和體現各方面意見領袖或者專家學者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的作用,把他們作為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以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視,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的創新創業體系與機制。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建立有利于促進企業快速成長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帶動就業與經濟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區域創新創業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要對各類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動給予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設立若干創新創業基金,重點扶持區域內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并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探索建立符合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提高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水平。
其中,對于區域內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當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使其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實現轉型升級,并最終實現在企業成長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主發展;而對于各行業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則應通過市場機制來推動自身快速成長,發揮引領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區域內中小微企業與小微企業成長、創新創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家等群體,則要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引導其走自主創新和制度創新之路,不斷進行產品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還應建立以區域內龍頭骨干企業與創新型領軍機構為核心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只有創新才可以為區域創新創業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創新創業體系要突出創新引領,以科技為主要出發點及突破口,制定相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同時加大對創新型人才或者團隊、院校的支持力度,吸引各地優秀科研團隊與企業共同建立創新創業體系,增強各大企業的科技引領力度,重點關注其科研成果的轉化。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優化創新創業自由環境,環境作為人類創新生態的能量來源,是激發創新人才的關鍵。以硅谷科技創新創業體系為例。2015 年CEO Survey 顯示,硅谷吸引創新創業聚集的因素中,文化因素排名第一。包容、自由、開放是硅谷的基因,盡管天使投資失敗率達99%,但“寬容失敗”為廣大企業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在內部大學與企業緊密聯系,大企業開放式創新,員工自由流動,激發創新活力。
同時,還要優化區域人居環境,建設國際宜居環境,滿足創新人才居住、創業、社交等需求。廣泛地吸引各類人才為創新創業體系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以西雅圖南湖聯合區為例,西雅圖南湖聯合區因居住、商務、娛樂功能齊全,綜合成本遠低于硅谷,集聚了華盛頓大學、微軟總部等機構。
建設創新創業生態是促進雙創資源自由流動和資源、主體聯動發展的重要保證。建立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技術要素流動機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通過許可、轉讓、入股等方式向中小企業轉移。打造創新創業人才“特區”,形成人才高地。引導企業自主合作,建立創新創業資源共用、信息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平臺。鼓勵通過獨資、合資、聯營、兼并、收購等多種形式建立企業重組機制,推動資源向高端產業、優勢企業集中。建立“雙創”國際合作機制,更好地利用全球人才、技術、創業投資等創業創新資源。
政府要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專業化服務。加強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和“一網通辦”知識產權綜合辦事平臺,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知識產權相關服務。推動設立天使基金,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信貸通”業務,引導銀行、保險、擔保、投資等機構積極參與,探索形成市場化運作的“基金+銀行+擔保+保險”的科技型企業風險補償機制。
創新創業是企業成長壯大和區域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動力源泉,更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應當搭建科技服務鏈平臺,加強與產業的互動合作,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圍繞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整合政府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組織、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等參與到孵化體系建設中來,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協同發展的局面。
綜上所述,區域創新創業體系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重要方式,因此,為了更加完善區域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需要從政府政策支持、優化環境、創新人才、產業集聚等多方面加大工作實施力度,進一步促進我國創新創業體系持續發展,為社會和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