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榮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阿陽實驗學校,甘肅 平涼 743400)
學生在成長過程與學習環節都會受到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工作以及學生家長教育的影響。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可以顯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進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人生觀念,確保其心理處于健康狀態。為此,學校應當開展一系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學生家長開展科學指導,從而確保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優勢,可以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充分體現。家校雙方通力合作,相互促進,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優勢,共同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首先,在針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環節,應當突出以人為本的現代先進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及多元化發展需求,設計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家校共育模式的科學指導下,教育人員應當與學生家長開展密切的互動與交流,共同構建家校共育理念,在認知層面形成統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從而確保家校共育的價值與作用充分體現,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共同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其次,受到應試教育觀念與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影響,部分學生家長更加注重為子女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將物質基礎看作自身的主要責任。而對于中小學生的情緒變化、學習狀態、心理變化以及更深層次精神動向則缺乏應有的重視與關注。其中部分家長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對中小學生寄予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期望,不僅無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增加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導致重要學生安全感下降、幸福感下降。不僅無法有效發揮家庭教育的促進作用,甚至會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帶來巨大影響,由于學校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配合,導致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與價值無法充分體現,嚴重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由此可見,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尤為關鍵,只有確保家校雙方通力合作、共同攜手,相互促進,才可以構建有助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心理健康防線。
最后,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可以確保家校雙方通力合作,打造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可以滲透到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各個關鍵性節點。在學校當中,教育人員應當在精神層面與心理層面給予學生充足的關懷與關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及學生自主意愿,與學生展開平等互動與平等交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一系列問題。而不為學生設置一系列硬性要求,確保學生感受來自教育人員的關心關愛,大膽向教育人員表達自身的觀點與困惑。而在家庭當中,學生家長也需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對子女的身心健康保持高度關注,形成全民共育意識。這樣一來,家校雙方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寬松、更為優質的心理發展環境,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及環境適應能力,助力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以及陽光向上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以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各種現象,遇到心理問題可以希望學生家長以及教育人員尋求解惑與幫助,同時學生自身也形成了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與組織作用,做好教學資源整合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經驗與資源優勢,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與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渠道,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學生家長的密切互動交流,轉變家長身體健康教育觀念,確保其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持高度重視與深度認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當中。
例如: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學生家長展開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或者借助微信群以及互聯網平臺,與學生家長開展線上互動與線上交流,宣傳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真實案例,使學生家長充分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所帶來的重要影響,同時也明確家庭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有著學校教育難以代替的作用與優勢。通過學校的積極引導與大力宣傳,可以有效激發重要學生家長的使命感以及責任感,明確自身所處定位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家校共育環節。確保家校雙方保持密切的互動與合作關系,為確保家校共育模式的作用與價值充分體現、充分發揮,還需構建家校共育銜接平臺。在心理健康教育環節保持一致的教育觀念,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確保學生在學校當中以及家庭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以及愉悅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家校雙方明確自身的育人職責是順利實現家校共育目標的基礎保障,同時也是提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合理引入家校共育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形式。首先,單向教育形式。此種教育形式,以學校為主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向學生家長定期公布心理健康教育情況,分享心理教育知識。學生家長通過學校提供的信息掌握教育成效以及教育過程,分析學生的近期表現以及情況轉化情況,確保學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成效具有更加深刻的認知與理解。[2]其次,在此基礎上,雙向教育形式則是在單向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家校互動,使學生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環節,提升學生家長的參與程度。學生家長會主動與教育人員取得聯系,通過互動交流掌握學生的在校表現,定期向教育人員分享學生在家中的表現。[3]通過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雙方在學生的成長環境方面、性格缺陷方面、興趣特點方面以及成長背景方面提升對學生的理解程度,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可以確保教師精準掌握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資料信息,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家校雙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極具互動性與針對性。結合教育實踐分析,家校共育模式背景下,打造多元化合作育人模式。相較于傳統單向教育模式,雙向教育模式更加滿足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求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4]
例如:在新時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引入家校共育模式需要積極拓寬家校溝通渠道,創設多元化溝通平臺,由學校對學生家長的情況開展分級管理,必要時可以針對學生家長設置專項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活動。與此同時,學生家長也需要在與教師的互動交流環節生成危機意識,充分意識到心理健康問題會對學生成長與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充分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具體而言,中小學教師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形式以及經典案例分享形式,提升學生家長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拓寬線上交流平臺,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活動。在雙方密切的互動交流之下,共同討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所遇到的一系列難點問題、重點問題以及教育困惑,雙方共同討論、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可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具針對性、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為實現這一目的,學校不僅需要與學生家長展開密切互動交流,還需定期邀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到校內開展一系列講座活動,為教育人員以及學生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普及以及講解,并且組織全體學生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公益團隊。吸收責任心較強、具備良好溝通能力與組織能力的學生家長,參與到一系列公益活動當中,為學生以及學生家長提供更加貼心、更加及時的心理救助服務以及心理咨詢服務,這也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為確保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家校共育優勢與作用可以得到充分體現與充分發揮,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身心和知識發展需求,在恰當時機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從而確保信息化技術的作用與價值充分發揮,為心理健康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將抽象性的理論講解以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的方式呈現出來,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場景當中,確保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借助校園網頁這一便捷方式以及迅速方式,引導全體學生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節。通過瀏覽心理健康教育網頁掌握學校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對心理健康教學工作具有更加充分的認知與理解,積極配合學校完成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次,學校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將主題活動的信息分享給家長,這樣便于學生家長可以精準掌握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況。[5]比如可以在家校平臺設置學生在校的表現以及一系列集體活動,供學生家長瀏覽。除此之外,教育人員可以在新媒體平臺公開經典著作分享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書籍以及教育日志,供學生家長閱讀與參考。在新媒體平臺當中與學生家長開展密切的互動與交流,分享教育經驗與心得體會。學生家長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向教師尋求解惑,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這是由于相較于教育人員,學生家長缺少教育相關知識和經驗,因此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無法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需求,更加無法精準發現和充分掌控學生的心理問題,而教育人員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信息化的平臺可以加深家校的合作深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起到良好的指導效果。在針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學生家長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向教師訴說自身的困惑與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與答案。通過家校雙方的互動交流,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現存的心理問題,有效解決學生問題,借助互聯網教學平臺,教師與學生家長開展頻繁的互動與交流,相互分享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家校雙方合作共育這種方式,為中小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與學習氛圍。
總而言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家校共育模式高度契合。在此形勢下,家校雙方應當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與作用,共同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順利開展提供助力與榜樣。通過拓寬家校合作渠道,提升家校共育途徑,顯著提升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開展多元化合作,確保家校共育能力穩固提升、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保證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效果等方式針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效率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也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助力學生早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