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皓瑛
(青島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高校作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主陣地,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幸福觀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把奮斗幸福觀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培養具有遠大理想抱負和良好道德品質的時代新人的需要,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面對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審視和把握大學生奮斗幸福觀,努力提高大學生奮斗幸福觀的實踐能力。
幸福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奮斗幸福觀就是幸福的最好注解。馬克思指出:“人的幸福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自己的勞動中獲得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證了人本身就是一個物質實體的觀點,并且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定義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馬克思把人類創造幸福的歷史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并對人類幸福進行了高度概括。而這種對人類幸福性質分析和科學預測,是馬克思哲學從人與人交往出發的必然產物。幸福是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類活動和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的一種基本價值取向和價值理念,也是對人類幸福實踐及其價值成果所作的理論總結和價值肯定。近代以來我國經歷了中華民族由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過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加充分而有尊嚴的基礎和前提。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均存在著不同程度意義上的幸福感。在革命時期,人民群眾對于幸福具有強烈追求,而且也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對人民幸福擁有充分的意志能力。大革命時期,通過武裝斗爭解放和改造了舊中國,使中國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具有絕對的領導力與組織力,成為中國革命事業實現偉大勝利的堅強保障。土地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民群眾普遍建立了新生活;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群眾生產合作社不斷完善與發展等情況下形成了人民對幸福的期盼和奮斗精神。人民群眾對幸福有著強烈追求,并且這種追求具有普遍指向和內在邏輯。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之后,我國人民群眾在繼續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實現自身發展與提升,在不斷實現自身價值和利益中不斷追求幸福。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實現了黨對人民幸福理解上的更進一步,并成為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基本遵循。
幸福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馬克思指出:“幸福就是消除了人最基本的需要和欲望,從而使人有能力擺脫自身的限制而獲得自由。”沒有物質生活,就沒有人的精神世界;沒有精神世界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類的精神生活必須是人通過自我價值實現和對自身發展所作的行為來實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內容和價值標準。幸福不只是物質生活的滿足,還包括精神生活。“幸福本身就是人類共同的精神生活。”[1]在當今世界,“幸福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而奮斗幸福觀則是在總結人類發展歷史經驗基礎上,把人類對幸福的不懈追求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追求。追求幸福,不僅具有深刻層次的價值內涵,而且具有永恒的價值追求。奮斗幸福觀始終將人作為美好生活的主體與最終目標作為奮斗目標,明確了幸福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只有實現人類共同的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世界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只有追求實現人類共同夢想才能為人類的自由而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必須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中國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夢想,是中華民族的夢。中國夢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奮斗才能實現。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起億萬人民的共同意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夢想,而是無數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實現中國夢,需要凝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全體人民來共同奮斗、共同貢獻,實現共同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億萬中國人民用辛勤汗水、心血、智慧形成的,中國夢一經實現、就會變成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實現!中國夢本質上是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價值實現途徑和共享方式。人民實現自己的夢想必須依靠自己去奮斗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夢實現共同理想實現最堅實的力量源泉和強大支撐。通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共同目標、創造美好生活不僅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夢想和責任。實現中國夢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付出艱辛勞動和巨大努力。中國夢一經偉大夢想凝聚成億萬人民的共同意志就一定能夠實現!
奮斗幸福觀是當代中國青年的精神財富和實踐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發展、對社會生活的理想與追求轉化為對個人奮斗、對社會生活效果的認知等基本問題,把奮斗當作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情感力量,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培養奮斗精神,堅定奮斗意志,引導實現奮斗目標,把奮斗建成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價值觀念,從而樹立為實現中國夢的行動指南和精神支柱。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而中國當代社會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薈萃之地,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奮斗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與精神風貌,反映了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的內在愿望和積極追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和踐行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將其轉化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當代中國精神的具體實踐活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及其核心要義融入校園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當代中國精神融入校園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助于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奮斗精神和時代風貌。
時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行動之先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既充滿了光明與挑戰,也充滿了機遇與希望。廣大青年學生作為社會最活躍的細胞,始終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程上的生力軍。他們既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財富,又是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主體。他們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肩負著重大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光榮使命。在新時代思政教育中踐行新時代大學生勵志奮斗觀,將其視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重要支撐、精神力量與思想武器;作為大學生要切實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總要求和學生自身發展規律,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形勢任務要求和社會發展要求自己。堅持一切為了青年、一切服務青年原則,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任務來抓,把促進青年成長成才作為根本責任來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奮斗幸福觀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馬克思主義不僅把學生作為主體之一,而且也將學生作為主體地位要求我們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和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廣大大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進行下去。因此,高校的廣大學生一定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實踐中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核心要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育中的理論灌輸與方法呈現,而應在此基礎上結合大學生現實需求開展富有針對性、時代性、實踐性強的相關活動和研究成果并實現其在大學生群體中落地生根。
高校思政教育不是單純的課堂講授理論行為,而是一種全過程育人過程。如若沒有良好的育人環境作為支撐,教育就無法取得成效。只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教育生態,才能形成“四梁八柱”。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形成育人“四梁八柱”。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突出“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衡量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實現“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回答。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人為根本任務,以奮斗幸福觀為主題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這既堅持了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又充分體現了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既明確了要求,也體現了黨中央對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還有豐富育人內容和實踐機制等方面的具體規定。這樣既保證了高校學生全面發展得到滿足,又能實現全面進步和發展。
奮斗幸福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社會發展中的積極價值觀的體現。高校應營造有利于奮斗幸福觀形成的社會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幸福觀,將奮斗幸福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奮斗幸福觀真正深入人心。一是宣傳報道。在校園內廣泛傳播奮斗幸福觀的思想主張。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微信、微博、網絡平臺等載體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工作,廣泛傳播正能量。二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奮斗幸福觀,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正確方向和精神動力。這些都需要在高校青年群體中大力弘揚奮斗幸福觀,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奮斗幸福思想和奮斗的熱情,形成全社會弘揚新風正氣的良好氛圍。
首先要讓奮斗幸福觀進教材、進課堂、入頭腦,讓學生深刻地認識人生意義,理解奮斗才能實現中國夢,同時,還要使其與中國夢相契合。樹立奮斗幸福觀,必須要加強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頭腦;在風浪中搏擊風浪;在各種考驗中成長;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被各種雜音所干擾。
制定實施細則,將奮斗幸福觀融入校園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中去,并將大學生學習情況與獎勵掛鉤。結合校級、院系、班級三級考核標準,加大考核力度,實行優勝劣汰。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評比,并將表彰結果公示,形成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對考核優秀、學習優秀的大學生給予表彰和獎勵。將學習優秀典型作為評優評先和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通過不斷激勵教師發揮教書育人的責任、奉獻與收獲。讓學生以奮斗幸福觀為導向來促進自身成長提高。真正讓廣大學生將奮斗幸福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為廣大師生內心深處思想和行動上共同認可、追求并踐行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從而帶動校園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形成人人爭做新時代好青年的“新風尚”。
將學生考核評價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實踐經歷、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結合起來,并通過多種途徑將奮斗幸福觀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使學生成為有奮斗精神、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大學生。要有“硬核”才有好未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大學生,才會有成功與輝煌。如果沒有奮斗,就不會有幸福。在大學里有各種各樣的獎項、榮譽,但對學生而言,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是他們付出的勞動和取得的成績。通過考核評價來體現這些優秀人才的價值,學校要積極探索適合高校學生發展和成長成才的評價體系。對于每一個學生都是公平的,都可以得到應有的對待,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就在身邊。而且激勵制度可以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激勵機制也是高校實行的一種促進大學生積極學習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途徑與手段。激勵制度要求學生以“奮斗”為核心,用奮斗幸福觀武裝自我,將奮斗幸福觀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奮斗追求與行動。
奮斗幸福觀作為一種擁有悠久歷史淵源及豐富價值內涵的思想觀念,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奮斗幸福觀進入高校,走入課堂,讓當代大學生在奮斗幸福觀的影響下實現自身價值,收獲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