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穎,馮曉偉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
選擇職業關系著大學生個體一段時期內甚至整個職業生涯投入精神和物質的方向與目標。正確選擇職業會給大學生畢業之后的生活營造一個好的開始,大學生可以通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滿足感并取得一定的成績。意愿決定選擇,大學生的求職意愿會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如何準確定位自己對于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大,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尤為明顯。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更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與國家進步。本文旨在了解大學生選擇職業的現狀,探究大學生選擇職業的影響因素,總結大學生的求職特點,了解大學生求職意愿的形成機制,最終為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議。
本次調查針對某高校的大學生群體,根據調查目的與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包含基本信息、職業意愿、職業意愿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題目形式為單選題和量表題,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發放電子調查問卷。
根據公式計算,某高校共有32000 人,即N=32000。由預調查數據得到各問題答案的均值、標準差及方差,取最大標準差s=1.19,相對應的均值為2.343。另相對誤差限不超過10%(即絕對誤差限d=0.2343),置信水平為95%,計算得到n0≈99。根據預調查問卷的有效回答率r=88.5%再調整樣本量,最終確定發放112 份問卷。本次112 份問卷調查樣本中男性占29%,女性占71%,與某高校實際男女比例基本相符,所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統計結果剔除無效問卷之后,共收集有效問卷105 份,問卷有效率為93.75%。
利用SPSS 分析問卷所得數據的信度與效度以檢驗問卷數據的一致性與可靠性。這里只考慮量表問題的信度與效度,有關基本情況的問題變量未納入分析。檢驗可知問卷數據的信度與效度均有可靠性與一致性,適合建立結構方程模型。
1.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態度。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比較樂觀和一般的態度。其中選擇一般的學生占比約35.23%;選擇比較樂觀的學生占比約32.38%;選擇非常樂觀和不太樂觀的學生較少,占比分別約為18.10%和14.29%。整體來看,大學生對就業形勢保持積極的態度。
2.就業地區選擇。本科生選擇就業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占比29%;家庭所在地占比25%;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占比19%;學校所在城市和中部地區大中城市分別占13%和11%;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占2%;選擇出國發展的人很少,僅占1%;沒有人選擇鄉鎮地區。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畢業之后更傾向于在一線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或者家鄉所在地工作。
3.目標薪酬選擇。大學生對于畢業之后的第一份工作的目標薪酬主要集中于3000-5000 元。大部分學生選擇的目標薪酬為3000-4000 元,其次為4000-5000 元,部分學生選擇了5000-6000 元,極少的學生將目標薪酬定位在2000-3000元及6000 元以上。可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盲目追求高薪,對于第一份工作的薪資水平有較保守的心理預期。
本文利用SPSS 分析了各個影響因素和求職意愿的相關性,探究各個因素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
1.自我認知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首先,以工作能力為列變量、目標薪酬為行變量,得到列聯表后進行卡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P 值小于0.05,拒絕原假設,認為目標薪酬與工作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越強,期待的目標薪酬就會越高。

之后再探究工作能力與就業目標的關系,同樣將數據轉化為列聯表后進行卡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由于P值小于0.05,再根據相關系數的正負可以認定二者具有正相關的關系。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越強,就越會有明確的就業目標。

綜上不難發現自我認知對于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有明顯的影響。對自己認可較高的大學生會產生明確的就業目標,期望的工作目標薪酬也會比對自己工作能力認可度低的人要高。大學生良好的自我認知會對未來就業產生影響,自我認知是大學生定位自身的能力,他們會根據自身的能力設立就業目標、規劃就業選擇,所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十分重要。
2.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求職意愿的影響。父母規劃學生未來的職業與學生自己的職業目標明確度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對二者進行列聯表卡方獨立性檢驗得到P 值小于0.05,拒絕原假設,認為二者具有相關性,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可見父母對大學生的求職意愿有影響作用,父母對子女有較明確的職業目標時,子女也會形成較明確的職業目標,父母對大學生起著一定的引導作用。

父母在大學生畢業之后給其提供就業幫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檢驗發現如果父母能為大學生提供較大的就業幫助,那么大學生的就業目標會較明確。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可以說大學生畢業之后就業與父母的幫助是分不開的,父母提供的信息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

綜上,父母的教育在大學生就業道路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選擇就業地區、目標薪酬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父母引導的影響,父母的幫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求職意愿。
3.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求職意愿的影響。學校是大學生直接接收就業信息的地方,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會對大學生產生影響。首先,利用列聯表分析學校就業信息的豐富程度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如下表所示,二者具有正相關的關系。學校發布的就業信息越豐富,大學生形成明確就業目標的可能性越高。學校發布的就業信息是大學生最容易獲取的就業信息。學校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有利于大學生提早確立就業目標、了解就業市場。

學校的就業信息不僅要豐富,還應該結合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調查發現學校的就業信息能給大學生起到幫助的程度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學校的就業信息對大學生幫助越大,大學生越能確立自己的就業目標。學校關注就業信息的豐富程度之外,還應該注重就業信息的效用,滿足本校大學生的就業需求,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

綜上,學校是大學生獲取用人單位信息的主渠道,學校提供的信息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都有明顯的針對性。學校的就業信息越豐富,越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需求;就業信息越及時,學生的關注度越高,越能幫助學生高質量就業。學校對于大學生的求職意愿有方向性引導,能幫助他們了解就業市場、熟知就業政策。
即將面向社會的大學生應當積極了解自身,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除了積極了解自身,還應該主動獲取就業信息,了解當下的就業形勢,依據自身特點提前合理做出求職規劃。對自己有充分認知的學生提前進行職業規劃,有助于畢業時抓住更多機會,也能在求職的過程中理性、科學、合理地做出判斷。
父母合理引導會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就業目標。許多學生都會在父母提供建議的基礎上建立求職目標,同時也有許多學生在畢業尋找工作時會尋求父母的幫助,所以父母的引導十分重要。當然大學生也要學會獨立,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對社會。但是長久的家庭教育會對學生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父母應該在尊重學生的求職意愿、了解學生成長特點的前提下,積極培養大學生養成正確的就業觀念。
學校是學生了解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豐富的就業信息可以幫助大學生充分了解就業市場以及目標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以便他們提早規劃自己。同時,學校應該了解本校學生的需求,精準發布就業信息。應該積極展開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給他們灌輸積極、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建立就業目標,為大學生走出校門做好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