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楊曉奇 徐傳明
(柳州工學院 廣西柳州 545616)
以教學為目的而專門設計的或能被用于為教育目的的服務的各種資源屬于網絡教學資源[1]。2008 年,教育部啟動了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截至目前,在全國31個省市建立了221個分中心,匯聚整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課程4.1 萬門、媒體資源29.5 萬條,師生可便捷、免費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在教育部推進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內很多高校都組織和開展了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從整體上看,很多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上是缺乏整體規劃的,教學資源分散,利用率低,即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處于自建自用的狀態。同時,高校在自建網絡教學資源時還存在建設標準不統一、資源流通不暢、共享保障困難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教育信息化推進和發展,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更好地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從而適應時代快速發展的要求。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了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應當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而建設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意見》在總體要求、重點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均指出以教育新基建壯大新動能、創造新供給、服務新需求、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智能省級、融合創新,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來進行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基礎建設[2],從而更快、更好地持續推進國家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硬件建設均具備基本的硬件設施,比較典型的問題是網絡教學資源硬件分散在學校內的各個學院,雖然以各專業為基本建設單元,但是仍缺乏系統化的平臺管理和流通,因此部分高校在網絡教學資源硬件的建設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建設重復性,缺乏共享性。部分高校在網絡教學資源硬件建設中采用了信息化的基礎平臺建設,將分散的硬件資源進行了互融共管,實現了教學場地、設備和人力資源的立體式管理,并形成系統的管理模式,推動線上線下學習共享,實現優質資源的高效流通,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化的網絡教學資源信息化基礎平臺建設框架
教育部關于答復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693號提案《關于信息技術助力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提案》中,明確指出依托“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創新教學、評價、研訓和管理等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截止時間是2021 年10 月14日,教育部在鼓勵高校發展線上教育實施一流課程“雙萬計劃”等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中,目前已遴選并公布了5 118 門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包括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以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等。
然而很多網絡教學資源分散于不同的平臺,在不同平臺的開放性和協同性上還需要協調和推進,升級相應的教學資源軟件數據庫,以形成高校、教師、學生等權威數據源,推進數據的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互通和流動。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4G 網絡發達,5G技術不斷進步,為高校和教師的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對國內多所高校的調查,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是目前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因此如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探尋有效的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方式能夠將高校網絡教學資源應用的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1.4.1 缺乏系統性
目前問題比較多的是網絡教學資源仍是以任課教師為主體的某一門課程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建設,這樣的以課程為主體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不僅資源分散,缺少以整個專業課程的系統性,還非常不利于教師和學生形成系統性的專業知識框架。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工作如果沒有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化設計,則會導致了師生在獲取資源時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對于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整合是沒有辦法滿足要求的。
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可以以“學校—學院—專業—教研室—課程”的層次來進行系統化建設[3]。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應當以學校為依托,將學校的所有專業進行整體的教學知識框架系統性搭建,以形成完善的專業教學體系。
1.4.2 缺乏協同性
缺乏協同性是國內目前很多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又一個主要問題。部分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部門是獨立分管自己部門業務的,沒有平臺進行統一的協調處理,因此這部分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未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1)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脫節。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在建設網絡教學資源時,考慮實踐的因素比較少,大部分教學資源內容相對陳舊,沒能夠得到實時的更新。在網絡化信息交互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否則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的知識環節中學生也很難從老師的教學內容里獲取[4]。
(2)教學內容的交互性問題。目前很多網絡教學資源多以媒體內容為主,這些教學資源往往是從不同渠道收集來的,主要包含大量的文字、圖片、動畫以及視頻等,但是很多相關資源缺少對教學內容的觀點表述,缺乏高校對這些網絡教學內容的篩選、整理和入庫,缺乏教師對網絡教學資源應用的系統性梳理和對應理論觀點總結,會出現在使用網絡教學資源教學的過程中缺少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障礙。
高校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開放式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模式(即完全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需要權限),另一種是自組織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即以高校自身為主體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模式)[5]。目前,這兩種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在我國國內高校均有使用,但是在高校自身在建設網絡教學資源時,主要是以“學校—學院—專業—教研室—課程”的層次來進行建設。通過高校平臺的搭建,學校內各學院各專業就可以借助平臺對自己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立體化的設計,從而滿足教學的需求,最終實現培養適應現代化人才的培養需求。以筆者學校建筑學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為例,探索通過建設思路、基本架構、功能建設、內容建設、評價標準等幾個方面來搭建該專業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框架[6]。
建筑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立足于該專業的系統化知識框架基礎上,以該專業學生在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為核心教學環節進行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能夠對專業課程起到教學輔助和拓展的作用。建設建筑學專業的網絡教學資源專業平臺,在充分利用網絡各種優勢基礎上,對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篩選、對應、整合并系統化至專業對應節點以及相關課程,形成框架式的系統平臺,同時在操作界面設計上應當簡潔明了,這樣能夠使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時能夠一目了然,同時能夠獲得更系統化的學習體驗,如圖2所示。

圖2 高校網絡資源建設思路
建筑學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基本架構主要基于互聯網建設,平臺的建設需要能夠滿足承載足夠容量的數據,并能夠提供便捷操作的數據索引功能。具體的平臺界面設計應包括知識框架的數據瀏覽、查詢、下載、作業、測驗、論壇等基本功能模塊,能夠根據專業需求不斷擴充功能模塊,能夠適應多種終端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通過基本權限就可以進入平臺進行學習。
以建筑學專業知識框架為建設依據,著重建設建筑學知識框架內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指導、教師輔導答疑、專業知識檢索、設計課功能、實驗室功能、論壇討論以及拓展內容等模塊,設置或預留必要的子模塊以進行后續的補充和完善。
建筑學專業應當以該專業的知識框架體系對應課程來進行搭建相關的專業內容。在內容建設時,可以將知識框架體系分為理論知識、專業設計和專業培訓三大類進行建設。比如:理論知識可以對應課程進行建設專業知識網絡教學資源庫,以專業課程為基本單元進行課程導學、電子教案、教學課件、教材資源、教學視頻、習題庫等內容的建設,并建立討論交流平臺,滿足線上教學的教師和學生交流互動的需要。對照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可以建立對應的設計平臺,內容應涵蓋設計任務書、規范標準、優秀設計案例、設計分析、設計步驟、設計成果深度及要求等資源,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開展設計教學[7]。有關于專業培訓的網絡資源建設,可以模擬設計單位進行模擬崗位實習,建立崗位實習要求、工作內容等網絡資源,或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培訓平臺,滿足建筑學專業學生和企業對崗位的實操學習要求。
高校建設網絡教學資源是否適用、是否好用,需要建立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和反饋,從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水平,滿足教師和學生對于教學資源的需求[8]。依據教育部制定的《國家(網絡)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網絡課程相關指標體系和多媒體教學資源通用評價指標等體系,結合筆者學校建筑學專業自身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思路,擬出符合該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平臺使用的評價標準體系,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評價標準體系
該校建筑學專業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中,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師生的交互性和開放性,因此在評價標準體系中指標分值可以相應提高。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高校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而轉變,近年來很多高校在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不同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系統性和質量仍然參差不齊,很多高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仍處于分散的狀態。新時代,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時更新和突破,才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通過對我國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的調查和分析,提出適合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思路、基本架構、功能建設、內容建設、評價標準等,解決高校內部網絡教學資源應用和共享以及適應現代化教學需求的問題,為進一步探索高校內部、高校之間、國內共享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提供參考依據,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