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云山小學 伍佩儀
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個人美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為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資源,推動教學改革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直觀性、趣味性、藝術性更加突出,可以讓學生更輕松地感受到美術課程所具備的生命活力和藝術魅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記憶更加深刻。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多是借助掛圖、教材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多只能靠教師語言描述。對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的小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會逐漸使其喪失美術學習興趣。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圖片、音樂、視頻等動態資源整合在一起,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濃厚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能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教師結合教學需求靈活利用資源創設情境,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使學生留下具體、直觀、深刻的印象。豐富多彩且美好的畫面逐一呈現,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還能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從而促進思維發展,在聯想中提高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但大部分美術教師在備課時多以語言文字為主,即通過寫教案的方式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而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后,備課形式和內容都能得到創新,完全超越了傳統備課范圍。美術教師可以在備課前對教材進行基礎分析,結合教學內容搜集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并整合分類,根據教學需求采取不同的手段進行呈現,提高備課藝術性的同時,更好地為美術教學服務。
教師的責任不在于傳遞知識,而在于教學生學習。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主體,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每個教師應該做的事情。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美術課堂是十分必要的,其豐富多樣的功能可以節約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時間,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感受,進而凸顯藝術的魅力。課前預習時,學生自主根據預習清單欣賞美術作品、收集資料,并通過網絡學習平臺上傳預習成果;課中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呈現、分享、分析學習的過程;課后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入能有效改變美術課堂中學生被動聽講和機械式繪畫的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
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多設計美術欣賞課全面指導學生。傳統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多利用圖片搭配口語講解的方式教學,顯得單調乏味,學生很難提起興趣。而引入現代教育技術,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效果可以大大提升。
1.打破時空界限。
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有助于開展直觀化教學,使學生突破時空界限,多維度理解知識。傳統欣賞課堂,教師多是借助教材中的插圖展開教學,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學生在觀察時容易產生忽視細節、觀察角度受限等問題。對此,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在課前搜集美術欣賞課所需素材,并將所有材料整合后放入網絡學習空間,課堂中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欣賞美術作品,從而打破時空界限,使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全方位了解優秀畫作,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古老的交通工具》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造型和功能特點,教師應利用直觀教學,指導學生觀察古代交通工具的外觀造型。首先,教師在備課環節以時間為線索,搜集不同時期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并制作成“學期導學單”,同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和素材。結合課前預習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教學目標,教師可靈活調整素材,整合資源,合理滲透到課堂環節中,為高效教學做好準備。其次,在課堂導入環節設問:同學們,你們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上學呢?大家知道古人外出都是用哪些交通工具嗎?學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師利用電子課件創設情境,直觀展示清晰的圖片,如步輦、轎子、馬車、獨輪車、木船等。同時,教師結合教材中“小博士”板塊內容,采取聲像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觀察中了解古老的交通工具及當時的手工藝制作水平。最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完整的《清明上河圖》立體動畫畫卷,并設計有趣的游戲——“找出畫中的交通工具”。學生每找到一種交通工具,教師則利用AISCHOOL教學平臺的放大功能,放大圖中細節,方便學生仔細觀察交通工具與周圍人、物的關系。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可以認識到不同時代的多種出行方式的特點,以及不同交通方式與當時人們生活的關系。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讓美術欣賞課堂更靈活、更深入、更高效。
2.動靜有機結合。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動態的特點,而傳統美術教學形式具有靜態的特點。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應遵循“動靜結合”的原則,向學生直觀呈現課堂教學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具體來說,美術課堂中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作品時,不僅可以借助教材指導學生欣賞作品的靜態結構,還可以設計動畫視頻,讓靜態作品“動”起來,使學生多維度欣賞作品,豐富課堂形式。
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美麗的花園》教學為例,首先,教師為學生提供電子圖片和網頁,讓學生欣賞多個美麗花園的同時,了解更多花的種類和特征,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感受花的文化,進而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創造思維,更愿意表達想象中鮮花的世界。其次,教師遵循“動靜結合”的特點,借助網絡微課設計“闖關游戲”,向學生呈現“遮擋”與“重復”這兩個繪畫技巧,重復展現花兒遮擋的前后關系,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助力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最后,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堂感悟,教師應呈現一些精彩的學生作品,讓學生分析其他同學利用各種材料創造的“美麗花園”,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創作思路,讓美術教學變得直觀、生動,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形式,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當前社會渴求的是具備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小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所謂“創造”不是生活經驗的照搬,也不是記憶的重現,而是通過觀察、回憶和聯想,重新概括和發展所形成的思維結晶。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正是美術活動的價值之一,很多美術作品都是由個體獨立創作出來的,表達了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內心世界。因此,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創造前,應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或視頻,向學生呈現豐富的情感內涵,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引起學生共鳴,發展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以嶺南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小橋、流水、森林》教學為例,為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音樂情境下進行創作和欣賞。首先,教師播放古典音樂《高山流水》并提出問題,詢問學生聽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討論后回答,教師則通過適當的語言引入與流水、高山等相關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這一過程中,音樂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保持高度注意力,通過直觀欣賞圖片,帶著問題展開高效討論。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畫《蛙聲十里出山泉》,并搭配蛙鳴聲相關的音樂,指導學生聯系所掌握的中國畫相關知識,分析這幅畫的特點,讓學生在音樂情境下對欣賞對象進行視覺描述。教師對《蛙聲十里出山泉》作簡要的背景介紹和畫面描述,進一步完善學生的學習思路。再次,教師指導學生將學習視角切換到“森林”中,帶領學生欣賞油畫《森林里的早晨》,并聆聽樂曲《維也納森林故事》,讓學生仔細聆聽其中的旋律變化,與同學討論欣賞畫作后的感受,并明確指出在畫中哪些部分產生了這些感受。最后,結合音樂欣賞完畫作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一段優美、抒情的音樂,要求學生在音樂背景中嘗試繪制一幅風景畫,讓學生將豐富的情感在創作中表達出來,促進自身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1.豐富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贊可夫認為,高效的學習方法需要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或是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課堂教學資源有限,課堂氛圍較為枯燥乏味。美術是一門獨特的學科,課程設計再精彩,若沒有教學資源的支持,也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而現代教育技術的引入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采集、編輯和顯示資料,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將文字、聲音、圖片等資料進行加工重組,實現優化課堂過程的目的。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揭示了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本質,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活動中。
以嶺南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走進傳統戲曲人物》教學為例,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瑰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京劇臉譜來探究傳統戲曲人物造型特點。首先,教師從京劇臉譜在生活中的運用入手,利用視頻將社會生活直接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直觀體驗,喚醒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反應也更加敏感。其次,教師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戲曲的知識,傳遞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其觀察教材中的“生、旦、凈、丑”,區分其臉譜有何不同。通過直觀對比,學生了解到京劇臉譜上的色彩非常豐富,主色一般象征著人物的品質、性格和氣度。最后,為了幫助學生靈活掌握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中播放歌曲《話說臉譜》,讓學生結合歌詞體會不同臉譜的代表人物,體會戲曲中所蘊含的歷史韻味及代表的傳統文化。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內容,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空前興奮和集中,潛移默化地掌握臉譜的特點,感悟美術知識的本質,從而降低美術知識的學習難度。
2.設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明確提出,社會進步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使其靈活性和獨創性得到充分發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創造潛能,并逐漸形成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觀念逐漸成為具體的成果。一般來說,基礎造型是學生美術課堂中的必學內容,只有學好這部分內容,才能更好地將創意和想法表達出來。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幫助下,可以用電腦繪畫來彌補繪畫表現中的不足,學生可以通過操控鼠標輸入命令等手段,完成對創作的修改和優化,使作業成果有創意、有技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創新和敢于實踐的優秀心理品質。
以嶺南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造型別致的日用品》教學為例,為了引導學生體會生活用品的審美和趣味性,了解生活用品兼具美觀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教師應設計實踐活動展開教學。首先,教師打開PPT 課件向學生展示“雁魚燈”,要求學生先判斷這是不是生活用品,再對其造型進行評價,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判斷,并猜測“雁魚燈”的用途,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引導,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早期就掌握了生產金屬器皿的技術,制造出了很多大型、精美的生活物品,用于祭祀和日常生活。其次,教師繼續利用PPT 展示現代仿生型生活用品,引導學生在觀察和欣賞中認識到現代仿生型生活中更追求個性和精巧,兼具美觀和實用的特點。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現代豐富的材料,使學生感受到科技進步為日用品發展帶來的便利和優勢。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行總結仿生設計的優勢,并利用PS繪圖軟件嘗試創造出造型別致的生活日用品。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創作時間,扮演好監督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解決其創作中的難題。學生繪制后教師應對其作品進行點評,并指導學生針對性修改。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邁進信息技術時代,傳統單調的授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給予學生優質的課堂體驗。對此,教師應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的融合,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靈活、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多重感官感知藝術之美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優質的學習方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