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 蘇小菊
有關研究表明,一節課的導入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用顯著,導入是課堂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許多教師很重視導入,但如果導入的內容、方法、形式不當,將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并且影響整個教學進程。因此,應注重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的研究與實踐,小學美術課教學也同樣如此。本文試圖以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總結了小學美術課導入設計的原則與有效的導入方法。
縱觀目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備課和教學過程,盡管教師們都在努力備課——學習教學大綱、鉆研教材,進行各種教學手段的準備,但往往將精力都花在了大綱與教材的具體內容上,對“導入”投入不足。或者是對大綱與教材的核心要義理解不深,使導入環節過于簡單、呆板,難以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突出表現如下:
教師放棄“導入”環節直奔主題:“今天我們學習《點彩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一下點彩畫作品……”。由于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照本宣科,不利于學生心理的預設和準備,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環節形式與方法單一,使本來有新意而且學生喜歡的導入方式,經過反復重復使用而成為定式,缺少了變化和新意,失去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價值,使教學變得乏味,也淡化了小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師在導入環節的教學把握不住度,或者總在同一問題上啟發、糾纏,進入怪圈難以自拔。或者為了“吸引”而故意設置懸念,把學生引入迷宮,導致學生處于“混沌”狀態,不利于思維的激發和引導。
教師對學生知識、能力未作深入研究評估,在導入教學中一味地以自己的方式牽引學生,對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未予以重視,課堂上師生、生生無法有效互動,更談不上課堂資源的生成。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告訴我們:“最優化教學應是從順利解決教學任務和合理消耗師生時間的觀點出發,有科學依據地選擇和實施既定條件下最優的教學方案。”以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思想為指引,課堂教學中設計最優化的導入方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對小學美術新課標、新課程實踐中有些迷茫的教師,如茫茫夜海中的一盞航標燈。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整個教學過程,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排頭兵”,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起源,對整節課的鋪墊和引導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專注于小學美術課導入的最優化設計,力求在課程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用適合學生特質的、經常變化的導入方法(包括內容與手段),力求從一開始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而有效的思考,為順利達成小學美術課的教學目標創設優良的氛圍、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筆者及同事們的初步探索和總結,小學美術課“導入”環節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新課導入要具有明確的針對性,符合小學生及具體課程的特點。小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性格狀況、具體課程特點、要求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基本依據,導入環節亦不例外。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年齡、知識、心理、性格等不同狀況,設計與其相適應的導入方式。
新課導入要講究效率,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達到最好的效果。小學生容易從被引導走向被誤導,以致浪費課堂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簡明扼要、緊扣教學目標和主題,避免不必要的花哨和似是而非的導入活動是教師在導入設計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引起注意的諸多因素中刺激物的新異性是重要的一點。導入設計應具有多種變化,保持其新鮮感以保持吸引力。小學生對繪畫抱有一種積極、主動的熱情,甚至是一種依戀的感情,是其他年齡階段都不具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這一年齡段,興趣非常容易形成,也同樣容易轉移,以“激趣”為核心,以多樣性保持興趣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以上三個原則中,針對性原則是核心和基礎,簡明性原則、趣味性原則是針對小學生美術課的特點需要特別重視的方面。三項原則相輔相成,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進行完整把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同樣的課程在不同的班級,可能因小學生群體的差異性(在性格方面可能會表現得更加突出)而導致導入環節的設計、實施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某一節小學美術課,僅準備一份導入教案去通吃,通常是不可取的。
根據上述原則,筆者和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美術組的同仁在學習、借鑒各地同行的經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初步歸納總結出設問啟發、活動引導、多媒體情境、實踐探究等幾類比較有效的導入思路和方法。
疑問、矛盾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在導入課程時精心設疑提問,調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設問啟發導入時,教師應避免陷于“自我展示”或糾纏于枝節,盡可能簡潔、明確。正如語言大師莎士比亞所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有時候僅用啟發式的設問談話導入就能使學生馬上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并起到一定的導思作用。如《春天的色彩》一課教學時,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們說一說春天的感受。
復習導入通常也會采用設問的方式,正如巴甫洛夫所說:“任何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設問啟發通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感受或體驗基礎上,對小學生更是如此。就課程的內容及進程而言,為了使知識和思維更具系統性,設問啟發也經常會通過復習之前課程所學知識進而發現、思考新的問題,并導入新課題。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導入方式,尤其適用于知識性、技能性較強的課,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循序漸進。例如,進行《色彩的純度漸變》教學時,可以采用先復習提問:“色彩有哪些?什么是色彩畫?”,然后引出有關色彩問題的研究和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設問啟發導入可以適用于任何導入過程,幾乎不需要任何環境條件或資源的支撐,因此,是最節省也是最省事設計、準備相對最少的導入方法。為了更好地達成導入目標,提升教學效果,設問啟發往往需要與其他導入方法有機結合,配合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活動是小學課程教學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別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智發展特點,小學美術的導入環節也不例外。活動導入的具體手段、方法很多,可以根據課程、學生、環境、教師的不同情況和特點進行選擇。針對小學美術課程的特點,常用的有猜謎、故事、游戲等多種具體的導入方式:
1.猜謎引導導入。
用猜謎來指示新課內容極具情趣性。猜謎活動有一定的挑戰性和較強的趣味性(有時也是設問導入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猜中后的成就感和喜悅度也很高,是小學生很喜歡的活動之一,這種輕松有趣的活動導入形式學生很樂于參與。這種挑戰性、趣味性兼具的導入方式能直接、快速地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并快速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還能起到調劑課堂教學氣氛和節奏的作用。例如,《風箏》一課的導入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教師出示謎面:“空中有只鳥,要用線牽牢,不怕大風吹,只怕細雨飄。”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可以出示課題和相關圖片,進入教學環節。這時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已被很好地吸引過來,下一步的教學就能得以順利進行。
需要注意的是,謎面選擇一定是要和本課教學緊密相關的,尤其是謎面應難度適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情況給予適當提示,否則很容易陷入沉悶的狀態,反而影響導入效果,導致學生進入狀態變慢、課堂效率降低。
2.故事導入。
故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是衡量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標準之一。選擇寓意深刻且幽默輕松的故事,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教學語言渲染,會讓小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不知不覺進入預設的教學氛圍和進程中,也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導入形式。例如,在進行《我的動物朋友》一課的教學時,用蒂皮的故事導入:蒂皮是一名法國女孩,她出生在非洲,從小就與獅子共眠、騎在鴕鳥背上狂奔、和獵豹是好朋友、把大象阿布當作哥哥。蒂皮和大象阿布的第一次見面才10個月大,但他們可以用眼神交流,蒂皮長大一點在草原上行走時,阿布就像保鏢一樣跟在身后……蒂皮用愛詮釋了人類與動物友好相處的奧秘。
故事活動導入法特別適用于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的低、中年級的小學生,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特別能喚起學生的共情,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將自己代入故事情節中,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畫面,同時很快進入理想的課堂狀態,如果再展現對應的畫面(視頻、圖片等),效果會更好。
3.游戲導入。
玩游戲是學生的天性,游戲導入在小學美術課堂上都可以用,只要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較緊密的關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游戲導入就可以應用到美術課堂中。例如,六年級《紙柱造型》一課,課堂導入時出示一張A4卡紙,讓學生做一個“我讓卡紙立起來”的游戲,比一比誰的方法多、方法妙。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好勝心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用卷、折、粘、切等方法實現了讓卡紙立起來,不僅讓學生快速進入了學習狀態,還將教學重點巧妙解決了。
游戲導入法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對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尤其是對學生的把控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充分分析自身特點、能力的基礎上,選擇對學生、課程、自己均合適的游戲進行導入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避免出現課堂失控的局面。
多媒體可以將美術課堂中需要展示,但又受條件、環境限制的動靜態形象、聲音、情境等真實、生動、有重點地展現出來。可以事先選擇合適的內容并設計制作成課件,創設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狀況的情境,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快速達成吸引注意力、快速激趣、引導思維的導入目的。例如《遠古的動物朋友》一課,遠古動物的形象對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帶學生去博物館也不太現實,多媒體則可以很好地填補這一缺憾,將電腦制作的遠古動物生活的紀錄片進行播放,遠古動物的形象、聲音、習性等都得到了呈現,學生就在這種奇妙的情境體驗中進入了學習狀態,往往還會覺得意猶未盡。
基于小學生年齡的特點,在多媒體情境導入法中,動畫導入是一種非常受歡迎而且比較容易取得實效的形式,可選擇范圍很廣,成功案例多,對擁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教學環境,可以適當多用。
實踐探究導入法是指教師提前布置相關的實踐探究任務,學生利用自己可以獲得的資源進行資訊采集整理、技能學習等各種實踐活動,教師在課前收集學生的初步成果進行分析評價。課堂導入以教師展示、評價學生的初步成果為主題進行(具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這一導入方法的指導思想源于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及小學美術課導入研究中的創新嘗試。初步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對達成小學美術課的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作用比較顯著,是一種值得推薦和推廣的好方法。
實踐探究導入法在當前小學美術日常教學中使用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先進理念的建立尚需要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運用此導入法時需要學生乃至家長、教師投入很大的精力,尤其是美術課中,難以獲得大量的資源保障。
綜上所述,導入環節是小學美術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具體的應用實踐中,應認真發掘教材內涵,深入了解學生的心智發展、性格特點、思想,并且以生活實際為基礎;導入設計要做到目標明確、合理有據、靈活生動、循序漸進而且具有藝術特質。不同教師由于個體差異,課堂導入的方法會有很大差別,即使同一位教師教學同一課內容,面對不同的學生,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課堂導入設計與實施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方法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絕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需要以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思想為指引,充分研究小學生的特點,調動一切有利的資源,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準備“導入”,尤其是各種方法的組合運用,從而實現導入環節的最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