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景明
婦女的權益保障與家庭秩序、社會結構的關系緊密,許多婦女權益保障問題需要在社會制度中加以解決。在多層次、多方面、多元主體的保障網中,檢察機關一直是婦女權益保障的重要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經歷了三次修正或修訂,從全面修改、局部調整到大幅修訂,構建起了檢察機關對婦女權益的階梯式、漸進式保護模式。
婦女權益的救濟有公法渠道和私法渠道,其中刑事打擊是較為傳統的、主要的公法救濟手段。在對婦女人身自由權的保護方面,刑法第二百四十條至第二百四十二條以及第四百一十六條規定了五種罪名,分別是:拐賣婦女、兒童罪;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在對婦女性的決定權的保護方面,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百三十七條、第三百五十八條規定了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以及強迫賣淫罪。在對婦女婚姻家庭權利的保護方面,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百五十八條、第二百六十條規定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以及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屬于親告罪,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遭受虐待但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則可不經告訴而處理。除了前述危害婦女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犯罪,還有以婦女為犯罪對象的搶劫、傷害、綁架等嚴重刑事犯罪,檢察機關可通過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出庭公訴等程序履職,以嚴厲打擊犯罪、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檢察機關在依法打擊犯罪的過程中,應注重嚴把證據和事實關,依法客觀認定犯罪行為及所造成的危害。在辦理強奸等涉及隱私的案件過程中,嚴肅辦案紀律,注重辦案細節,在辦案過程中避免對被害人造成二次侵害,杜絕對被害婦女的不良社會影響。對于自維權不當而涉案的女性犯罪案件,實行人性化司法,全面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注重理性平和的人性化訊問、詢問模式和取證方法,堅持不嘲諷、不刺激、不訓斥、不挖苦,消除抵觸情緒,使其真正認罪服法。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政策,對具有從輕減輕處罰情節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在審查批準逮捕和審查起訴過程中依法從寬處理。對入所(監所)女性通過個別談話,了解其是否明確自身訴訟權利,在監所中人身權利是否受到了侵害,履行疏導、引導以及教育職責。對在社會上服刑的女性實施跟蹤幫教,隨時掌握她們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在發現不良傾向后及時批評教育,防止她們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202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新法”)聚焦婦女勞動和社會保障、人身和人格、財產等方面的權益保障,在第七十七條前段規定“侵害婦女合法權益,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的,檢察機關可以發出檢察建議”,并在后段明確列舉了五項檢察機關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的情形,從而形成了對婦女權益的全方位保護:
第一項:涉及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諸如:“確認農村婦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時侵害婦女權益或者侵害婦女享有的農村土地承包和集體收益、土地征收征用補償分配權益和宅基地使用權益。”農村婦女在土地承包、宅基地申請審批、土地征收補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集體產權股份化、村民待遇等方面往往受到區別對待,農村婦女的失地和土地收益問題突出,村規民約侵犯、剝奪婦女權益現象較為普遍。檢察公益訴訟介入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維護,有助于使《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紙面上的法律規定“活”起來,推動實現系統性改變的溢出效應。
第二項:涉及維護婦女平等就業權益。根據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規定,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在就業領域,性別歧視如因性別而不錄用或提拔,因結婚、懷孕、生育而被解雇的情形層出不窮、形態各異。女性受害個體因遭受就業性別歧視尋求私益救濟,往往面臨著立案難、舉證難、救濟不充分等問題,需要通過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對勞動保障部門等加以監督和督促。此外,針對在不屬于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設置性別限制(如崗位要求中“男士優先”“限男性”等性別歧視性內容),在營業性娛樂場所違法招用未成年女性等問題,檢察公益訴訟予以介入,可以發揮對普遍、系統的歧視性做法的糾偏改造功能,促進建立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長效機制。
第三項:涉及反性騷擾。對性騷擾、性侵害等有著嚴重污名化受害人傳統的侵害行為,受害婦女囿于社會觀念不愿宣揚而選擇隱忍,又因為舉證難、耗時長、收益小,甚至多數難以通過訴訟實現維權,結果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不僅被放縱而且被效仿。在相關單位未采取合理措施預防和制止性騷擾的情況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將提高通過訴訟維權的案件比例,產生引領和示范效應,進而帶動社會風氣轉變。
第四項:涉及婦女人格權益保障。新法的一個修訂亮點,是對侵害婦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進行規范,保護婦女的隱私權、名譽權,聚焦婦女隱私權、名譽權等人身和人格權益保障。新法將提起公益訴訟的范圍限定在“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婦女人格”:比如,在商品詳情頁面的廣告宣傳中使用低俗、惡俗、媚俗用語貶低損害婦女人格尊嚴,就屬于檢察公益訴訟介入的范圍。
第五項:將其他嚴重侵害婦女權益的情形作為檢察公益訴訟的兜底條款。比如家庭暴力,往往表現為針對婦女的基于性別的暴力,構成對婦女的歧視,影響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反家庭暴力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有關責任主體推諉塞責、不履行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職責,應當報告未報告、應當告誡未告誡、應當救助未救助、應當援助未援助、應當保護未保護等,應當受到監督糾正。實務中,檢察機關應積極探索反家暴檢察公益訴訟,通過磋商、檢察建議等方式激活現有的反家暴治理機制。根據檢察公益訴訟的制度機理,對不履行報告、告誡、救助、保護等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職責,侵害不特定多數婦女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
當然,大多數行政公益訴訟會以行政機關回復執行檢察建議的方式結案,而很少走到向法院起訴的階段。檢察建議的作用范圍比較廣泛,檢察建議不僅僅要讓行政機關糾正違法履職或者不作為等違法行為,更應注重以個案帶動長效機制的建立與實施,促進系統性、制度性扭轉侵害婦女權益的局面。

根據檢察公益訴訟的制度機理,眾多婦女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和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為履職要件。不過,個體的婦女權益在受到侵害時也需要必要的、有效的保護。由于她們往往不敢、不會或者不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利,在依法維護權益過程中需要必要的支持。根據新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可以支持受侵害的婦女向人民法院起訴,保障婦女權益。
檢察機關的民事支持起訴,不僅契合婦女權益保障的立法目的,而且也可以通過能動司法的“我管”實現社會治理的“都管”,讓法律規定不會淪為“沉睡的法律條款”。
實務中,檢察機關開展民事支持起訴,主要涉及財產損害賠償、追索贍養費、追索勞動報酬、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家庭暴力受害人權益保障等方面。在支持起訴程序中,檢察機關依法履行支持起訴職能,價值在于保障特殊群體訴權的實質平等,消弭個案中的訴權行使不平等,從程序上保障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更現實地獲得和感受到公平正義,促進新法保護婦女依法應享有的合法權益目標的實現。
檢察機關民事支持起訴,雖然形式上表現為對特定女性個體的訴權保護,但其本質上在于對婦女中特殊群體的利益保護,同時在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履職不到位時及時補位,通過能動履職彌補社會治理中的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