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麟
以“上海移動微法院”為例,通過線上訴訟服務,不僅在解決民商事糾紛、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對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群眾對司法公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滿意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抗擊新冠疫情以來,上海市一網通辦的全流程線上服務不僅為公共事務的不接觸辦理、行政管理的不見面審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為疫情防控政策的有效執行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上海不僅在全國率先推進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建設,統一網上辦案流程規則,還積極落實在線庭審、異步訴訟、電子送達等功能,實踐庭審記錄改革、電子卷宗單軌制、智能輔助辦案等工作。
從實際的統計數據看,上海市各級法院的網上立案率高達89.5%,意味著每10起案件中,9起都是通過上海移動微法院、智慧法院系統完成立案操作,并進入審判程序。
立案完成后,通過智慧法院系統進行隨機分案的比例高達91.2%;采用在線庭審方式開展審判工作的案件比例達58.6%,超過全部庭審案件的一半;訴訟過程中采用電子送達的比例為59.1%,超過全部送達數量的一半。同時,新收案件還達到了電子檔案單軌制歸檔100%的目標。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檔案室還順利通過了國家檔案局“電子卷宗歸檔改革國家級試點”的驗收,獲評“上海市示范數字檔案室”。
五年來,上海市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419.4萬件,與同期受理案件數量相比上升32%;全市法院共審結各類案件417.3萬件,與同期審結案件數量相比上升32.6%。在受理案件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審結案件數量也迅速增加,這和智慧法院建設、網上立案、在線庭審等網上辦案體系的構建密不可分。
智慧法院的建設對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影響也十分顯著。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根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報告,上海“司法程序質量指數”連續兩年在全球各城市中位居第一。另一方面,從國內情況看,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上海法院的“解決商業糾紛耗時”和“破產法律框架質量指數”這兩項重要關鍵指標均獲得滿分評價,成為“國內最佳實踐”。
隨著法治化營商環境水平的持續提升,上海法院網上立案、司法數據常態化公開,以及全流程網絡化辦案等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得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為提升全國法院法治化營商環境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推動全面依法治國起到了積極作用。
2023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智慧法院建設效能持續彰顯,打造了涵蓋訴調、立案、庭審、執行和訴訟服務、申訴信訪、審判監督、司法公開等30多個節點的網上辦案體系,網上立案、線上訴訟服務、在線庭審成為法院工作新常態,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指尖訴訟、網上解紛”的便利。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2023年的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智慧法院建設,嚴格落實在線訴訟規則、在線調解規則和人民法院在線運行規則,加大全流程網上辦案系統應用力度,確保在線訴訟實現“降成本不降質量、提效率不減權利”,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但是,智慧法院建設并不是照搬線下的訴訟流程,嚴格來說,它是對傳統訴訟流程的一次重新解構和再造。
從智慧法院的工作開展來看,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傳統線上訴訟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首先是訴訟程序的變化。線上訴訟改變的不僅是訴訟開展的形式,也增加了訴訟參與的方式,比如“異步開庭”,當事人在規定時間內,各自通過系統參與線上庭審,各自發表觀點,不僅產生了訴訟空間上的差異化,也打破了訴訟時間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在提供了訴訟時空便利性的同時,顯著削弱了線下庭審環境給司法訴訟活動營造的莊嚴、肅穆的直觀感受,影響了當庭質證、現場辯論帶來的緊迫感、即時感。另一方面,這種時空差異的存在也為檢察院的法律監督帶來新的內容,為如何維護司法公正帶來新的思考。
同時線上訴訟程序還會直接影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例如法官通過系統發送部分涉訴通知時,默認以發出時間作為文書的送達時間。某些民事案件中,由于通信信號或其他原因,即使多次重復發送訴訟繳費通知,仍然存在當事人未收到含有繳費鏈接短信的情形。又因為已經通過系統發送繳費通知,不能另行通過線上申領紙質書面繳費通知的方式進行線下繳費,導致存在因未能按時繳納訴訟費用而喪失訴訟權利的情況。
其次是技術因素的影響。毫無疑問,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技術因素都對線上訴訟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實質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能涉及整個司法行政領域。從立案到開庭,從質證到辯論,把紙質文書掃描為電子資料,把面對面的庭審變成線對線的視頻對話,系統的故障、硬件的質量、技術的實現都會直接或間接對證據的提交、訴訟的準備、發言的流暢、意思的表達產生影響。
以上傳訴訟材料為例:一方當事人通過網絡上傳新證據后,法官及其他當事人只有通過主動查詢才能知曉,這就有可能出現再次庭審時法官或者其他當事人因未能及時查看系統,只能當庭查看新證據或者延遲、延后庭審。
技術因素還會影響訴訟效率。在通過智慧法院進行網上立案時,通常需要上傳包括證據材料在內的訴訟文件,系統雖然提供了上傳大容量PDF、圖片文件的功能,卻未開放短視頻文件的上傳功能。而隨著智能手機、微信聊天工具的廣泛使用,大量案件須提交涉及微信溝通記錄的錄屏視頻。由于智慧法院限制了短視頻的上傳功能,手機錄屏后的短視頻只能通過線下另行刻制、寄送光盤進行證據提交,3—5秒的視頻文件額外增加了法官接收、查看、閱覽的工作時間。
再次是管理監督問題。線上訴訟改變了法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從“面對面”到“線對線”、從“紙對紙”到“屏對屏”,要防止伴隨“無紙化”辦公、“數字化”審理所產生的“官僚數字化”和“腐敗數字化”問題。
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代理律師與法官之間的溝通和確認必不可少,因此智慧法院通過系統設置,要求經辦法官應在限定時間內對當事人、代理律師的溝通留言做出回復。但實際工作中,部分法官卻直接使用“已回復”“收到”,或者其他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作為對當事人、代理律師溝通留言的答復,雖然解決了系統對回復時間判定的問題,卻嚴重影響了溝通效果,降低了智慧法院的有效功能。
盡管智慧法院在發展中取得一些成效,但仍有不足之處。
第一,改進技術。建議對涉及訴訟權利的系統通知增加回執功能,并以當事人收到該通知作為時效的起算點。建議擬定全流程線下處理預案,開通技術問題反饋專欄,對個別多次未能收到通知的及時進行人工處理,依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訴訟權利。
第二,完善流程。建議在智慧法院的系統中設置訴訟材料提交的提醒功能,通過自動實時發送系統通知的方式及時告知法官及其他當事人;可以在限制上傳文件大小的情況下,開通短視頻文件的上傳和查看功能。
第三,加強管理。建議可以探索強化高級人民法院督查室的功能,對線上線下審判程序轉化或切換時發生的技術問題或流程障礙,給予監督和指導。例如在系統判定法官按時回復當事人、代理律師的同時,加強對留言內容的檢查和抽查,杜絕“答非所問”的形式答復,改善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感受度、滿意度,提升法治營商環境的作用和水平。
第四,強化監督。檢察機關可對智慧法院的運行、線上訴訟的開展,擬定具有針對性的法律監督方案,充分考慮線下傳統活動與線上審判系統之間的差異和變化對公平審判產生的新影響,對法律監督帶來的新要求,做到法律監督工作對智慧法院、線上訴訟的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