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鳳珠
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便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探索、長期實踐,至今仍在推進和拓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從現在起的中心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有何不同?我們又應當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秦宣向記者分享了他的體悟與思考。
記者: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自身的崛起過程。您認為,向世界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圖景、向西方國家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是否具有必要性?
秦宣:客觀審視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過程,實現了四個方面的大轉變:從傳統農業國轉變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從一窮二白的經濟落后國家轉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從封閉半封閉的國家轉變為全面開放的國家。
作為后發展國家,我國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成效是極為顯著的。正因如此,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如何走出來的,有哪些成效,取得的成功經驗是什么?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如今,中國處于怎樣的歷史方位,現代化達到了什么水平,未來又要走向何方?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秦宣演講視頻 (圖片來源: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要在世界上解決“失語要挨罵”的問題,就要構建我國自己的對外話語體系。在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時,社會主義、民族復興和現代化是3條并行又有交叉的主線。由于“社會主義”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容易遭到西方主流媒體的抵制,“民族復興”也易于造成西方國家的誤解與誤讀,因此當前只有“現代化”能夠成為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對話的橋梁,因為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記者:放眼全球,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怎樣的中國特色,與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有怎樣的不同之處?
秦宣:第一,從領導力量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中國共產黨。
第二,從性質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能集中優勢發揮能動性,實現比資本主義更快速合理的發展。
第三,從發展規模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超大的現代化。我們分析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過程發現,在現代化初期人口較少,所以出現了黑奴買賣的情況,后來人口過剩,又出現了海外殖民的現象。對于我國來說,這樣龐大的人口規模既是“包袱”又是動力,也可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第四,從目標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超越了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的局限性。
第五,從內容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擯棄了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社會畸形發展的局限。
第六,從途徑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超越了西方國家強調的“國強必大”邏輯。
第七,從國家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趕超型的現代化。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是對西方文明的超越,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新形態。這樣的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全球性意義,拓展了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走的道路,為世界提供了優良的中國式現代化方案。
記者:您認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應當著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講明哪些方面的內容?
秦宣:第一,必須準確把握世界現代化和我國現代化的歷史邏輯,講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如何開辟的。其中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在世界現代化過程中,我國是后來者,比英國等第一批現代化國家晚了近200年,我國的現代化起步晚、難度大。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西方現代化的沖擊下起步的,它的原始動力來自外部,但外部動力只是激活了我國的內生動力,我國的現代化決不能解釋為是由外部推動的,而是我國內生動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三,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我國的現代化已經走過80多年歷程。1840年以后,西方現代化的不同方案在我國都曾試驗過,但都以失敗告終,這也證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在我國是行不通的。
其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擔起了現代化的任務。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同志就已經提出,要把舊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經濟上繁榮、文化上先進的新中國。所以,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時,我們要追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緊緊聯系中國共產黨作出的探索。
其五,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等,都是在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掃清道路、創造政治前提。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作出過很多探索,曾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工業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如今的“新三步走”等戰略只是以往的延續。因此,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不能忽略“革命”這一話語,不能割斷歷史。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命題是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的。當時,他強調了兩點:一是,我們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二是,我們的現代化比西方國家水平要低一些,只是“小康之家”。正因如此,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是,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要從2023年開始。我認為,1979年我們就已經開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了。
第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但如今的中國式現代化已經不再是“小康之家”,而是高水平的、全面的。
最后,要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講明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走向。中國式現代化中呈現的中國特色是過去時的,它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現代化持續探索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也是正在進行時的,因為我國的現代化目標并未完成;中國式現代化更是未來時的,因為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要在未來的推進過程中進一步體現和彰顯出來。
因此,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時,我們要緊緊聯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等進行闡釋,注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