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麟

每年除夕前夜,父親總在家中掛上先祖畫像。無論是牌位還是畫像,在我眼里,都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在畫像的頂端有“如在”兩個字,忽然讓我怦然心動——父親告訴我,那是爺爺的手跡。
這個手跡讓我聯想到爺爺“沐手敬書”的《朱子家訓》,常年懸掛于堂前,可惜現在已經遺失。先人留下的字跡,是最好的紀念與遺產。總覺得我們后輩沒有保管好,實是憾事一件。好在找到了一張草稿,是爺爺的親手筆跡。
每逢正月初一,高氏祠堂也會懸掛更早的先祖畫像,供整個村莊的后輩們祭祀緬懷。只是對每個村民而言,似乎對畫像中的人,鮮有人問津。這就更讓我對“如在”二字耿耿于懷。
“如在”這個詞組搭配,課本上從沒講過,我在小學的時候,就在想:是不是指在祭祀時,我們面對那些掛在堂前畫像中的人,要覺得他們就像還活著一樣,站在我們的面前?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如此:“如在,漢語詞語,謂祭祀神靈、祖先時,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
我想,當爺爺在寫“如在”兩個字時,在抄錄《朱子家訓》時,一定也有《蘭亭集序》中同樣的感慨:“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然而,我對爺爺書寫的《朱子家訓》的敬仰,絕不亞于《蘭亭集序》。小時候,我對文字的內容似懂非懂,這都不重要,那一筆一畫的字體,足以讓我想象爺爺書寫之時的情景,我相信情之所至,與王羲之實無差別。我不知道爺爺當時的年齡,想必他在書寫時一定心潮起伏,飽含著自己的人生感悟,滿懷著對后輩的美好寄托與發自肺腑的諄諄教誨之情。
雖然那幅《朱子家訓》已經不在了,但當我面對“如在”二字時,不僅僅有對爺爺書法水平的敬佩,更是對這二字的內涵有了深深的理解與感悟。“如在”的意義大概就在于:懷著對過去的眷戀,與對未來的敬畏吧。
每年春節回家過年,總有一種感慨:再也沒有小時候山清水秀的家鄉了。昔日郁郁蔥蔥的松樹林早已被如今鱗次櫛比的廠房所代替;踏上去軟綿綿的田間小路早已消失,如今堅硬的水泥路面上車水馬龍;那金黃色的稻田,只是偶爾在夢中出現,如今間或有前輩們在空地上開墾些菜地,零星的綠色點綴著一點生機。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高聳入云的煙囪與冷卻塔,似乎讓人聞到刺鼻的味道,塔上籠罩的霧氣,讓人明顯感受到光照時間的縮短。這些都折射出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一直是當下我們所關注的焦點,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我不知道,這是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心中所懷有的鄉愁情結作祟,還是由于現實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導致,讓人那么懷念藍天碧水,或許兩者兼備吧。我們早已習慣于享受工業文明的現代化成果,但總是懷念農耕時代的詩酒田園。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時候確實是一對矛盾體。
如花美眷,終不敵似水流年;心若磐石,逃不脫滄海桑田。似乎只有幾棵百年古樹,是我們村莊里最有生命力的見證。那些儲存于記憶中的人、事、物,也仿佛有附于此,呈現“如在”的狀態。面對被歷史車輪淘汰的一切,或是被物質挾持的精神財富,只有保持“如在”的心境,才能夠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社會中,保持內在的從容;只有保持“如在”的心境,才能夠在眾多的偶然性中,看到稀缺的必然;只有保持“如在”的心境,才能夠在這個無情的世界里,多情地活著。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