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一鳴
監督報道在推動民生問題的解決上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黨報必須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一篇好的監督報道不僅要準確反映百姓訴求,更要借助相關政策機制、聯合各職能部門共同解決難題,并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形成同類問題解決的長效機制。黨報的監督報道欄目不能做民生問題的旁觀者,而是要將欄目當做解決民生難題的一環來看待?!懊裆{查”是北京日報專門承擔輿論監督報道的民生新聞專欄。欄目2006年3月創辦,每周固定在《北京日報》“政府與市民”版刊發,欄目于2022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本文通過剖析這檔民生新聞專欄,探討如何做好監督報道。
黨媒要做監督報道,首先要搞清楚怎么做監督。報負面、寫批評、爆猛料,這些看似與監督有關的元素,恰恰是對黨報履行監督職能的片面理解。記者在開始采訪前,更不能帶有這樣狹隘的思想。監督報道不是用來吸引眼球的,而是把采訪的過程當成記者發揮媒體能動性,參與解決難題的過程,報道所呈現的是發現并逐步解決難題的過程。
“民生調查”專欄的報道所體現出的監督是建設性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工作核心是通過記者調查核實問題后,協調各相關部門共同為百姓解決難題。當然,這既是核心,也是監督報道真正的難點。輿論監督要切實并可持續地發揮建設性作用,媒體必須與政府形成機制性合作聯動,建立切實可行的整改落實機制,才能推動輿論監督落地取得實效。
近年來,北京日報不斷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作,特別是從2016年開始,陸續與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督查室建立合作關系,逐漸探索出一套輿論監督的落實整改閉環機制——“民生調查”通過多渠道接受群眾舉報,記者就舉報問題展開調查報道,通過聯絡市委督查室以及屬地和職能部門接訴即辦,合力破解難題,記者盯守問題解決全過程,跟進式報道,回應群眾關切。
2018年7月27日,“民生調查”報道《北京南站幸福路出租車遮擋號牌攬黑活》,集中反映深夜站內乘客排長隊等車,站外黑車扎堆堵塞交通,正規出租車也變身黑車的亂象。見報當天,北京日報將報道摘要向市委督查室報送,并備注“建議整改單位為北京市交通委及北京南站屬地豐臺區政府”。市委督查室很快向兩部門下發了督辦單。問題曝光當晚,北京市交通委就牽頭組建聯合執法隊,開始在南站外集中整治黑車。第二天,公交、地鐵、南站管委會等各部門召開緊急會議,探討解決深夜抵京乘客的回家難題。隨后,北京市級層面成立專班,各部門持續發力,推出了一系列便民舉措,并形成長效機制,填補了北京南站深夜公共交通斷檔的空白。在整改過程中,記者不斷與北京市交通委、公交公司、地鐵運營方及豐臺區相關部門聯系溝通,跟進報道整改進展,并及時刊登回應報道,讓乘客切實感受到整治成效,最終不僅較好地解決了乘客反映的老大難問題,還將對南站的“批評聲”轉化為了“點贊聲”。該篇建設性輿論監督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獲評北京新聞獎一等獎。
為民發聲、聯合各部門整改、報道反饋,通過構建閉環報道機制,黨媒監督所發揮的作用不只是簡單地發現問題、曝光問題,而是真正成為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第一環”,媒體在深化接訴即辦改革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閉環機制的作用下,“民生調查”欄目報道問題的解決率從此前的50%提升到90%以上,經記者核實后反饋報道回音的達9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架設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連心橋,反映社情民意,發揮媒體監督作用,講好接訴即辦故事,是黨報的核心職責?!懊裆{查”作為黨報上的民生欄目,同時擔負監督職能,新聞的關注點始終是清晰明確的,即一切監督都圍繞著百姓的急難愁盼?!懊裆{查”的報道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獲得感強、滿意度高。欄目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傾聽民聲、反映民意、解決民憂、增進民利。一方面通過建設性輿論監督,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另一方面,搭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及時準確地將群眾的呼聲反映給黨和政府,推動政府工作不斷改進創新,再通過媒體報道,第一時間將治理成效反饋給群眾,圓滿解決了百姓反映的難題,也有力增強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市民來電、來信都是欄目寶貴的新聞線索。尤其從2019年以來,北京市持續推進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北京日報更是熱情融入這場為人民服務的改革浪潮中,與市政務服務局及信訪辦深化合作機制,共享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及市信訪辦線索庫,更加全面精準傾聽市民群眾的聲音?!懊裆{查”由此也有了更為龐大且更貼近百姓的新聞線索庫,通過傾聽、采訪、報道,“民生調查”欄目所涉及的案例也被逐一納入全市“接訴即辦”重點督查督辦范圍,市級部門對各區及街道落實辦理媒體反映問題情況進行打分考評,促進報道的問題能夠更快解決,讓百姓生活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2020年12月25日,“民生調查”根據廣大市民訴求,以《監控密集區違停也密集 抓拍探頭是紙老虎嗎》為題,報道了豐臺區部分地區亂停車致交通堵塞問題。調查中記者發現,市民反映強烈的街區點位,恰恰是違停抓拍探頭設置密集的地方,探頭不起作用是問題的根源。報道的核心不僅要證實大量違停抓拍探頭長期癱瘓的現象,更要深挖設備癱瘓的原因及追問相關各方如何落實整改。記者采訪了當年安裝探頭設備的單位、一直以來關注探頭問題的市區兩級人大代表、豐臺區交通委、北京市交管局等各相關部門。追問下得知,癱瘓的探頭設備是早年由豐臺區牽頭建設的,由于后期運行維保機制問題,導致設備出現了斷電、斷網及網絡系統無法更新,不能匹配市交管局的執法系統網絡等各方面問題。報道后,各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解決難題形成合力,先后解決了探頭設備的電力、網絡接駁問題,接著利用新建平臺解決了系統更新問題,不但恢復了探頭設備的使用,更將解決過程整理成案例模板。記者用報道記錄下全過程,市民對解決效果豎起大拇指,全市范圍內其他同類問題也找到了模板,從而迎刃而解。
在長期的工作中記者發現,監督類的新聞線索從百姓中來,但解決的過程少不了各相關部門的支持。問題產生的原因方方面面,甚至不排除相關部門的工作失誤,或相關政策落實當中,某些環節出現了困難,亦或是各種難解的歷史遺留問題。記者既需要耐心聽百姓講明始末,更要和政府相關部門齊心探討。這樣的工作方式百姓是認可的,政府各相關部門是歡迎的。解決一個難題的過程,同樣也是拉近政府與市民以及媒體各方心懷的過程,同樣也是積攢經驗,為更多同類問題找良方的過程。
百姓的生活與政府的工作密不可分,相關部門在一段時期內重點抓的各項工作,往往對解決民生問題尤其是“老大難”問題有著較強的針對性。政府正在關注的重點問題、熱點問題、新生問題,同樣應該是記者關注的監督類新聞素材。監督類報道不僅要為民發聲,記者在平日的采訪工作中,更要善于觀察,調查采訪如能契合政府重點工作,查缺補漏,更可為相關工作帶來強大的助力,甚至是新的解題思路。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老年代步車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北京市針對老年代步車展開專項執法,即將出臺管理新規。針對違規銷售的源頭治理是否徹底,目前仍存在龐大使用群體如何管理,如何滿足老人出行剛需等熱點問題,“民生調查”推出《老年代步車問題系列調查》,在對相關人群進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提出科學預判才能精準治理,提升面向老年人需求的公交服務等細化政策建議。該系列報道迅速被納入相關部門考量范疇,社會反響大。
2021年夏季,禮讓斑馬線專項整治行動成市里重點工作,“民生調查”連續刊發《群眾反映三類“最難過的馬路”斑馬線人車相互禮讓還不夠》《停!別讓孩子們膽戰心驚過馬路》《換位看看環島禮讓難在哪兒》《文明禮讓應強化斑馬線的權威》等報道,在禮讓斑馬線推行過程中,根據群眾呼聲,去走訪那些仍難落實的路口,通過觀察、與換位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市交管局的方案改進提供了新思路。交管部門還聯合北京日報,推出斑馬線溝通手勢,向市民征集意見建議。
在外賣、快遞等新業態行業發展迅猛的當下,針對“外賣檔口”新型經營模式產生的業態單一、高度集中等問題,記者深入調查,刊發《居民樓苦陷百家餐飲檔口“圍城”》,剖析目前監管、評估及預警機制存在的空白區,引起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視,與記者合作開展調研,在兩會上提交改革提案,屬地街道精準落實,解決了外賣檔口集中,帶來的油煙、噪音擾民難題。
近三年,每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吃勁階段,“民生調查”欄目記者都深入一線,調查防控薄弱環節,及時為相關部門提醒。《公共場所疫情防控仍有漏洞》《防疫既要有“面”更要有“里”》等多篇報道給北京市進一步完善公共場所防疫措施提供了大量參考。2022年,《市民盼望常態化核酸檢測能夠“五個一點兒”》《核酸檢測點布局如何巧調眾口》等報道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建言獻策。
在融媒體時代,監督報道應該利用好新的平臺,進一步樹立黨媒監督報道的公信力;同時也利用互聯網更廣泛地發現問題,聽取更多反饋意見。
“民生調查”的報道不僅在北京日報紙端呈現,還第一時間在北京日報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全媒體渠道發布。多篇重頭報道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央媒的新媒體端口廣泛轉載,摘編精選的民生話題更是屢屢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熱搜,總閱讀量突破3億人次。入選中宣部“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典型案例”,發揮了主流媒體的核心價值和建設性功能,也為傳統報紙欄目的融媒體轉型探索了路徑。
未來,我們還將下大力氣加強“民生調查”融媒體產品的創新力度,增強全媒體傳播力度,進一步提升黨媒在群眾中的引導力。內容創作上,擬根據各平臺特色,創新報道形式,定制多類產品;運營推廣上,將總結前期在新浪微博平臺運營經驗,將融媒體產品拓展到多家主流視頻平臺,增加曝光度,全面提升輿論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