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琬微
與過去將教育放在“民生”領域闡述不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系統地將教育與科技、人才放在一起,凸顯了科教興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這提示我們,要用全新的視角去觀察教育、報道教育,以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高度闡述教育,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同時,我們也深知,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當前在教育公平、質量等方面依舊面臨不少難題。記者應該用手中的筆,寫出人們的心中所想所盼,用新聞的力量推動教育發展向更高質量前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專章。我從許多教育界人士的第一反應中,感受到了他們的歡欣鼓舞。“過去,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一直把教育放在民生中進行部署和安排,這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并部署,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體現了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的根本戰略思想。”一位專家激動地說,這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國計,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關乎人民生活幸福,更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許多教育界人士都意識到,在面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的當下,國家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人才的需求到了新的階段。對新聞記者來說,如何站在國家發展所需、人才第一資源的視角去重新理解教育,闡述教育界的新發展、新變化成為新課題。

□ 2022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電影下鄉”支教團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小學組織活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提供)

□ 2018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蘋果園中學分校學生在勞動教育課堂上學習烹飪(新華社記者 趙琬微/攝)
我們可以聚焦“個人夢”與“中國夢”之間的互動。在教育領域,看似普通,實則不凡的夢想故事有很多。我采訪過一位聾人青年,他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說話并一路讀到博士,成長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的高校教師。他的成長之路凸顯了教育對人生的改變,為很多人樹立了榜樣。通過書寫教育成才的故事,賦予教育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色彩,讓更多人相信可以通過努力,成長為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
我們要關注科技第一生產力與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點。北京高校產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科技創新成果,培養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從科教興國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的角度看,需要進一步將教育、科技和人才培養密切結合,挖掘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成長密碼。
我們要打通以往分學段、分學科等傳統的教育報道思路,為讀者展示出科教興國戰略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故事及其新的時代內涵。尤其是以欄目的方式集中展示一系列的實踐與思考,比如,新華社《瞭望》雜志的“校長訪談”欄目、《半月談》雜志的“校長說”欄目,集中展現了教育界人士的精神面貌,深刻揭示了每個人都能找到個人的成才之路與國家發展所需之間的密切聯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門的段落論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這反映出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有學上”到追求“上好學”,迫切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在教育報道中,最大的新聞熱點往往圍繞著如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等與人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領域。它們是民之所盼,也是教育政策的著力點所在。在自媒體等多元表達的時代,如何更好地將教育政策與民生期盼之間不同的話語體系打通,正是對教育報道提出的新要求。
一方面,這要求我們要及時傳達、闡述政策,讓更多人理解政策的深意。近年“雙減”工作落地實施以來,曾經給未成年人帶來極大苦惱的課外輔導、作業等壓力明顯減輕,但也有部分家長感到壓力依然很大,或者對效果表達懷疑。我們對政策效果的闡述不能簡單止步于文件,更要深入校園、深入課堂,以事實和數據提供說服力。

□ 2022年9月,北京市西城區炭兒胡同小學,學生參加課后訓練(新華社記者 李鑫/攝)

□ 2018年9月,北京東城區一所小學舉行傳統文化特色的開學典禮(北京市東城區教育新聞中心提供)
另一方面,這要求我們要了解民意,及時反映人們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多子女家庭的增加,托育機構不足、家庭教育難度增加等話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對教育質量的需求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期盼著有更科學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在反映民意的同時,我們要更多集納專業人士的智慧,觀察到一些前沿的探索實踐,為相關決策部門提供參考借鑒。
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思路,要求我們寫出有溫度的教育報道,凝聚廣大教育界人士的熱忱。無論是“燃燈校長”張桂梅的故事,還是“北京老校長下鄉”的支教故事,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新聞,都充滿人性的溫暖。在梳理北京一所高校跨越百年的鄉村實踐的故事時,一代代教育人前赴后繼,為教育均衡作出的努力與奉獻,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也深深感到,對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溫度”,我們的書寫還遠遠不夠,要用更多的筆墨,反映出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對改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做的努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人們注意到,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字之差意味深長。這要求我們,用祖國大地上生動的教育實踐對如何培養出建設者、接班人做出闡述,對為什么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如何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出回答。
一方面,要積極樹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榜樣。新華社開設的“青春版客戶端”“新青年”“醫學青年說”等欄目,以融媒體的方式為一批優秀青年提供了展示平臺。通過這些平臺,我們加強理想信念塑造,將各行各業的青年故事挖掘出來,引領億萬青少年把個人理想和人民需要、黨和國家的事業統一起來。
另一方面,要持續關注黨的各項教育方針的推進落實情況。從“五育并舉”到“教育評價改革”,從破“五唯”到立“四有”……隨著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與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選拔式觀念的矛盾有所顯現。一些地方依然有重知識、輕素質的情況,沒有真正將教育改革的舉措落到實處。
在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教育集團化、教師輪崗等改革備受關注,它們究竟是如何通過課堂面向學生發揮作用的,需要媒體以第三方的視角去揭示闡述。在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都需要我們用生動的案例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出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就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優先地位,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以書本、課堂為載體的傳統教育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面臨全新挑戰。作為記者,要特別關注教育前沿實踐與創新探索,為全國范圍的教育改革創新、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提供靈感與思路。
首都教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當前正在著力建設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的人才培育高地、科技創新高地、應用示范高地、國際人才高地、健康發展高地,并通過實施一系列重點任務來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我們應以此為契機,關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對人才培養的全面賦能。
家庭教育與全民終身學習的研究與實踐也是首都教育的優勢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等要求,這些提醒我們,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校園,而是需要與社會、家庭協調聯動,也不是屬于年輕人專屬的事情,而是關乎人的終身學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