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銳
又一個4年過去,又一屆激動人心的世界杯落幕,中國體育新聞從業者伴隨著梅西加冕,結束了忙碌而又復雜的世界杯報道。同4年前相比,全媒體時代的體育從業者比過去變得更加忙碌、需要應對的工作和熱點更多,承受的壓力和責任也更重。單一的文字或者視頻報道已經不再是同行們的工作重點,復合式、全方位、多媒體形態的組合拳式報道已經成為大家的工作日常。
與此同時,當互聯網進入3.0時代,整個網絡用戶對于交互性和個性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無形之中讓體育報道的廣度和深度被不斷地拓展。毫不顧及用戶感受,只是單純地蒙頭制作新聞作品,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而用戶對于賽事之外更多衍生新聞產品越來越大的需求,也正在倒逼體育媒體工作者必須生產出貼近用戶需求、更容易得到用戶認可的新聞作品。
過去幾十年當中,按照傳播形態,對于從業者的職責和任務有著明確的界定和分工。例如,記者通常因為其服務于報紙、廣播、電視等不同的媒體形態,而被細分為文字記者、攝影記者、電視記者、廣播記者等。但是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在體育報道領域,這種分工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如今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分工角色邊界正在被不斷突破。一個好的全媒體記者,絕不僅僅只是上述媒體形態中的一種,反而只有那些集文字采擷、視頻拍攝、編輯,乃至于直播出鏡于一身的記者,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好的全媒體記者,也才能是真正符合新時代特征的好記者。
其實,不僅僅是記者的類型邊界在被不斷模糊和打通中,就連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和編輯之間的邊界也在被模糊化,編輯不再僅僅只要求對記者提供的稿件或者視頻素材進行再加工,因為全媒體時代對于體育報道速度的進一步高要求和高標準化,在特定條件下,甚至需要編輯比記者反應更快、成文能力更強,在極短的操作時間里,完成成型的、符合互聯網新聞報道特征的作品。
以卡塔爾世界杯報道為例,每場世界杯比賽結束后的即時比賽結果新聞發布,包括“北青體育”在內的國內體育主流媒體,已經基本放棄了過去“記者成稿—編輯加工—即時發布”的傳統工作流程,而是直接由編輯根據已掌握的比賽信息,撰寫相關稿件,并在微博等平臺上即時發布,以保證自身新聞作品傳播力最大化。
由此可見,在全媒體時代,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邊界已經被逐漸突破,假如一個體育媒體工作者還在“抱殘守缺”,繼續沉迷于昔日所謂報紙記者、電視記者等的分工,那么他最終被這個大時代所淘汰也將是大勢所趨。因為全媒體時代的體育報道的特點是:更快、更多傳播類型、更有網感的新聞產品,才能獲得更大的傳播度、高流量以及用戶的喜愛。
全媒體時代,每個體育新聞從業者都要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任何一種武藝的缺失,都會對整個報道形成掣肘,并造成缺憾。
在卡塔爾世界杯期間,一個體育報道的新趨勢值得引起注意。相對于4年前的世界杯報道,幾乎所有派出了前方記者的傳統報紙媒體,都在世界杯期間開啟了訓練直播。于是,巴西隊、阿根廷、法國、英格蘭等強隊的賽前訓練,都得以通過中國媒體的鏡頭,出現在國內廣大用戶面前,讓大家能夠不用親臨卡塔爾,便得以如同在現場一樣,了解世界杯的全貌。而在4年前的世界杯報道中,類似的直播報道似乎還只是央視的專屬產品。

□ 2022年12月18日,阿根廷隊球員梅西(上中)在頒獎儀式后與家人慶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
傳統意義上紙質媒體對于報道形式和領域的每一次拓寬,都是對從業者能力要求的一次變革。過去世界杯報道當中,前方記者的職能相對單一,對于全方位的能力要求也相對現在更低,往往僅僅只是一篇篇文字報道的累積,便構成了整個世界杯報道的全部。但從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始,后方編輯部對于前方記者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只限于文字報道。文字新聞、視頻新聞、Vlog以及直播報道等多種報道形態,讓一名合格的前方記者必須精通“十八般武藝”,才能滿足所在媒體對他的全部要求。
相信在進入全媒體報道時代之后,有不少的老記者或者媒體工作者都經常會產生一種困惑。自己花費了很大氣力搶到的“獨家新聞”或者說是傳統意義上的“硬新聞”,在這個新的報道時代,變得越來越不吃香了,相反,一些過去并不能被稱之為“硬新聞”的新聞產品,卻成為流量“終結者”,還收獲了相當的影響力。
其實這種反差和困惑的形成,并不是因為“硬新聞”在貶值或者變得廉價,而是新時代要求的“硬新聞”不僅要具備傳統意義上新聞的所有特征,同時還應該是一個有“槽點”、讓用戶有互動欲望的新聞產品,否則,一則干巴巴的新聞,讓用戶連吐槽的欲望都沒有,又怎么能指望它能成為一個好的新聞產品呢?
“北青體育”在2022年的新聞產品中,有一條登上了當天的全國熱搜榜第一。這則題為《谷愛凌乘坐私人飛機離京赴美》的文字和視頻相結合的新聞產品,文字內容并不長,視頻長度也僅有幾秒鐘,但是很快便沖上微博熱搜榜榜首。“谷愛凌”“私人飛機”“離京”“赴美”……這條并不長的新聞中,充滿了各種話題,也讓用戶對這條新聞有了各種各樣的解讀和評論欲望。可以說,這樣一個“關注點滿滿”的互聯網產品,想不受到公眾關注都很難。Web3.0時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講求產品所能提供給用戶的交互性,新聞產品的3.0時代同樣如此,一條沒有交互性的新聞作品是不可能受到用戶喜愛和認可的。
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同樣也有一則很值得一說的新聞產品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巴西隊集體感冒”。相對于世界杯激烈的比賽而言,這樣一條過去只能被稱之為花絮的新聞作品,卻在當日收獲正常比賽報道內容都無法得到的高流量加持。仔細分析這個作品成功的原因,除了巴西隊本身具備的高關注度之外,這個作品同目前人人關注的新冠疫情的高關聯性,直接保證了這個新聞作品的最終成功。只有那些同普通人的生活緊密聯系,讓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新聞作品,才能真正具備生命力和高流量。
隨著視頻新聞時代的到來,以及抖音、微博等媒體平臺不斷加大對視頻新聞內容的流量傾斜力度,用戶在挑選新聞產品時,也逐漸從過去的“有圖有真相”時代,過渡到“有視頻有真相”的時代。因此,在全媒體時代,要想使一個好的新聞產品完成最大限度的傳播,獲得廣泛影響力和高流量,那么就必須打組合拳,而不是過去只有單一文字產品或者視頻產品的粗加工生產。
所謂組合拳就是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后,作為媒體生產者,要針對這一新聞事件,迅速生產出文字報道、短視頻報道、直播報道、深度文字報道、視頻評論等一系列產品,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時間段對于這一新聞事件的不同需求,力求實現報道的全覆蓋。
其實這種組合拳式報道模式,既是全媒體時代的產物,又是用戶需求倒逼所形成的。體育報道作為目前自媒體供應量相對較為充裕的專業報道領域,在過去數年里,早已多次經受市場化洗禮。也就是說,主流媒體的報道如果不能及時跟上需求,那么眾多的自媒體就會毫不客氣地占據這些被舍棄的報道空間。他們也許不如專業媒體工作者專業,但他們能更加精準地了解用戶需求,報道的反應速度也更快。針對這一現實情況,專業體育媒體必須在面對單一新聞事件時,展現出更專業、更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報道組合拳,才有可能最終贏得用戶的認可。當然,這也給體育媒體專業從業者在自身綜合素質、媒體技能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卡塔爾世界杯報道對于所有體育媒體從業者而言,的確是一次值得認真總結的報道活動。同歷次世界級大賽報道一樣,賽事本身依然是整個報道的核心內容。這一點毋庸置疑!全部64場比賽的賽事直播,是整個報道的核心之核心,也是整個世界杯報道的最高流量部分。但是由于中國隊遺憾地沒能進入世界杯32強,以及因為歐洲足球賽事付費直播過去幾年在國內推廣得不夠順利,在本屆世界杯開始前,足球迷特別是國際足球迷,相對于之前的世界杯有了大量的流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屆世界杯收視率和關注度的下降。盡管因為抖音投入巨資購買世界杯版權,讓很多初級球迷、特別是年輕球迷,有了通過時下最為流行的短視頻平臺免費欣賞并接受足球知識普及的機會,但是本屆世界杯報道同過去歷屆相比,在賽事關注度和流量等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對于賽事本身關注度的降低,導致用戶普遍不太關心足球自身層面的報道,例如技戰術等。但是用戶對于賽事衍生產品的關注度卻呈現了提升態勢。對于梅西、C羅等世界足壇巨星個人的高關注度,甚至超過了他們所在的球隊。而一些著名足球評論員以及平日喜歡觀看國際足球的娛樂明星們,對于世界杯的關注和評論,則成為整個世界杯期間街談巷議的熱點。所有的這些都應被視之為用戶對于賽事衍生品關注度的不斷提升,用戶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看球樂趣,他們不愿意被生硬地引導,相反,他們正通過互聯網強大的“集群效應”,反作用于世界杯報道本身。作為媒體工作者,不應該對這種現象熟視無睹,而是應該更為積極地去擁抱用戶的需求。
未來的重大體育賽事報道,類似的用戶需求還會被繼續放大。用戶對賽事觀看變得更加挑剔,他們不僅僅只盲從于賽事結果本身,而是會對比賽結果傾注更大的感情色彩,并繼續對于賽事衍生產品給予高關注度。類似“C羅哭了”“王楚欽狀態”這種看似同新聞毫無關聯的話題,會越來越多地沖上熱搜榜高位,這無形中也對傳統的體育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研究方向。
全媒體時代對于體育新聞作品的用戶體驗和交互性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傳統的媒體工作者,不僅要會寫新聞、會做視頻、會做直播,而且還要越來越重視在新聞產品制作完成之后的評論區管理。能不能管好評論區,同樣也決定著整個新聞報道的成敗。
在全媒體時代,用戶在各大媒體平臺表達個人觀點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所以在新聞事件發生后,評論區往往會成為新聞延伸的重點方向。在評論區,媒體工作者既可以通過用戶的評論了解大眾對于這一事件的“主流意見”是什么樣的,同時也能幫助媒體找到新的報道方向。雖然評論區有時也會成為網絡暴力的滋生之地,用戶的觀點有時也會有失偏頗,但是管好、用好評論區,是全媒體時代媒體工作者的一項必修課。這門課博大精深,需要不斷地通過實踐摸索來積累經驗。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體育新聞傳播早已不再是僅憑一家之言或者主觀臆斷就能占領輿論高地,毫不顧及用戶感受的新聞產品,也不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新聞產品。只有了解用戶需求、愿意擁抱用戶意見的媒體從業者,才有可能不斷生產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