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濟聰
倘若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那么“老工業基地”之于沈陽,無疑是色彩鮮明的精神特質。而制造業又是這座老工業基地的當家產業和比較優勢。
春節前夕,沈陽早已冰天雪地。記者深入沈陽市鐵西區多家制造業企業蹲點調研,感受到當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造升級“老字號”,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加快建設高水平數字鐵西、智造強區的似火熱情。
1月22日正月初一,作為今年經濟日報“新春走基層·蹲點筆記”的開篇之作,題為《數字賦能制造“蝶變”——沈陽鐵西區采訪記》的蹲點報道在《經濟日報》一版倒頭條刊發。
報道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學習強國平臺在發稿當天首頁推薦,并持續在2023年“新春走基層”專欄“穩產保供促發展”子專欄首頁推薦。截至2月7日,僅學習強國平臺的閱讀量超496.66萬,點贊超23.85萬,在“新春走基層”相關推薦稿件中名列前茅。
這篇報道全面反映沈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效,堅定經濟回穩向上的信心決心?;鶎邮切侣剤蟮雷錾钭鰧嵉淖詈猛寥?,作為經濟日報的一名記者,理應讓新春走基層報道更有“經濟味兒”。
記者蹲點采訪的第四天,沈陽一改前幾日的大雪,天氣放晴。
陽光灑在開發大路上,映出了不少廠區長長的影子。比影子更長的是道路兩側企業的年紀。沈鼓集團、特變電工、沈陽機床……這些企業一個比一個老。
其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鐵西區制造業普遍存在“大(傳統產業)而不強”和“新(創新型企業)而不大”的發展瓶頸。當市場經濟大潮涌起時,受長期累積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掣肘,這里的制造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 本文作者溫濟聰(左)在位于沈陽市鐵西區的沈鼓集團采訪
鐵西區擁有制造業34個行業中的32個,以大國重器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占全區工業比重的70%、全市40%、遼寧全省近20%。制造業是全區工業的重要基礎和優勢所在,制造業轉型升級對該區工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今天,這里的拼搏精神再度喚起。
記者發現,寒冬時節,“老字號”沈鼓集團的轉子車間內一派火熱生產場景,工人們正在生產主軸等壓縮機的轉動部件。轉子車間擁有一系列先進技術和生產模式,加速向產業鏈、產品鏈和價值鏈高端邁進。
“老字號”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新芽”何處生發?
答案是,必須走創新路,吃創新飯,不斷改造升級“老字號”。
創新驅動是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關鍵支撐。鐵西區必須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聚焦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增強企業創新主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不是秒級,是毫秒級!”
沈陽下雪前有些陰霾,但繁忙有序的遼寧方大集團東北制藥智能化生產車間卻充滿生機。
該公司102分廠廠長魯忠生,有些微胖,嗓音雄渾。盡管生產線聲音不斷,還戴著厚厚的口罩,但他那斬釘截鐵的語氣,仍讓記者對“毫秒級”三個字印象深刻。
102分廠智能化生產車間小容量制劑生產線A的生產節奏快到毫秒級。這得益于通過打造“數字東藥”,醫藥“制造”變“智造”,讓這家“老字號”煥發了數字“新青春”。
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建立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IOT),讓其燈塔工廠實現“萬物互聯”。
三一重裝燈塔工廠只是鐵西區依托工業互聯網數字賦能產業轉型提速的小小縮影。目前,鐵西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73%和64%,在東北地區居于領先狀態。
記者通過蹲點采訪獲悉,目前鐵西區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項目完成情況為:2022年鐵西區三一重裝、特變電工、賽輪輪胎、新晨動力、名華模塑等9個企業獲評“遼寧省智能工廠稱號”;三生制藥、佛吉亞汽車、派格汽車、科創化學等13個企業獲得“遼寧省數字化車間稱號”。截至2022年底,全區共有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點8個,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點33個。
揚帆新起點、建功新征程。冰天雪地中,沈陽鐵西數字蝶變引領制造業嬗變的信心仍在增強……
一方面,好的經濟新聞一定是在一線現場跑出來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編出來的。尋根溯本,新聞編輯記者的根就在基層,做好經濟報道同樣需要深耕基層。基層是新春走基層報道做深做實的最好土壤。因此,把新春走基層報道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唯有當我們的雙腳踏踏實實地站在企業、商場、文旅景點,站在豐富多彩的經濟生活中,根才會扎得更深,心會更真,路才會走得更寬、更遠。
深耕基層“土壤”,首先我們要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全面反映市場主體的所思所盼,寫出更有溫度、深度、廣度的基層報道,而不是僅僅滿足于“蜻蜓點水”的“小作文”;其次,我們要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一名合格的融媒體記者。雖說“術業有專攻”,文字記者與出鏡記者各有優劣,但如何適應媒體融合帶來的職業轉型與挑戰,是當下傳統媒體記者尤其是報紙文字記者亟需面對的新課題。融媒體時代,要求紙媒記者不僅精通文字報道,還能面對鏡頭當好“主播”,熟練使用無人機、口袋云臺相機等新媒體產品,以Vlog、抖音短視頻、微信、微博、客戶端、小紅書短文等多種形式展現豐富多彩的融媒體作品。
另一方面,讓新春走基層報道體現“經濟味兒”,就是要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把經濟報道做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讓人聽得、看得“有滋又有味”。
習近平經濟思想始終貫穿著新時代的大脈絡、大邏輯、大格局。特別是,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強調,創新經濟報道理念和方式,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這將成為今后采訪、寫作等采編工作的根本遵循。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始終讓我們牢記心間。作為一名經濟日報記者,我應著力做好經濟宣傳報道,切實履行中央黨報記者職責。對于這次新春走基層而言,我應圍繞“強信心、穩經濟、促發展”的宗旨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營造團結奮斗、喜慶祥和、生機勃勃的經濟發展氛圍。
經濟領域的新春走基層報道相對比較專業,但又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經濟類新聞報道相對枯燥無味,但記者必須如同知名藝術家、工匠巨擘一樣,苦心鉆研采訪寫作的藝術與技巧;深入企業的行政辦公室、生產一線工廠、科研中心、包裝運輸通道等現場,及時發現公司高管、產品研發工程師、生產工人、行政人員的創新創造;牢牢把握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貼近企業、貼近職工,剖析生產經營活動的“麻雀”,探索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將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類新聞轉化成一個有人物、有現場、有情節、有矛盾的“好故事”,寫出有干貨、接地氣、帶點煙火氣的經濟新聞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