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響
2022年12月23日10時59分,新疆塔什庫爾干紅其拉甫機場正式通航,帕米爾高原冰山上首次迎來“空中來客”。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和同事有幸在海拔3300多米的現場見證、記錄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位于帕米爾高原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下稱塔縣),是我國唯一的塔吉克自治縣,雪山環繞、千峰聳立。3萬多名塔吉克族居民世代散居于茫茫昆侖山腳下。這座機場的通航,不僅是當地居民多年來愿望的實現,更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的生動寫照。隨著“一帶一路”交通互聯互通不斷取得新突破,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地位日益凸顯,“帕米爾雄鷹”將承載著邊疆各族群眾的夢想振翅高飛。
新華社新疆分社深刻認識本次通航報道的意義和價值,與總社編輯部精心策劃、采制一系列全媒稿件,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反響。
時度效,時為先。移動互聯網時代,時效是以“秒”為單位計量的。在事件類報道中,奪得“全網首發”,是各主流新聞媒體的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在這次報道中第一時間發出消息,新華社新疆分社在得知通航相關信息時,便和總社國內部、對外部做了充分溝通和周密策劃。
得益于對該機場通航的多年跟蹤采訪和持續報道,我們積累了大量獨家、翔實的第一手素材。5名記者提前一周來到塔縣,多方采訪調研,預制采寫好文字消息稿件《新疆塔什庫爾干機場正式通航 帕米爾高原喜迎“空中來客”》。與此同時,制作“權威快報”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航部門提前給的信息里,通航時間是10時55分。但根據報道經驗,因高原航線受氣候等實際情況影響,通航時間是沒法準確預設的。在預制的消息稿件中,我們空下了通航的具體時分,等著現場親眼確認后,再第一時間“填空”播發。
23日一早9時,祖國最西端塔縣的天剛蒙蒙亮,氣溫零下20攝氏度左右。記者早早來到塔什庫爾干機場,開始緊張忙碌的工作。為精準獲得飛機落地時間,經協調記者進入了機場的控制塔臺內,就站在空管員身邊。
10時58分,天邊蒼茫雪峰的上空,逐漸出現了一個不斷變大的黑點。10時59分,隨著滑輪與跑道摩擦出白色煙塵,飛機在眼前的冰山腳下穩穩降落了!我趕緊記下時間,跟身邊的空管員確認后,第一時間撥通了總社的電話。很快,新華社文字稿件和圖片海報同步發出,摘得了“全網首發”。稿件獲得超150家媒體采用,其中客戶端閱讀量達800多萬,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講好新疆故事,理直氣壯宣傳新疆社會穩定的大好局勢、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p>
根據多次組織涉疆報道的經驗,筆者認為,塔什庫爾干機場通航,是非常好的講好新疆故事的契機。如果僅僅做一條消息報道,難免有些浪費新聞資源。于是,我們向社總編室申報了重點報道欄目——新華全媒頭條。
全媒頭條是新華社近年來重點經營的品牌欄目。欄目稿件集中優勢資源,精心制作呈現,一直是業界的“領頭羊”。前方記者高度重視,多次開會研討,商議稿件的框架邏輯和全媒呈現。
最終我們決定,跳出基建看機場、跳出新疆看塔縣。用生動的場景和鮮活的采訪,勾勒黨的十八大以來,帕米爾高原小城走過脫貧攻堅、開展鄉村振興的現實圖景,用歷史筆觸穿越時空,不斷拓展報道的廣度、深度和力度,講述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正惠及各族群眾的生動實踐。
最終播發的稿件《帕米爾喜迎“空中來客” 商貿旅游前景廣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題是帕米爾不再“高遠”,從機場通航的現場切入,回溯塔縣千百年來出行之難,直到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在帕米爾高原,延續數代的艱險之路,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投入逾10億元,在崇山峻嶺間開山辟路,群眾生活現在得到極大改善。第二部分主題是筑高原“天路”、攀技術高峰,還原機場修建時面臨的種種挑戰,國家和建設者不斷攻堅克難,塔吉克老鄉與建設者的深厚情誼。第三部分主題是絲路古鎮變成開放前沿、鄉村振興助力幸福生活,機場通航之后,站在向西開放的前沿,毗鄰三國的塔縣不再偏居一隅,人流、物流、信息流,隱于山間的村落正發生巨變。
在稿件的全媒呈現上,除了傳統的配發圖片報道和視頻報道,在新媒體報道上采用“預熱+余熱”的模式,借力社交媒體,“漸進式”積累報道整體影響力。通航前1至3天,我們在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陸續進行一些輕快、有趣的預熱報道。通航當天,在完成消息、全媒頭條等主體報道之后,我們又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播發《就在今天,正式通航!》《看“帕米爾雄鷹”如何飛出新高度》等短視頻和新媒體圖文報道,有效擴展了報道覆蓋面和受眾觸達時長。
在國際輿論斗爭前沿的新疆,心中時刻不能忘記輿論斗爭這根弦。抓住機場通航的契機,我們精心采制了英文全媒頭條、英文圖集、英文視頻等系列稿件,并被編輯部翻譯成阿語、俄語、法語、日語等多語種進行傳播,努力做到對內報道和國際傳播的有效統籌。
“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塔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毗鄰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三國,邊境線長達800多公里。這里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15至20攝氏度之間。
數九寒冬,在這樣一個集高原、高寒于一體的邊陲縣城,我們的隊伍在居民家中、黨政機關、邊境口岸、冰川腳下忘我地深入踐行“四力”,履行新華社記者的使命和職責。
和當時的機場建設者們一樣,在本次報道過程中,我們面臨時間緊、任務重、高反重等實際困難。由于機場通航的時間一直未定,我們原計劃這次是到塔縣來進行前期采訪的。但在出發之前,忽然得知機場即將正式通航的消息,大量的策劃和稿件,瞬間被壓縮到了較短的時間周期內,給前方記者的工作帶來較大挑戰。前方只有5名記者,分工負責中文、英文、圖片、視頻等,每人手頭工作量都很大,大家經常是徹夜加班、邊忙邊喘,甚至一邊吸氧一邊寫稿。
此外,由于當地疫情擴散較快,原計劃當面采訪的黨政干部、機場負責人等人員,因為感染病毒居家休息,只能通過電話采訪。很多鄉親也生病在家,但為了拍攝到重點畫面,記者們不顧被感染的風險,深入多位村民家中采訪調研。我們也有幾名記者發燒、感冒,再疊加高反,更感不適。
在這次采訪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戰斗在一線,關鍵時候要頂得住、沖得上、打得贏。在祖國邊疆工作,更得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時時在狀態”的精氣神,在踐行“四力”中堅守新華社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