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研究院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重要節點。為推動“一帶一路”智庫合作交流走深走實,更好發揮匯聚眾智、融聚民心、建言獻策作用,“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2022年度理事會會議近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召開。會議總結上一次理事會會議以來的工作,選舉產生新的理事長和副理事長,并啟動全球智庫報告征集活動。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姜增偉、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發展和支持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安德魯·貝斯特里茨基、保加利亞“一帶一路”全國聯合會會長扎哈里·扎哈里耶夫等國內外知名智庫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一帶一路”相關智庫研究與國際合作進行交流探討。新當選理事長、新華社社長傅華作主旨發言,新當選副理事長、新華社副社長趙承主持會議,并介紹全球智庫報告征集活動情況。與會專家學者和智庫代表反響強烈,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在共建國家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倡議不斷走深走實,為全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19年,新華社聯合15家中外智庫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向委員會成立大會致賀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表示,希望委員會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推出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為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委員會成立3年多來,深入貫徹落實賀信精神,全力推動“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交流工作。截至2022年底,委員會成員單位已有俄羅斯瓦爾代俱樂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非洲經濟轉型中心、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等120余家國內外知名智庫,覆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并有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等一批國際知名人士作為個人會員。委員會理事會由中外方各8家知名智庫組成,新華社為理事長單位。
新當選理事長、新華社社長傅華在主旨發言中表示,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中國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面對國際社會對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熱切期待,智庫應當發揮更大作用,匯集眾智,凝聚眾力,推動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傅華倡議,委員會應發揮智力平臺作用,共同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充分發揮智力優勢,開展多領域的學術研究,就共同關心的課題開展合作研究,推出更多有含金量、有操作性的智庫成果,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建言獻計;應發揮交流平臺作用,共同促進“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以權威研究闡明時代大勢,以理性觀點深化互信互鑒,以專業聲音澄清疑惑誤解,推動各國攜起手來、加強合作,推動各國人民心意相通、和衷共濟,共同應對挑戰,實現互利共贏;應發揮傳播平臺作用,共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深入研究“一帶一路”的成功實踐,講好實踐中涌現的生動故事,揭示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深入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理念、原則、方式,闡釋“一帶一路”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推動更多的人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
傅華表示,新華社作為理事長單位,將積極推動成員互動交流,主辦各類雙邊、多邊國際學術活動,促進委員會成員交流進一步常態化、多樣化;大力開展國際合作研究,推動各理事單位、成員單位共同分享和交流智慧成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多智力支持;進一步加強委員會服務功能,強化委員會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秘書處作用,推動委員會建設邁上新臺階。期待在未來的工作中,委員會全體成員攜手并進,共同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早日實現。
為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國際研究交流熱度,更好服務“硬連通、軟連通、心連通”,新華社在本次會議上啟動全球智庫報告征集活動,并發布27項研究課題,內容涵蓋“一帶一路”的理念價值、合作機制、合作領域、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等方向。
與會專家學者和智庫代表對新華社提出的倡議和國際合作研究計劃高度評價、反響熱烈,建議充分抓住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重要節點,在認真總結過去十年經驗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未來十年“一帶一路”發展的新空間、新愿景開展更多研究交流,掀起“一帶一路”國際研究與交流的熱潮,為國際社會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提出的倡議獲得與會智庫的熱烈反響和強烈共鳴。與會人士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十年來形成的系統理論與實踐,值得深入盤點總結,并可成為指導今后行動的寶貴財富。俄羅斯瓦爾代俱樂部主席安德烈·貝斯特里茨基表示,“一帶一路”是全球最重要的倡議之一,在當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形勢下,共建“一帶一路”力推國際社會攜手創造新機遇、新空間,這對俄羅斯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議題,瓦爾代俱樂部將以實際行動呼應中方倡議,并積極參與合作研究。
□ 2022年12月27日,2022年“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理事會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保加利亞“一帶一路”全國聯合會會長扎哈里·扎哈里耶夫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富于建設性前景,卻受到一些美西方國家的惡意打壓。面對這一形勢,各國智庫應加強合作,進一步凝聚放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正面民意,以民眾呼聲和社會共識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獲得更多政治支持。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所長陳剛表示,十年以來,新加坡和東南亞地區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受益者。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提質升級,由過去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為當前的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和數字等領域建設,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關鍵詞將為地區國家帶來重大機遇。該研究所將深入研究“一帶一路”為東南亞地區帶來的新空間、新機遇。
“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成立三年多來,充分發揮國際交流平臺作用,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加強思想對話,開展合作研究,面向國際學界、政界和媒體關鍵人群,發揮深化互信、凝聚共識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強學術研究,在國際社會積極推動構建“一帶一路”學理體系。委員會充分發揮國際智力平臺作用,不斷推出理論創新成果。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委員會成員單位出版“一帶一路”專著30余部,發表中外文學術文章100余篇,其中境外出版“一帶一路”研究成果6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持續推動“一帶一路”與東南亞關系研究,陸續發布中國可再生能源在東南亞發展前景等專題研究報告,并將繼續開展中國對東南亞綠色投資項目的后續研究,不斷夯實地區重點議題的學理基礎。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在英國勞特利奇出版社出版最新英文版《“一帶一路”手冊》,展示共建“一帶一路”的新進展、新主張和新成就,為國際學界研究“一帶一路”提供客觀準確的基礎參考。
委員會高度關注學術成果對沿線國家的共享價值。2021年初,新華社推出《中國減貧學——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中國減貧理論與實踐》,以國際社會易于接受的政治經濟學視角,結合我脫貧攻堅實踐,提出“中國減貧學”概念,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得強烈反響。
二是積極促進交流,加強國際各界對“一帶一路”了解認知。俄羅斯瓦爾代俱樂部在參與舉辦俄東方經濟論壇期間,專題策劃研討“一帶一路”議題,多次舉辦有關研討活動。保加利亞“一帶一路”全國聯合會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后在保舉辦多次論壇,邀請巴爾干地區多國專家,研討中國發展與地區機遇。韓國“一帶一路”研究院在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舉辦中韓“一帶一路”青年論壇,針對“Z世代”群體關注的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等主題,組織中、韓、美多國青年開展交流。僅在2022年,委員會專家就組織參加“一帶一路”主題國際交流、聯合研究活動200余場次。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發揮高等教育特色優勢,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才培養,9年來為91個沿線國家培養491名學員,僅在2022年即招收來自50多個國家的120多名學員,其中相當比例學員是沿線國家政商學界青年人士。
三是拓展海內外傳播,講好“一帶一路”故事。2022年11月2日,在黨的二十大閉幕之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與新華社共同在京主辦“紅廳論壇:讀懂中國共產黨二十大”主題研討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新華社社長傅華致辭,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顧問舍拉迪爾·巴克特古洛夫等多位委員會專家進行主題發言,來自“一帶一路”沿線近80個國家的近200名駐華使節、智庫學者和媒體記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等主題開展討論分享,受到與會人士熱烈歡迎。
2022年11月以來,“紅廳論壇:中國新發展、世界新機遇”全球系列對話會在約翰內斯堡、墨西哥城、馬德里、開羅等地舉辦,面向當地國際政要、智庫學者和媒體人士進行現場交流,墨西哥聯邦眾議長克里爾、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主任伊扎特·薩阿德、南非《星報》主編斯費索·馬赫瑯古、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榮譽主任胡里奧·里奧斯等海外政界、智庫、媒體負責人,資深記者、知名專家等累計130余人參加活動,所在國主流媒體均進行了廣泛報道,獲得良好國際反響。
2022年下半年,委員會與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全球智庫征文活動,以推動“一帶一路”沿線網絡空間合作為重點,邀請多家成員單位參與合作,活動成果匯編《數字世界的共同愿景——全球智庫論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在2022年11月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并將正式出版。
在本次理事會會議上,與會代表普遍表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具有廣闊的未來合作空間,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未來十年的布局之年。他們建議,委員會進一步加強活動,掀起“一帶一路”國際研究交流新熱潮。
一是在2023年“一帶一路”有關活動中,重點開展未來“新十年”規劃研究,以更具含金量、更具操作性的智庫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帶一路”更富吸引力、更具感召力的路線圖。特別是進一步加強關于“一帶一路”合作新領域研究,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建設,“陸、海、天、網”互聯互通布局建設,涉及健康、綠色、數字、創新及金融等各個領域。
二是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與國際平臺的特色研究,更多為沿線國家建言獻策。進一步加強國際減貧、綠色生態、糧食安全等國際社會熱點議題研究,以高質量發展解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痛點難點問題,針對區域國別特點,采取一地一策、一國一策等方式,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實際,向國際社會持續提供學術成果。
三是加強“一帶一路”交流活動,拓展“一帶一路”朋友圈。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面對變革與挑戰,智庫作為世界人民思想對話、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應當在促進溝通、深化互信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權威研究闡明時代大勢,以理性觀點深化互信互鑒,以專業聲音澄清疑惑誤解,推動各國攜起手來、加強合作,推動各國人民心意相通、和衷共濟,共同應對挑戰,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