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琪涵
(福建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全媒體時代,以電視、廣播、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正在進行的數字化技術改革壓縮了新聞的傳播時長,拓展了新聞的傳播載體,提升了新聞的傳播效果,得到了受眾的肯定和社會的認可。在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和探索媒體傳播方式,共享新聞資源,打造“新聞廚房”,構建媒介共生體系,盡快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內容的精品化呈現出碎片化特征,使得受眾的閱讀方式也隨之改變,呈現出泛碎片化閱讀的方式。泛碎片化閱讀方式強化了重點信息的作用和價值,使得新聞的編排和播出模式朝著小、輕、快的方向變化。電視欄目《東方時空》和《朝聞天下》播出的新聞節目仍然主打短平快,但在節目中采用了大量動畫制作效果,目的是在確保節目吸引力的同時實施新聞內容的精品化策略。大數據時代,各類媒介平臺收集的用戶數據準確掌握了受眾的閱讀行為,大數據容量大、種類多、速度快、價值密度低的四個特征配合平臺對用戶的深度分析加劇了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分化[1]。依據算法技術實現的內容優化推動了新聞精品化路線的發展,必然對傳統媒體制播新聞產生深遠影響。由此,全媒體時代堅持內容精品化是各類媒體繼續保持較高關注度、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在實施內容精品化的過程中,傳統媒體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明晰自身優勢,堅守自身特色,正確、客觀和辯證看待與新媒體在新聞制作和傳播方式上的差異性,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身定位和特征的新聞制播路徑。在新聞報道內容的選取方面,注重縱向挖掘新聞深度,突出自身新聞特色,彰顯新時代新聞價值。為了提升新聞品質,傳統媒體在遵循受眾閱讀習慣和行為的基礎上要結合新媒體的“小輕快”特點,采用適宜的新聞制作效果,提升新聞的生動性和活潑度,培養受眾粘性。因此,對內容的選擇應注重三個方面:
受眾對新聞的評判最直觀地體現在心理感受上,傳統媒體由于自身特殊的傳播機制,受眾的新聞感受通常表現為沉穩和嚴肅,而新媒體傳播的新聞則給人以輕松和愉悅。《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調查》等傳統品牌電視欄目受限于內容,觀眾往往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中觀看。由于內容報道的深度,這些傳統電視欄目仍然在新媒體時代保持著生機與活力。對于綜藝娛樂節目,傳統媒體更多是為了迎合受眾的感受來進行刻意的視覺包裝,其目的是增強節目的視覺觀感,進而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心理感受。例如,河南衛視推出的系列“奇妙游”節目,精美的節目形態包裝,富有創意的節目內容,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數字技術完美融合,既實現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也改變了觀眾對傳統媒體節目莊重嚴肅特性的原有認知,獲得了社會和受眾的廣泛好評。
內容精品化強化了觀眾對傳統媒體認知的心理,喚起了觀眾對傳統媒體的期待與好感,這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能夠保持較高收視率的有效路徑和方式。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要想實現跨媒體敘事的有效傳播,除了大力提高敘事內容和媒介平臺的契合度之外,還需要根據不同平臺的符號特征、技術手段和信息傳播規律,選取具有一定意義、價值和調性的話題,因地制宜地打造相應的敘事文本、節目風格、內容編排方式,讓受眾在不同平臺上獲得不同的敘事體驗[2]。
“新聞生產”屬于工業概念范疇,指的是傳統媒體在進行新聞制作的過程中按照特定的標準選題、采集、制作、包裝、編排和播出,目的是為了保證節目形態的一致性,進而實現新聞制作高效和高質的雙重目標。當代新聞人在時間的賽道上快速實現新聞的即時報道,要求新聞生產和制作者具備快速編輯新聞的素養和技能,要敢于主動打破思維局限,擯棄套路化制播模式以早日適應新媒體時代對信息的即時編輯要求,這也是內容精品化的直觀體現。需要明確指出,規范新聞生產流程并非是限制新聞報道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并非要求新聞報道在角度、體裁、結構、敘事等方面嚴格保持一致,而是在規范的新聞生產流程中發揮傳統媒體的傳播能力和形態上的多樣性,所以規范化并不會出現內容的同質化。
例如,2021年2月,河南衛視率先推出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元宵節”為主題的“元宵奇妙游”節目爆火后,又接連推出了15期文化節日“奇妙游”系列節目,均取得了高收視率。“奇妙游”系列節目的成功得益于在選題上別具一格,既體現了河南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實現了與觀眾心理上的情感交流。在綜藝娛樂節目盛行的全媒體時代精準定位、獨顯特色,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為觀眾送上了一道頗具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除此,“元宵奇妙游”的成功為后續系列節目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制作經驗。隨著一系列節目的先后推出,河南衛視節日“奇妙游”的制作也更具流程化和規范化,保證了節目內容的品質。
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多樣化的觀察和報道視角一方面有利于受眾全面、整體理解事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深入挖掘事件真相和深層次新聞價值,能夠讓觀眾從多個維度對新聞事件進行直觀和客觀的判斷與思考。因此,在全媒體時代,強化新聞報道視角是傳統媒體提升新聞報道效果,增強自身影響力,塑造媒介形象的重要手段。
媒介間的競爭仍然歸屬為內容層面的競爭,盡管新媒體迅猛發展,但其自身傳播速度快和廣的優勢特性并未真正意義上掩蓋或者替代傳統媒體在特殊內容傳播方面固有的權威和莊重特性。面對新媒體的崛起,需要客觀和辯證審視傳統媒體受到的沖擊,對于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要主動放棄或者積極轉型,對于仍然需要依托傳統媒體傳播的內容更需強化和突出,且不可整體上否決傳統媒體的自身地位和存在價值,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新聞報道視角的差異性,才能為傳統媒體的突圍探索出全新的傳播路徑。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也為傳統媒體更好應對新媒體沖擊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移動算法、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人工AI、CHATGPT等數字技術的加持和助推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活動逐步擺脫原有的單向傳播模式。內容上更加生動活潑,形態上更加多樣豐富,模式上更加靈活自由,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差別正在逐步縮小,傳統媒體已經深度融合于新媒體構建的傳播體系之中。新媒體的產生過程,實際上也是網絡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中求生存發展、求創新突破,必須實現技術與內容相互融合。
傳統媒體從業者要在數字技術的變革中轉換思想,正視數字技術革命對新聞從業者的新要求,主動增強數字素養和技能。數字技術的發展對新聞從業人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要求新聞從業人員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適應媒介的發展;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也讓新聞從業人員重新審視傳統新聞的采編和制作方式。例如,在常規電視新聞欄目中,手機視頻和自媒體博主制作的個人vlog已經成為了各類電視節目中的重要新聞素材,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要具備快速篩選和編輯短視頻的能力。此外,傳統媒體從業者還應具備圖像處理、聲音錄制、音頻處理、色彩調整等多項數字加工技能,方能保證節目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因此,提升新聞隊伍數字素養和技能也是新媒體時代對記者的新要求,刻不容緩。
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一方面需主動、及時轉變角色,以融合報道為契機敢于接受新技術帶來的新挑戰;另外一方面,更需深度挖掘和利用各類媒介平臺,努力探索事件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并尋求全新的報道角度和模式以適應新媒體對媒介生態的影響。互聯網的興起固然為新聞的傳播渠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新聞記者可以及時、快速地通過網絡發出消息,也使得新聞記者大大提高了新聞的采寫和傳播效率,這是積極有利的一面。隨著受眾接觸互聯網的機會和時間的增多,受眾對信息的接受方式也從固定的電視、報紙、廣播向更為方便、自由和開放的互聯網轉變,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具備掌握互聯網傳播規律的能力,尤其是在消息碎片化的特征下,保持新聞報道的完整性是新聞記者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新聞可視化依托于數字技術的開發和廣泛應用,是傳統媒體在全媒體時代確保新聞報道效果的有力手段。如今,H5、VR、AR、5G、CHATGPT等視頻制作和傳播手段已經成為新媒體樂于使用的新技術,它們能夠將聲畫有機融合,通過特有的編輯方式加以推送報道。例如,H5技術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微信、微博、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H5的視頻是一種基于畫面呈現的制作標準,H5視頻可以將聲音、音樂鏈接穿插進視頻之中,通過觸屏的方式可以控制其播放。由于H5畫面制作精良,播出形式新穎,受眾只需要借助一部移動智能手機終端就可以隨時隨地瀏覽相關報道,這種報道形式快、新、準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夠第一時間將新聞編輯并推送出來。在跨平臺傳播的需求下,H5網頁提供的人機交互功能和突出的互動性,就成為融媒體報道的重要技術手段和提升融媒體傳播效果的重要突破口[3]。
微博、微信、小紅書、嗶哩嗶哩、抖音等自媒體的出現為新聞從業人員獲取豐富的新聞素材提供了可靠的來源和渠道,使得“全民麥克風”成為了可能。借助手機,利用自媒體平臺,公眾可以第一時間將經歷和發現的事件通過移動數據網絡上傳到朋友圈并進行分享。在內容為王的媒介生態結構中,占據內容生產的入口是各類媒體不斷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只有掌握更為豐富的內容資源才能為受眾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滿足受眾對各類信息的需求。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區塊鏈、新聞機器人等新技術的出現讓信息具有了數字化特征,這里的數字化可以理解成模塊,在此基礎上可以分為時間模塊、地點模塊、主體模塊、結尾模塊,也就是說一篇新聞稿件的組成部分被細分了,這可以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加工,這種情況下新聞也就成了工業品。全媒體時代科技的進步,給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形成了挑戰。因此,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必須順應媒介生態的變化、調整新聞語態、改變傳播模式、形成新的傳播格局[4]。
“集團化”平臺的構建是打破媒介之間存在的壁壘和藩籬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建立重大新聞事件報道的共享平臺或者同一陣線。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介仍然可以充分發揮聲音或者畫面傳播的固有優勢,牢牢把握信息輸出端口。反觀“兩微一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則可以實現信息的即時傳播和范圍的最大化,率先搶占新聞宣傳出口,從而奠定受眾獲取信息來源的渠道和有效途徑,緊緊把握輿論發展的走向。因此,在全媒體時代著力打造“集團化”的新聞報道的統一平臺或者同一陣線已是迫在眉睫。
傳統媒介側重于信息的直接輸出,在采集完成以后通過編輯快速播出,通常不會做出較大的調整和視頻處理。對于新媒體而言,其更有利于對信息進行聲音和畫面的再加工、再處理,例如,各類視覺動畫特效、各種畫面轉場方式等,這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被傳播。在同一陣線或者同一平臺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效融合是“集團化”平臺構建得以實現的基礎。當然,上述是各類媒體在指揮中心的統一調度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重特大報道任務的常用模式。在這個模式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了資源整合、平臺融合,達到了傳播聚合的效果,這也是當前全媒體深度報道過程中一種比較成熟的模式。
目前,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和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承載了更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和社會服務功能,諸多政府機構和行政部門紛紛轉向新媒體發布重要信息,實現了官媒向公共媒體的“跨界”。隨著傳播平臺的改變,官媒信息具有了易接受、高辨識、快傳播的特點。在全媒體時代,對于新聞報道,媒體人、受眾都可以實時參與互動,形成全方位、多介質的傳播態勢,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因此,全媒體的交互性使傳播媒介之間能夠形成彼此合作的關系,大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5]。
首先,由于媒體眾多,為了便于管理和統一安排采訪任務,在“集團化”平臺的框架下通常會設立新聞采訪與報道指揮中心。這是大型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門,主要就是承擔媒體的管理工作,同時,也向各媒體下達采訪任務和采訪要求,必要的時候幫助媒體協調被采訪對象,所以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務者。其次,參與報道的媒體數量之多。對于事關每個人生活的政治性會議的報道,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雖然通常會在統一的安排下進行新聞報道,但是也難免會出現相互競爭的情況。為了獲得獨家或者一手新聞,媒體也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方設法獲得最新的新聞內容,歸根結底還是想在競爭激烈的媒體之爭中獲得一手新聞資源,從而擴大媒體的影響力。再次,開設的欄目版塊多種多樣。微博、微信、客戶端等自媒體,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交互性和及時性向受眾點對點地推送新聞。在新聞指揮中心的統一部署下,媒體的欄目之間也是存在一定的關聯,通常情況下會根據媒體的具體特性來開設欄目,這也是為了最大程度發揮媒介功能的原因。最后,手機、互聯網媒體深度參與。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特殊之處主要在于它既是新聞的采集者也是新聞的發布者,它改變了新聞的生產、傳播和接收的環境,與傳統媒體一同承擔著發布新聞的任務。盡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還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但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媒體在傳輸信息的時候,更容易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節目元素深度融合在一起傳播,并通過專題報道、超鏈接、評論互動、投票等形式來強化新聞的報道。
移動智能終端已經成為受眾廣泛獲取新聞、滿足信息需求的主要新聞工具,這也極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的采集、生產和加工的方式,新聞的傳播路徑也得到了拓寬。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傳統媒體通過實施精品化工程和打造集團化報道平臺已經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媒介發展之路。面對未來不可預知的數字技術,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傳播特性,以更好的姿態迎接新技術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