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萍
民間藝術是中華傳統藝術的有機組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信念和情懷,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可見,保護好能夠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文化遺產,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
太原師范學院美術與影視學院院長常曉君教授的著作《“晉土奇花”:炕圍畫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21 年)系“2019 年山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工程資助項目”的出版專著。此專著以中國北方特有的傳統民間美術形式——炕圍畫為研究對象,對山西地區的炕圍畫進行歷史溯源,全面考察山西地區炕圍畫存在的主要區域及主要藝人、代表作品等,分析山西地區南、北炕圍畫藝術形式的差異以及古今工藝上的差別,整理炕圍畫裝飾工藝的繪制步驟,闡釋炕圍畫的藝術審美,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層面對炕圍畫的藝術價值進行挖掘。此專著展現出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扎實的學術功底以及出色的學術能力,專著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以及深遠的實踐意義,促進了炕圍畫研究領域理論體系的完善,推動了山西地區非遺保護研究的繁榮發展。
炕圍畫藝術是一種存在于中國北方地區傳統民居中的裝飾藝術,主要依存于傳統民居中的大土炕而存在,然而隨著人們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土炕逐漸被更適合現代生活的木床取代,炕圍畫藝術的生存環境漸次式微,炕圍畫藝術的繁盛也成為明日黃花,但是曾經與中國北方地區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這種傳統民間藝術的價值并不能因此而被忽視。專著《“晉土奇花”:炕圍畫藝術》的出版,對于立足當代,整理、保存和弘揚炕圍畫藝術的實況資料具有重要意義,亦可供后人深入了解并展開針對性的創新研究。常曉君教授對山西傳統民居中的炕圍畫藝術作品開展了詳盡的調查,對“馬圈炕圍畫”“王家營村炕圍畫”“下薛孤村炕圍畫”“崞陽石寺村炕圍畫”“梅家莊賈緒懷家炕圍畫”“文水賀家大院炕圍畫”“長治襄垣炕圍畫”等炕圍畫藝術作品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數據收集,收集和保存了一批珍貴的炕圍畫研究資料。
作者對比了晉南、晉北的炕圍畫藝術形式,對炕圍畫藝術形式的民俗性、知覺經驗、審美情感和色彩心理等進行了深入分析。此外,作者對炕圍畫的制作流程進行了模式化整理,有助于炕圍畫裝飾工藝的實踐傳承與二次創新。為完成此專著,作者切實參與到炕圍畫裝飾工藝的繪畫創作與項目開發中,對山西傳統民居炕圍畫裝飾藝術及工藝進行保護性開發研究,力求挖掘其原始語境的文化內涵,使炕圍畫藝術在脫離原始物質依存的情況下得以留存。
2008 年,炕圍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中國北方傳統民族中的裝飾藝術承載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勤勞勇敢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專著中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層面對炕圍畫未來的保護開發進行了深度挖掘,從“文創開發”“市場分析”“非遺傳承”等多個維度提供具體的創新思路與實踐方案,拓展延伸炕圍畫這一當代藝術的文化價值,積極構建當代炕圍畫的重生體系,為炕圍畫藝術適應新時代藝術發展環境提供了一定的學術支撐。該著產—學—研一體的創作思路、翔實豐富的炕圍畫資料、具體而微的過程整理、扎實深厚的理論研究,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傳統藝術的活態傳承、助力地方特色民間藝術產業發展、打造傳統民間藝術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強山西省文化與鄉村旅游的高度融合、提升藝術產業轉型升級品質等提供了新鮮視角、踐行基礎和學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