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薇
郁達夫筆下的人物往往對國家、對人生有美好的期望,但殘酷的現實總會讓他們事與愿違,他們無法解決時代的命題,最終只能祈禱獲得個人的解脫,因此作品中總充斥著這種報國無門的憂國憂民情懷。“零余者”作為一種充滿悲劇的形象,在面對殘酷的現實時選擇了逃避,甚至最終選擇以死亡來逃避一切,郁達夫的“零余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
“零余者”又被稱為多余的人,通常是指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知識分子,最初出現在俄國文學作品中?!傲阌嗾摺弊畛醵嘀?9 世紀俄國文學中的貴族知識青年,他們出現在貴族階級沒落的時期,在游戲人生中逐漸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多余人[1]?!傲阌嗾摺边@一文學形象在“五四”時期前后傳入中國,并給當時中國文學小說創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五四時期正是中國社會轉型階段,新舊文化的交替傳播,從而產生了許多經典的“零余者”文學形象,皆形象地表達出了“零余者”對于新時代、環境交替的不適,卻力不從心無法改變,進而只能放逐自己。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零余者”形象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文學作為時代的精神產物,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某一時代的社會特征。中國現代文學中“零余者”形象的產生時期正是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群眾所遭遇的苦難無法傾訴,只能埋藏在心中。過去的迷茫、憂郁等情緒積壓起來,造就了對世界、自我的迷惘。一旦這些負面情緒在社會上出現較多時,就需要采取紓解的方式。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文學來直擊群眾內心,從而緩解這種負面情緒,而“零余者”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我國現代文學中“零余者”形象的出現離不開俄國文學,雖然在時代、環境不同的情況下,俄國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零余者”的形象特色不同,但也有相似之處,尤其是郁達夫所描繪的“零余者”形象,能從中看到俄國文學中“多余人”形象的影響[2]。郁達夫在日本留學期間閱讀了大量的俄國文學,因此對屠格涅夫所提出的“零余者”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零余者”的形象特征是有共同性的,他們都具有敏銳的思維,能夠一眼看出當時時代的病灶,但是由于自卑、不具備抗爭性等,在不斷的自我懷疑、自我矛盾中沉淪于社會,從而成為時代更迭的“零余者”。首先,從身份上來看,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零余者”多數為知識分子,或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底層群眾;其次,“零余者”的性格是自我矛盾的,具有性格的多面性。尤其是個人思想和社會層面的矛盾是最常見的,例如個人的情緒壓抑和悲傷等情感分裂,產生孤獨情緒和努力擺脫孤獨情緒的矛盾,性格軟弱但抱有變革社會的抱負等,最終由于缺少與舊社會制度決斗的勇氣而逃避,“零余者”就是時代更迭中的矛盾體[3]。且“零余者”自身都具備負面和消極的心理,他們所產生的苦悶與孤獨反映出了現實群體的真實寫照,也能夠看到社會變動給底層群眾和社會邊緣人士所帶來的改變,更是體現出了時代發展的矛盾所在。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高潮階段,青年知識分子向往突破封建社會的枷鎖,并試圖在新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但是由于現實社會的不斷打壓,他們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審判。當出現悲觀命運但無力抵抗的時候,中國現代文學中便出現了一系列的“零余者”思想。郁達夫所寫的“零余者”多數都是失意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有著自己的抱負,但也有躲不開的悲劇色彩。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帶有自傳色彩,他們是思想清醒、無力把握命運、缺乏社會地位的知識青年[4]。其中《沉淪》中,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所發出來的感嘆更是將五四運動落幕后,知識青年處于時代困境卻無法掙脫開的矛盾充分展現了出來,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對祖國強盛發展抱有美好的期盼。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人格、自我價值成為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描述重點,因此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也都具備獨特個性。郁達夫的《蔦蘿集》中便有“零余者”的存在,郁達夫在創作小說時正好結束了十年的日本留學生涯,回到國內后直面國內社會更迭的混亂情況,再加上海外留學時受到的歧視與作者本身的性情、情感真實流露,都充分展現了主人公內心的壓抑和病態。在五四運動時期,郁達夫所描繪的不僅僅是時代變更下所產生的“零余者”形象,更是他對傳統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種挑戰,同樣也是那一時代下知識青年的真實寫照。這種叛逆行為引起了一代青年的共鳴,也體現出了“零余者”與傳統知識分子之間的差異[5]。在這一背景下,郁達夫勇于接受西方文化的新浪潮,破除封建思想文化,從心理層面對人的內心、自身進行剖析反思。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高潮退卻后,革命判定失敗,在這一時期成長和出生的人們對于新舊社會更迭的矛盾有著更加直觀的了解,更加能夠感受到新社會的體驗感。而這一時期作家所描繪的“零余者”形象也更深刻,他們在新舊社會文化中不斷徘徊搖擺,且“零余者”的文學形象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零余者”轉變為革命失敗后的低潮者,讓“零余者”與時代的割裂感、彷徨與無助顯得更加深化,且“零余者”的苦難、矛盾感也更加強烈。尤其是郁達夫筆下的主人公,往往會在事業和愛情上遭受雙重失敗,他們都是被社會拋棄的“零余者”,在描寫他們的時候,郁達夫總是盡情宣泄悲苦、感傷等情緒,或是以微弱的心理變動來進行描繪,將心靈中最隱秘的東西公之于眾,充分描寫了在生理、心理受到壓制后主人公所產生的病態心理[6]。因此,小說的主人公也始終在濃濃的悲劇氛圍中掙扎,獨特的小說人物形象為郁達夫的悲劇風格增色不少。他們是弱者的形象,有病態人格,是社會的支流,是被排斥、被拋棄的形象,在心理上普遍有缺陷,不敢直面人生,喜歡以宣泄的形式來夸張自己的內心感受,肉欲傾向比較明顯。他們大多出現自閉化傾向,是扭曲了的形象,承認自己的失敗,但是又對改變現實沒有自信并無可奈何。
《沉淪》中的主人公就明顯具有這種特點,主人公隨兄長前往日本求學,原本心中有著無限的期望,但弱國子民的地位卻讓他的性格呈現出雙重性,一方面他想要為理想而奮斗,而另一方面他又備受欺凌,為了尋求精神解脫而想要尋找真愛,無果后只能到妓院尋求解脫。在理智恢復后產生了無限的自責,最終忍受不了內心的折磨而自盡,但在生命的盡頭仍然呼喚、期盼祖國的強大。主人公的性格懦弱中帶著剛強,但是面對社會的拋棄,他最終卻不敢面對現實,還是選擇了毀滅。郁達夫所寫的“零余者”就是時代下千萬個知識青年的縮影,他不直接將社會的黑暗罪惡揭露出來,而是將這一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變態靈魂直面展示給讀者。
“零余者”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重要人物形象體現之一,不僅是作家的情感投射,還反映出了創作時代的問題,為現代人提供思考和研究方向,因此“零余者”形象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學和現實價值。
不同時代下的作者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側重點都有所不同,而每個時代下的“零余者”特征也各不相同。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零余者”由于受到時代更迭的影響,作為中國新時期與舊社會交替的群體,見證了兩個時代的發展變化,并在新舊交替中度過了他們的一生[7]。他們多數有著一腔熱血,夢想自己能夠在新時代中成就一番大事,卻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實現。在郁達夫筆下的主人公便是這樣,出生于封建家庭,卻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最終在時代環境的變化中逐漸失去了自我,最終以悲劇收場。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零余者”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封建社會的影響,并給他們的心理留下了一道陰影。在探索郁達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形象時,不如說是對當時年代下的人性探索,尤其是對青年知識分子的探索,探索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思想特征。郁達夫就在作品中直面剖析“零余者”的情感和生活的苦悶,揭示了產生這些情緒的社會根源,從而反映出“零余者”想要反對封建思想的迫切需求。但在社會、環境的不斷壓迫下,“零余者”逐漸對現實世界產生倦怠和逃避心理,身心皆產生了動搖。“零余者”受到了時代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他們是那一時期下抑郁、苦悶、不被人所重視的一代人[8]。中國現代文學中不乏“零余者”的形象,而每一個“零余者”都具備各自的時代特征,這一文學形象被不斷傳承,也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時代發展過程中的代表人物,有著顯著的歷史參考價值。
郁達夫的作品都側重于表現自我,帶有濃厚的抒情特色,多數描寫主人公畸形的心理,這也是他們表達內心矛盾的主要形式。其小說特征為自敘傳特色,主人公所遭遇的事情大多為他本人的人生經歷,并且也多次描寫了主人公因為祖國弱小而產生了矛盾心理。在時代的發展變更中,作家會將關注度放在新的社會秩序、新的人物上,因此被社會和時代所忽視的“零余者”就成為主人公。通過描寫知識青年的所思所想,映射出作者本人在社會中所產生的苦悶、孤獨之情。郁達夫所描繪的“零余者”無一不是他自己的縮影,在他的自敘傳小說中充分表現作者的生活和心境,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忽視對外部事件的描寫,對于個人私生活的矛盾沖突也加以直接的描述[9]。將五四時期陷入彷徨、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知識青年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零余者”們都有著和作者相似的人生經歷和精神矛盾,他們鄙視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可是卻又自卑、敏感,這些形象充分反映了現代知識分子覺醒以后所面臨的知識困境。
現代文學中的自敘傳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傳,而是通過自我揭露的方式,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主人公的主觀意識里,通過一系列抒情話語來表達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并讓所有的場景對話充滿主觀色彩。對于情節不要求刻意的曲折處理,而是著重表達個人的情緒發展變化,并認真剖析人物的心理、情感,從而打動讀者,這種全新的寫作方式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并給當時的青年文學作家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學形象價值。
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零余者”能夠通過文學探索到那部分知識分子所承受的精神苦悶,并深受這種情緒的困擾。通過閱讀“零余者”形象,不但能夠發現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能夠以歷史文學來警醒現代人。時代的沖突會引發思想的沖突,在雙重沖突的影響下,矛盾無法得到解決和釋懷,群眾無法找到自我。通過文學作品將這些思想傳承下來,讓后人能夠從作品中進行解讀,這才是創造“零余者”文學形象的價值體現。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側面反映出了社會問題,“零余者”們在與社會現實進行斗爭時,雖然有很多坎坷,但他們仍然奮勇前行。作者以普通人的生活為出發點,以“零余者”的形象揭露時代問題,有著強烈的警示和現實意義?!傲阌嗾摺弊鳛橐环N文學形象,就是現實生活中某類人群的真實映照,而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更是對自己生活的刻畫,“零余者”身上所擁有的時代病,在五四運動之后所產生的失落、迷茫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通過書寫“零余者”,給讀者展示了那個時代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并引發讀者對這類文學現象、人物進行思考和反思,以文學來描述時代,對封建社會進行批判。
“零余者”是郁達夫所描述的抒情人物形象,是在五四時期為前路發展所彷徨的知識青年,是在社會壓迫下無法看到出路、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同樣也是被壓迫的弱者。這些“零余者”不愿與現實社會同行,寧愿選擇極端的方式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零余者”更多的也是郁達夫對于自己精神困境的描述,通過刻畫知識青年的病態,也指出黑暗社會的病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