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義莊幼兒園 朱秋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適宜的科學區環境創設就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并以兒童為本,傾聽他們的心聲,賦予他們參與的權利,站在他們的立場了解其興趣和需求。那么,兒童視角下的科學區環境應該如何創設才能支持、滿足中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呢?
在創設科學區環境的過程中,主動權一般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有時候為了追求環境創設的速度、質量及美觀程度,就會剝奪了幼兒參與創設的權利,導致不論是空間的規劃還是游戲時間的安排,都忽略了幼兒的參與性,打擊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阻礙了幼兒探究的深度與廣度。
幼兒往往在科學區只能玩教師投放的材料,而教師在投放材料時通常只考慮材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的材料甚至不符合幼兒的操作經驗。“這個材料我不會玩。”“這些我都玩過了,不想再玩了。”上述話語可謂經常出現在科學區。由此可見,材料的趣味性、操作性、層次性、差異性以及更新頻率在科學區的環境創設中至關重要。
我們常說要大膽放手,即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我們放任不管,任由幼兒自己擺弄各類材料。那么,教師該如何驗證幼兒探究的有效性呢?答案是教師需要提供科學的觀察記錄表來引導幼兒進行探究,同時觀察記錄表也可以反映幼兒的表征能力和探究結果。
“我玩的時候老師就在邊上看著我,我不會玩,他也不教我。”“我想自己玩這個材料,老師非要在旁邊指導我。”由此可見,一味地旁觀和無效的指導對幼兒來說是一種負擔。科學區的探究活動應該以幼兒的自主探究為主,只有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才能體現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幫助幼兒構建全面的科學知識,進而促使幼兒獲得有效的關鍵經驗。
現在的科學區環境創設往往只“靜”不“動”,甚至是“一勞永逸”,具體表現為教師在開學時對科學區進行了環境創設后就不再更新、改造,而在幼兒自由探索時,教師也不進行指導和干預。長此以往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幼兒科學學習的效果。為了優化科學區的環境功能,努力使環境的教育價值最大化,我們在有效創設中班科學區環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在物質環境層面,我們不僅需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開闊的操作環境,還要為幼兒提供能夠支持他們自主探究以及自由發現的操作性材料——這些操作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含義,可以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也可以是他們特別感興趣的身邊事物。總之,教師所提供的材料需要讓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中進一步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多方面的科學經驗。
寬松、愉快的科學區環境是幼兒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的前提,幼兒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饒有興趣地參加各種活動。4~5歲幼兒還處于膽怯、稚嫩、自信心容易受挫的階段,因此,師幼之間需要營造一種創新、平等、尊重、信任的探究氛圍——教師要為幼兒營造快樂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主動觀察、親身實驗、動手操作,進而與同伴共同探索與交流,這樣他們才會感到輕松愉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給予幼兒肯定和表揚,呵護幼兒探究的積極性,讓幼兒在輕松自在的學習環境中擁有足夠的自主探索與自由發揮的機會和時間,以此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進而達到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良好效果。
幼兒在科學區游戲時,為了保證操作的快捷與便利,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快速了解操作流程,及時分享個別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相關經驗,教師也可以利用科學區內的墻壁或者活動柜的柜面,通過懸掛、粘貼部分操作材料,張貼實際操作步驟和方法的示意圖,來達到讓幼兒快捷、便利地開展游戲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在活動柜的背面設計一個“天氣預報”展板,引發幼兒自主記錄和創意表征,通過讓幼兒記錄天氣情況、氣溫、穿衣指數等來幫助他們理解、掌握有關天氣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感性、直接的科學知識和相關經驗。
中班幼兒對于科學探索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以具象思維為主,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獲得感知體驗,喜歡與同伴、教師共同探究。在科學區環境創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例如,在為中班幼兒選擇活動柜時,最好選擇大小一致的柜子并開放式地擺放,這樣既能使操作材料擺放有序、層次分明,又能為幼兒提供足夠的場地,讓他們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科學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及時抓住他們發現的現象、事件,精心為幼兒創設游戲性的科學探究環境,讓環境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同一年齡段的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創設科學區環境時,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環境和材料的不斷互動中獲得成功與快樂的體驗。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因此教師要調動幼兒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動手、動腦、動口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凡是幼兒想做的、能做的,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所以,在創設科學區環境時,我們應該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尊重他們、相信他們,鼓勵他們進行環境創設、制定游戲規則,共同打造一個具有啟發性、支持性的環境,進而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教師還可以讓幼兒收集一些環境創設以及游戲時所需要的材料,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開展科學游戲“當小車邂逅斜坡”時,幼兒對于創設環境很感興趣,于是我們展開討論——哪些材料可以當作斜坡?有的幼兒說用長長的積木搭斜坡,有的幼兒說用硬紙板做斜坡,還有的幼兒說家里有斜坡賽道可以帶來幼兒園。就這樣我們收集到了很多材料用來布置科學區環境,而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幼兒也探索出了很多玩法,如同車不同坡、同坡不同面、同坡不同車等。可見,通過幼兒的親身實踐與深度學習,幼兒成為了環境創設的主人,這進一步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游戲需要。
當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將答案直接告知幼兒,而是創設問題情境,將相關的問題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幼兒只有置身其中才會產生疑問,進而自主選擇材料探索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創設科學區環境時,應善于利用周圍的環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各種有趣的材料,鼓勵幼兒通過嘗試、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后再找出答案,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例如,在滾動游戲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幼兒哪些物體可以滾、哪些物體不能滾,而是引導幼兒自己收集材料并在探索中發現物體滾動的特性。
材料的投放是科學區創設的重中之重,材料的安全性、材料投放的多少、材料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材料的結構性、層次性等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在為幼兒創設科學區環境時,教師要提供活動和記錄時所需要的各種工具及材料,給予幼兒充分深入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另外,教師還需要結合中班幼兒的已有經驗、發展水平以及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根據探究主題的不同及時更新科學區的環境、科學游戲的內容和材料,通過有序的更新、調整來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調動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促進幼兒的深入探究與學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科學區環境作為幼兒探究科學活動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在科學領域的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進行更多的思考,做出更多的改變——以“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方式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究,注重幼兒創新意識的形成,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科學探究環境,幫助幼兒對周圍的事物與現象形成積極的探究體驗,從而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與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