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凡
沃恩·威廉斯的大多數作品除了采用傳統的調式外,還采用了中古調式(教會調式)和五聲調式,充滿了民間音樂風格。在調式布局上,作曲家又常以這兩種調式為基礎構成縱向疊置與橫向發展的多調式,這在其第三“田園”交響曲中有著典型性的運用。
調式和聲風格的發展在浪漫主義后期幾乎走到了盡頭,因此,作曲家們想要通過創新來改變這種局面,開辟音樂的新時代。在浪漫主義后期,作曲家們通常以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理論為基礎,加入具有本民族特征性的素材,以使用自然大小調式為前提,將中古調式、五聲調式以及本民族的音樂特色相融合。作為20 世紀的英國民族樂派作曲家,沃恩·威廉斯大量使用中古調式、五聲調式,并在此基礎上將這兩種調式融合構成了縱向的多調式。他的創作與同時代大部分作曲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創新性,而這些創新性在其作品田園交響曲中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來。

譜例1
譜例1 是第三“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呈示部a 部分的主題中的第1~3 小節,旋律聲部的配器主要由大提琴與低音提琴聲部組成,音區較低,以C-D-G 三個音圍繞著主題,用三連音以及下行四度的方式來進行強調,這如同舞蹈般的音樂形象,是產生于g 愛奧尼亞調式上的主題樂句。愛奧尼亞調式與自然小調式的音階模式相同,也被稱為自然小調。在上述譜例中,音樂的主題為g 愛奧尼亞調式,此調式的特點就是具有非常濃郁的自然小調的音響效果,但與以往傳統調式和聲中作曲家們常用的和聲小調不同,愛奧尼亞調式沒有升VII 級音,因此,它能形成特有的音響效果,并與英國民族音樂相結合。
除此之外,上方的圓號聲部以模仿的方式跟隨其后,并形成特有的四個聲部,其圓號聲部使用的和聲為Dvii**34*→t2 →t46,g 愛奧尼亞調式明顯。

譜例2
譜例2 為第三“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中的第26~32 小節,在譜例第1 小節的中提琴主旋律獨奏聲部中出現了g 弗里幾亞小調的特性音級A 音,從D-A 形成了一個小六度的大跳音程之后反向進行,旋律線條將弗里幾亞調式充分體現出來。弗里幾亞調式又被稱為弗里幾亞二度小調,因實際上為降低Ⅱ級音的自然小調而得名,調式的主音和特性音級Ⅱ級之間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小二度音程,因此,Ⅱ級音就成了弗里幾亞調式的特性音級。除此之外,第二小提琴的聲部中A-G 兩音反復進行,小二度之間的相互不協和碰撞、與主旋律聲部相互配合體現了弗里幾亞調式音級獨特的風味。

譜例3
譜例3 是第三“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第6~10 小節,上述的譜例第1 小節開始,在樂曲的低聲部和聲伴奏部分轉入了E 混合利底亞調式,以E 大調的自然大調性為主導,穿插了VII 級音(A)。中提琴與小提琴的和聲伴奏聲部以四六和弦的六度框架在進行平行運動,同時穿插經過性質的變音和弦,賦予聽覺上強烈的和聲色彩感。混合利底亞調式相當于降低VII 級音的自然大調,VII 級導音與主音之間為大二度的音程關系,總體上具有大調性的特征。這里的混合利底亞調式主要是在和聲的運動中體現,并與上方的G 五聲調式形成強烈的呼應,意在強調民族特色的旋律與和聲。

譜例4
譜例4 為第三“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的第73~81 小節,節奏歡快,具有舞曲性質的風格。該片段音樂由g 多利亞調式構成,從譜例中第1 小節開始由小號演奏主旋律,在第7 小節出現的E 音為g 多利亞調式的特征音級,多利亞調式也被稱為升高VI 級音的自然小調,有自然小調的特點。同時,它的特性音級與調式的主音構成了大六度音程。其和聲組成也采用了升高三音的下屬和弦,體現了多利亞調式獨特的和聲風格,低聲部也出現對旋律聲部的呼應。
威廉斯是英國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派作曲家,其創作的作品與本民族的民間舞曲、民間歌曲音調息息相關。而威廉斯所運用的五聲音階,是隸屬于英國民間音樂中的五聲音階。與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民族調式中的五聲音階不同,在英國民間音樂語言中,使用大小調體系是最顯著的現象,在該體系成熟的大背景下,五聲音階的使用更多地體現了懷古和樸實的審美。作曲家們在使用五聲調式的時候會將五聲調式與大小調體系以及中古調式體系自由地混合在一起,這也是西方音樂中五聲音階的風格。

譜例5
譜例5 是《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呈示部的第1~7 小節。由圓號演奏的主旋律聲部以C-D-E-G-A五個音構成了C 調域且以C 為主音的五聲調式,其中,圓號的音色展現出一幅寧靜祥和的鄉村田園景象。
除此之外,在《田園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部分,獨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題旋律也是由G-B-C-D-F 這五個音構成的B 調域以G 為主音的五聲調式。
在調式和聲中,旋律與和聲的關系有很多種,他們之間的調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其中,旋律與和聲之間采用不同的調式,并將不同種類的調式材料通過旋律與和聲的縱向疊置運用在不同聲部內,這樣就構成了多調式。多調式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將兩種完全不同但又具有某種潛在關系的調式聯系在一起,形成全新的音響聽覺感受。在這部第三“田園”交響曲中,多調式的運用手法主要體現在中古調式與五聲調式之間的縱向疊置。
在這部作品中,威廉斯將五聲調式作為主題旋律寫作的根基,處于伴奏聲部的和聲則常常采用中古調式,與主題旋律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譜例6
譜例6 是《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第6~10 小節。由獨奏小提琴演奏的主旋律是G 五聲調式——由G-B-C-D-F 這五個音構成。在B 調域基礎上,以G 為主音的五聲調式有強烈的英國田園鄉村風格。由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演奏的聲部則是E 混合利底亞調式,采用的和弦仍然以三度疊置的和弦為主,其和聲進行為S46—bDTiii—DD—T46,除了調式和聲的進行,還插入了半音進行,突出了E混合利底亞調式中的VII級特性音級。由G 五聲調式與E 混合利底亞調式共同構成了縱向疊置的多調式,作曲家將五聲調式與中古調式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語言同時出現,讓聽眾在感受五聲調式的同時,又能從和聲的伴奏中感受到音樂中的中古調式風格。
通過一系列具體的譜例分析,我們對《田園交響曲》這部交響曲中有關調式材料運用方面的特征和技法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在這部交響曲中,作曲家主要使用了中古調式、五聲調式以及兩種調式縱向結合產生的多調式的形式來進行創作。
在調式調性方面,威廉斯的主張是寫作有調性的音樂。我們在這部作品中幾乎看不到傳統大小調體系的調式,整部作品充滿了大量的五聲調式與中古調式,在歐洲傳統大小調體系成熟的音樂文化背景中,采用五聲音階常常代表懷古、樸實的審美感受與音樂語言,這也是西方藝術音樂中五聲性調式運用上的一個特色。中古調式亦是如此,在浪漫主義后期,作曲家們為了從傳統大小調和聲的束縛中抽離出來,紛紛采用多種形式的中古調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古調式比大小調和聲體系出現得更早,它與五聲調式相同,帶有懷古的審美感受。作曲家將中古調式與五聲調式縱向結合而形成多調式,這兩種調式看似沒有直接聯系,在聽覺上卻是和諧統一的存在,能給聽眾帶來全新的感受。這些特征無一不體現了威廉斯既作為一個民族樂派作曲家,又身為一個20 世紀上半葉英國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