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樺
目前,我國的動畫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產能迅速膨脹,然而在動畫產業上還有更多提升空間,體量需要進一步擴大,產業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完備。很多創作人員在動畫角色設計階段會選擇現代大眾比較了解的西方動畫人物,如皮卡丘、米老鼠、機器貓等。但實際上,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擁有非常優質的傳統文化,在動畫角色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如果能夠從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角度進行思索,既能深化大眾對傳統藝術的了解,還能使動畫角色設計呈現出新穎的特點,展現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目前的動畫角色設計過程中,合理運用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對動畫角色設計工作的開展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誕生了多元的傳統藝術造型。在動畫角色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多角度思索,結合目前的動畫主題內容及文化內涵,運用不同的藝術造型元素突顯動畫主題,讓動畫設計人員在具體的角色設計過程中有更多選擇,完成角色設計。
不僅如此,在動畫角色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還能夠為大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之前的動畫角色設計中,很多設計者會選擇當前流行的西方動畫角色,對傳統藝術造型的關注度不夠高。而正是由于許多人對傳統藝術造型的了解程度不深,在看到這些全新的傳統藝術造型之后,他們能夠產生明顯的探索興致,進一步擴大動畫角色的受眾群體,讓觀看者主動研究不同的動畫角色及藝術造型。
除此之外,在動畫角色設計中應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還能夠進一步擴大我國優質文化的影響力。在設計動畫角色的過程中,動畫設計人員不能僅考慮動畫角色的外在形態,也需要考慮其文化內涵,通過內在文化與外在形態之間的有機融合,展現不同優質文化的魅力。因此,在現階段的動畫角色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深入地探索優質文化,促進優質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在動畫角色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能夠使現階段動畫角色設計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在具體的設計環節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并非易事。
第一,很多動畫設計人員對我國傳統藝術造型的了解度不高。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屬于獨特的視覺符號系統,是在原始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著人類原始的思維特點,是一種獨特的造型體系。在不同地域內,傳統藝術造型各具差異。但部分動畫設計人員在設計動畫角色時會耗費大量時間去研究動畫內容,對傳統藝術形態的了解程度不夠深,在設計角色時只考慮融入文化內容是否能增強吸引力,沒有展示不同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即使在角色的設計中滲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也僅僅是元素的堆疊,沒有進一步凸顯傳統藝術造型的實際魅力,未能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導致動畫角色設計效果不理想。
第二,很多設計人員一般都是從自己的主觀視角進行分析,結合自己了解的一些獨特藝術的內容進行銜接和融合,讓更多人能夠被動畫角色吸引注意力。但是動畫角色人員沒有考慮到受眾對這些多樣藝術造型的接受能力或感興趣程度,導致其所設計的動畫角色很難真正吸引及打動大眾,不利于國產動畫的發展。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中,誕生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存在大量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造型元素。這些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元素在如今的動漫角色設計領域中受到大眾的喜愛,得到了廣泛運用。
剪紙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泛的傳統文化類型,即便是在現在的城市中,每逢佳節人們也會將紅紙做成各式各樣的圖案粘貼在窗戶上、門上,希望為家人帶來吉祥。剪紙的種類豐富多樣,用途主要分為四大類:張貼、擺襯、刺繡和印染,根據其使用的場景不同又可分為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箋、斗香花和剪紙旗幡等。剪紙的題材多種多樣,包括飛鳥、走獸、鯉魚、人物等。到了現代,剪紙種類不斷發展,形式更多元。此外,剪紙的歷史悠久,在先唐時期,人們就已經通過鏤空技術在金箔、皮革和布帛上進行雕刻,人們借剪紙的吉祥之意,將其作為對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美好愿望的寄托。
皮影戲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從某種意義上講,皮影可以作為動畫的前身。皮影戲的皮影角色多以動物皮革制成,如羊皮、驢皮等,雕刻的方法分為陰刻和陽刻兩種,皮影的題材也較豐富,多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角色的劃分與戲曲相似,也分為生旦凈丑幾種。皮影的設計采用了戲曲中的造型,男性角色多會用龍虎水云進行裝飾,女性角色多以花草云鳳作為點綴。
剪紙動畫屬于定格動畫的一種,其制作方法為通過雕刻技術將動畫人物在紙張上雕刻出來,將人物制成平面關節紙偶,用紙張雕刻出周圍環境偶疊在角色下方做成背景。拍攝動畫時將紙偶放置于玻璃板下,將一個動作分解為多個畫面,對每一個畫面進行單獨拍攝,再將單獨拍攝的畫面連接起來,最終呈現出連續動作的效果。
經典動畫《葫蘆兄弟》就是由中國的傳統剪紙制作而成的,觀眾觀看到的每一個場景都是由藝術家用心剪出來的,將人物的角色繪畫在紙張上,然后一一進行裁剪和組裝,確保裁剪出來的人物關節可以活動。在現代動畫角色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也可以從這一視角思考,將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動畫之間進行融合。
皮影動畫的制作多采用皮革和布帛,皮影的原理是幕布后面的光源將皮影投射到白色幕布上,通過連接皮影人偶關節的木棍控制皮影人物移動。皮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但第一次將皮影制作成動畫的是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81 年制作的《猴子撈月》。動畫中的背景和角色全都通過皮影展現,制作者將2D 動畫的角色和背景設計成皮影的風格,展現出皮影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動畫中的猴子形象均還原了皮影皮革雕刻的質感,猴子們的動作也與皮影戲反復對比,最終達到一致。
在現代動畫角色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合理轉換思路,在原有的設計環節融入更多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吸引更多受眾,在擴大國產動畫影響力的同時發揚優質的傳統文化。基于此,本文圍繞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現實應用進行分析。
在動畫角色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時,為了保證動畫角色和傳統文化之間的匹配度,動畫角色設計人員需要加大研究力度,選擇有效的融合方式。我國傳統動畫產業的發展速度雖然比不上西方國家,但是仍然有許多經典及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因此,在現階段動畫角色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先學習,了解我國傳統動畫作品的一些實際特點和魅力。例如,《大鬧天宮》這一經典作品在人物角色藝術表現上運用了古代的繪畫和廟堂藝術;人物場景展現出了民間年畫和傳統戲曲的特色。而角色造型含有非常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例如,在人物臉部的色彩運用借鑒了京劇藝術中的臉譜文化和民間年畫中的色彩配比;在人物服飾上選擇了我國一些壁畫以及戲曲舞臺的一些文化元素。不僅如此,針對動畫人物角色的實際經歷及情節內容,作者選擇了名著《西游記》的一些片段內容,展現出濃厚的文化風格。在設計動畫主人公的角色動作時,主人公孫悟空的千變萬化,進一步展現了我國國粹京劇的特點。主人公在不同場景打斗中所展現的一些高難度動作設計,展現了主人公的“神”性特點,極具神話色彩。在分析這一經典的動畫角色之后,動畫角色設計人員可以結合動畫人物的一些角色造型動作及色彩的應用,結合自己想要創作的一些動畫主題引入不同的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在豐富人物形象特色的同時體現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動畫角色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并不意味著設計人員只是盲目堆積或者疊加各種藝術造型,如果不考慮動畫的主題內容,不合時宜地堆積傳統元素,會導致整個設計混亂。因此,設計人員必須深入了解東方造型觀念,將傳統的藝術元素完美運用到動畫角色的創作中。以前很多動畫設計人員會研究國外的一些經典動物形象,通過設計一些流行的角色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但在現階段的動畫角色設計中,設計人員要及時轉換思路,除了研究西方的經典動畫角色外,還可以將更多優秀民族元素融入其中。如設計人員可以研究我國極具代表性的民族藝術,如京劇藝術、皮影藝術和剪紙藝術等,通過傳統藝術和現代動畫風格的融合,在動畫人物角色設計上展現全新的人物性格和風貌。動畫角色設計人員要考慮自己所引入的這些傳統藝術內容是否是大眾熟知、了解的。如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在動畫角色設計中融入一些京劇元素,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同時,針對人物的一些動作、神態,設計人員也可以加入京劇的唱腔片段。這既能合理傳播我國優質的傳統文化,也能夠帶給大眾眼前一亮的感覺。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動畫產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現代化的動畫角色設計和創作中,大部分設計人員都是利用一些技術手段,讓更多人在觀看動畫作品的過程中有更深刻的感官體驗。實際上,在現階段的動畫角色設計中,如果設計師只是一味應用高科技,反而會使動畫作品中的民族味兒變得越來越淡。對此,動畫設計人員可以將傳統藝術造型元素融入現代動畫創作中,將民族元素和現代技術進行合理銜接,進一步凸顯中國民族文化的特色。例如,在動畫角色設計中,設計人員除了利用技術手段還可以從動畫設計的本體出發,應用傳統繪畫藝術手法,從線條和色彩中找到現代動畫角色設計視覺現象的本質。在具體動畫角色設計環節中,設計人員不能只考慮動畫角色的人物造型,還需要考慮背景因素,在不同人物出場時加入不同的背景音樂。如在《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的動畫作品中,主人公打斗時出現的戲曲鑼鼓點,展現了民族特色,同時也傳達出動畫中想要表達的文化語言。因此,設計人員可以合理引入中國的古典音樂和戲曲藝術等,通過背景音樂的烘托,進一步展現動畫的情感基調,讓更多人客觀認識這些動畫角色的實際特點,增強動畫角色的實際吸引力,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動畫產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為了進一步擴大我國動畫產業的影響力,設計人員不應局限思維,除了研究流行的西方動畫作品之外,還要在原有動畫藝術發展過程中進行合理創新,使動畫角色設計朝著多樣化、多層次化及民族化的方向發展,在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展現現代動畫設計的魅力,促進動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