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菊
(畢節市七星關區梨樹鎮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 畢節 551700)
畢節市地處貴州西北部,年平均氣溫13.4 ℃,年平均降水量為1 124 mm ±275 mm,境內平均海拔1.6 km,當地立體氣候突出,雨熱同期,光照充足,為水稻種植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但受洪澇、風雹、低溫等自然災害影響,及水稻稻種、肥料等價格的上調,造成水稻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稻瘟病是水稻種植期間易發的一種真菌性疾病,主要借助空氣氣流傳播,水稻感染部位會長出灰色霉菌層,造成水稻減產10%~20%,病害流行時可致植株卷縮死亡,顆粒絕收,因此必須做好水稻稻瘟病的早期監測和科學防治工作。
1.1 水稻稻瘟病的流行季節。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可在病稻上越冬,次年通過風雨傳播到健康的稻株(葉片、節、穗頸)上,或播種帶菌水稻稻種引發感染。每年7月上旬為稻瘟病流行季節。
1.2 水稻稻瘟病的發病條件。一是氣候條件。稻瘟病病菌適宜的侵襲溫度為25 ℃~28 ℃,濕度大于90%時易于發病。光照不足、多霧或連續降雨天氣會促進病原菌繁殖,稻瘟病發病率明顯增高。二是品種特性。不同品種對稻瘟病的抗性不同,從畢節市當地水稻種植品種來看,“豐優香占”“中優838”“香早優2017”抗稻瘟病能力相對較弱。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的發病程度也有所差異,發病率從高到低為:分蘗盛期>幼苗3~5 葉期>孕穗抽穗期。
1.3 水稻稻瘟病的發病癥狀。①苗瘟。播種稻種攜帶病原菌引發的感染,水稻幼苗頂端顏色呈褐色,基部為灰黑色,栽植期間若連續陰雨或田間濕度大,病斑區域還會長出灰黑色的霉層。②葉瘟。葉片上長出橢圓形或近圓形的小斑,慢性型病斑中央為灰白色,邊緣為褐色,葉片背面出現灰色霉層。急性型葉片正、背面均會出現霉層,顏色要比慢性型深,呈褐色或深褐色。③節瘟。抽穗后稻節上有褐色的小點,隨著病情發展,病變位置顏色為黑色,節間易折斷。④穗頸瘟。發病初期可見穗頸部有許多小圓斑,顏色呈褐色,病穗最后發展成為枯白穗或秕谷。
2.1 優選品種,合理布局。由于水稻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稻瘟病,因此要從源頭做起,優選抗稻瘟病強的水稻品種,如中抗稻瘟病的宜香優66(稻瘟病綜合指數2.9,產量約為8 351 kg/hm2),岡早秈11 號(稻瘟病綜合指數3.3,產量約為7 719 kg/hm2)。因此,種植區域應根據稻瘟病病害情況科學選種,并通過合理密植(基本苗:宜香優66 為135 萬株/hm2、岡早秈11 號為270 萬株/hm2)、定期輪換來降低稻瘟病發病率。
2.2 種子消毒,消滅菌源。水稻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曬種、挑選、浸泡、包衣處理等操作,不僅可以提高稻種凈度和發芽率,還可以激發種子酶活力,有利于培育壯秧。①曬種:晴朗光照充足時段將稻種置于光照下晾曬2~3 d,晾曬過程中要攤薄、勤翻。②選種:首先通過風選清除秕粒,然后將其置于20%鹽水中清除不飽滿稻種、雜質。③溫水浸種:將挑選的種子置于25 ℃清水中浸泡24 h,然后轉移到45 ℃溫水中5 min,再轉移到54 ℃溫水中10 min,可有效防治稻瘟病。④包衣處理:24.1%肟菌·異噻胺懸浮種衣劑(拌種劑量為25 ml/kg 干種子)+2 ml 成膜劑進行包衣處理,通過包衣處理的稻種也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2.3 減施氮肥,合理澆灌。①減施氮肥:從稻瘟病發病原因來看,田間氮肥施用量較多時會增加發病率,因此稻瘟病流行區域可減施氮肥,為保障水稻正常生長,適量增施磷肥、鉀肥。②合理澆灌:田間濕度過高會增加稻瘟病發病率,尤其是分蘗后期,為降低稻瘟病發病率,可結合天氣進行曬田,澆灌時也要做到勤灌、少灌。
2.4 間歇用藥,科學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30%氟環唑·三環唑懸浮劑900 ml/hm2,或22%春雷·三環唑懸浮劑750 ~ 900 ml/hm2,或36%稻瘟靈·戊唑醇1 125~1 275 ml/hm2,病情嚴重時可間隔10 d 再噴藥1 次,可促進水稻安全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