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一詩中對唐代繚綾的精美織技、工藝特點、生產過程等進行勾勒,并由此引出對唐代生產者與消費者社會關系的感概。作為綾羅綢緞之首的綾,織造盛于唐代,而唐綾之中,又以繚綾因其織造技藝之繁和圖案紋樣之精而最負盛名。千載之后,后人猶可傳頌白居易的詩篇,卻已無緣得見繚綾這種珍貴的唐代織品,不禁引發對繚綾精美技藝和時代背景的無限遐想。基于三十余年來對《繚綾》詩的閱讀思考和對唐代絲綢的不斷探究,趙豐在其新著《尋找繚綾:白居易〈繚綾〉詩與唐代絲綢》(以下簡稱《尋找繚綾》)中基于對《繚綾》的解讀,從文史對讀和物文互證的視角對唐代繚綾進行剝絲抽繭的細致分析,為讀者全面展現了繚綾的含義、紋樣、工藝、制度和社會背景,進而描繪唐代詩文創作與絲綢織造的共榮圖景。
全書以《繚綾》的十三行詩文作為每一章的標題,構建起了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的論述框架。在微觀層面上,由唐代繚綾的基本結構、紋樣色彩等入手,繼而解析其織造產地、質量要求、耗費工藝等,勾勒出繚綾技藝特點和藝術價值的完整面貌。在宏觀層面上,以繚綾為切入點,梳理唐代絲織品的品種分類、規格尺寸、紋樣演變、織機類型,并以浙江絲綢的起源與發展為例,探討唐代江南蠶桑絲織特色、女性妝容服飾、唐宮舞女春衣和絲絹賦稅制度等,并最終以《新樂府》現實主義手法來解讀唐詩中的民本思想。通過兩個維度的交織互映,白居易的詩文與唐代遺存的絲綢織物間展開了跨時空的對話。正史志傳、繪畫圖卷、壁畫傭塑、出土織物和工藝圖解的勾稽互證,不僅全面闡釋了繚綾的技藝特點和美學意義,還延伸至唐代宮廷審美、女性妝飾、官服等級、賦稅制度等社會歷史領域,充分發掘了唐詩名物與絲綢織造技藝的媒介間性。
更為值得肯定的是,《尋找繚綾》在文史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考古工作與復原嘗試相結合,來打通史料分析、考古發掘和當代復原間的文物保護“全鏈條”。經過材質紋樣分析和與《衣物帳》及李德裕奏文等材料對讀,比定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直領對襟團窠紋長衫為唐代繚綾浴袍,進而通過挑選原料、確定結構、解構紋樣、還原染料等一系列工序,以傳統工藝加天然染料,實現繚綾浴袍的當代復原,再現白居易詩中的“異彩奇文相隱映”。在本書的裝幀方面,出版社亦在封面上使用了白色繚綾紋樣織物配藍綠“江南春水色”的設計,讓讀者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唐代繚綾紋樣,豐富閱讀體驗。
孫機先生曾言:“詩興因物像而觸發,詩情緣性靈而深沉。”《尋找繚綾》以詩為始,由詩到物,由物證藝,由藝入史,通過唐詩名物與絲綢織造技藝的互映互證,將繚綾技藝和唐代歷史情狀交織于詩句和紋樣之中,也將文史考據與紡織科技連接于實物之上,展現了文學史、美術史、科技史和社會史的可交融度,描繪了人文學科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