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沈陽音樂學院 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080)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豐富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技藝融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研究領域。技藝融合是指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舞蹈形式的舞蹈技藝進行交流、融合和創新形成新的舞蹈形式和風格,它的發展既是對舞蹈的傳承,也是對舞蹈藝術的創新。各個民族和地區的舞蹈和技藝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吸收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舞蹈藝術。技藝融合不僅使民族民間舞蹈更加豐富多樣,還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通過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藝融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舞蹈文化,推動舞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特征在于其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樣性。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之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展示了中國別具特色的文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由特定民族所創作和演繹,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舞蹈形式,如蒙古族的草原舞蹈、藏族的藏戲舞蹈等,代表了不同地域和社會群體的文化特征。不同的舞蹈形式,如花鼓舞、龍舞、腰鼓舞等,都有其獨特的動作、身姿和舞蹈技巧,展現了舞者的高超技藝和舞蹈的獨特魅力,這些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對于保持舞蹈的原汁原味和藝術水準至關重要。在技藝融合的過程中,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吸收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蹈元素及技巧,創造出獨特的舞蹈風格和藝術形式。例如,在廣場舞中,舞者融合了傳統的民族舞蹈和現代流行舞的元素,展現出獨特的舞蹈魅力。由此可見,技藝融合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地域間的融合,有的是民族間的融合,有的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使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充滿了創新和活力。
在審美上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實用性的社會功能,這種實用性表現在互動性上。民族民間舞蹈在慶祝節日、婚禮、喪葬等社會儀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通過舞蹈表演來傳達喜慶、祝福、哀悼等情感,使得社會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且富有儀式感。舞蹈不僅是社交互動的一種形式,也是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舞蹈常常作為重要的表演元素出現,與音樂、戲劇和唱腔相結合,共同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此外,民族民間舞蹈還與繪畫、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相互交織,相互啟迪,形成多元的文化生態系統。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取向表現出多元性,不同地域、民族和歷史背景下的舞蹈具有不同的審美風格和特點,這些民族民間舞蹈在舞蹈動作、音樂節奏、服飾款式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特色。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充滿豪放和力量感,而藏族的舞蹈則富有神秘和悠遠的情感。中國歷史悠久,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呈現出審美的多元性、追求的多樣性。如民間儀式舞蹈注重婉約、優雅和莊重,近現代的民間舞蹈則更加注重情感表達、個體特色和現實生活的反映。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表現出多元性,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舞蹈風格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以其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而聞名。從東北地區的滿族、朝鮮族舞蹈,西南地區的羌族、彝族舞蹈到東南沿海地區的高山族等舞蹈,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蹈形式和風格。這種多樣性源于中國龐大的地理和人文背景,每個地區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這些元素通過舞蹈得以表達和傳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多樣性還表現在舞蹈的主題和情感表達上,舞蹈可以描繪自然風光、農耕生活、宗教祭祀、戰爭英勇、愛情自娛等各種主題。例如,著名的《云的南方》舞蹈展示了南方地區傣族舞蹈的婉約和柔美,而《草原英雄小姐妹》舞蹈則生動地再現了龍梅和玉榮的英雄事跡,表達了民族英雄的忠誠和勇敢。通過不同的主題和情感表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豐富了觀眾的審美體驗。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高超性體現在舞蹈者的動作技巧、身體控制和舞蹈表現力上,舞蹈者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學習,掌握舞蹈的基本功和技巧。他們需要具備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平衡感,以展示出精確而流暢的舞蹈動作。例如,維吾爾族舞蹈中的旋轉、跳躍和快速甩腰等動作,要求舞者具備高度的技術和身體控制能力。舞蹈者通過技藝的展現來表達情感和意境,運用身體語言和舞蹈技巧,將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舞蹈動作相結合,以打動觀眾的心靈。這種高超的表演技巧使觀眾能夠深入舞蹈的內涵和意義中,產生共鳴和情感共鳴。
綜合上述幾方面的審美特征可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在實踐基礎上建立的,也是強化美學的具體表現。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中,女性氣質多以大方、潑辣、颯爽為主,男性氣質有別于中國古代傳統美學中儒雅之士的形象,而是以詼諧幽默且壯健的形象為主。在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中,更加集中表達了男性角色的粗獷、沉穩和英勇形象,在漢族民間舞蹈表演中,男性審美元素多以滑稽、詼諧為主。由此看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形態特征不盡相同,但美學精神層面卻是趨向一致的,崇尚追求生命力,是對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贊賞。
在中國的各個地區和各民族中,民族民間舞蹈以其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此之中,技藝融合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發展過程中的藝術需要,有其突出的必要性。
民族民間舞蹈的“技”包括以下三點:一是舞蹈動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技術要求非常高,舞者需要通過長期的訓練和學習來掌握各種舞蹈動作。這些動作包括旋轉、跳躍、翻滾、甩腰等,要求舞者具備出色的身體控制能力和靈活性; 二是舞蹈形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以其獨特的形態和編排而聞名。舞者通過舞蹈動作的變化、身體的姿態、手勢的運用等來表達情感和意境。舞蹈的形態也與舞蹈的主題和風格緊密相關,如柔美的藏族水袖舞、矯健的腰鼓舞等;三是音樂配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常常與音樂緊密結合,音樂作為舞蹈的伴奏和引導,為舞者提供了節奏和情感的支持。舞者需要與音樂密切配合,準確地把握節奏,以展現出舞蹈的魅力和感染力。
民族民間舞蹈的“藝”包括以下三點:一是表演技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注重舞者的表演技巧和表現力。舞者通過身體的表情、眼神的變化、肢體語言的運用等來傳達情感和意境,以打動觀眾的心靈;二是情感表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強調情感的表達和共鳴。舞者通過舞蹈動作和表演技巧,將內心的情感和思想轉化為肢體的動態表現。舞蹈可以表達喜悅、悲傷、歡樂、思鄉等各種情感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傳遞深層的文化內涵和情感體驗;三是文化傳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是藝術形式,更是文化的傳承和表達方式。舞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色,通過舞蹈藝術的展示,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體驗中國的文化傳統,增進對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對于舞蹈表演者而言,“技”和“藝”都屬于技術素質的內容,民族民間舞蹈除了強調舞蹈過硬的技術素質以外,還要具備很強的道具藝術展現能力。在這方面東北特色民間舞蹈秧歌表演中手絹花技巧的展示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在表演這一動作時應充分結合東北秧歌風格特色和身體韻律,嘗試多形式的手絹花配合節奏變化,將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展現出來。如舞蹈中多采用優美的手絹花表達女子羞澀的性格;基于身體動作配合小燕展翅來表達少女的純真、嬌羞特點; 舞動中融入頂絹、立絹、拋絹等技法,塑造更加豪邁、熱情、奔放、活潑的人物形象。由此看來,技藝是和諧統一的,有助于塑造豐滿的藝術形象,進而生動、全面地呈現舞蹈作品主題思想。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技藝融合是指在舞蹈表演中,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舞蹈技巧、風格和元素進行有機結合。因此,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藝融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豐富舞蹈形式。中國地域廣闊,擁有眾多的民族和地方舞蹈形式。通過技藝融合,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形式可以相互借鑒和融合,使得舞蹈形式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助于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促進舞蹈藝術的創新和進步;第二,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通過技藝融合,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技藝和元素可以得到傳承和保護。這有助于避免舞蹈形式的單一化和衰退,保持舞蹈藝術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第三,豐富藝術表達。技藝融合可以為舞蹈藝術提供更多的表現手段和表達方式。通過吸納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技巧和風格,舞者可以更加靈活地表達情感和意境,使得舞蹈藝術更加豐富多樣,具有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和藝術可能性。第四,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技藝融合使得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舞蹈交流更加緊密。通過學習和吸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舞蹈技藝,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有助于推動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增進國家的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凝聚力。
基于對“技”和“藝”的闡述,對民族民間舞蹈發展過程中技與藝融合的必要性的強調,可以建構出適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技藝融合的路徑。
這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技藝融合過程中一條重要的路徑,通過內外兼修,技藝相合可以使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間的舞蹈技藝相互交流、融合。首先,內部技藝的兼修是指在中國各地不同民族和地方的舞蹈藝術家可以相互學習和交流,吸收彼此的舞蹈技巧和表現形式。他們可以通過民間采風、參加舞蹈培訓班、工作坊、交流活動等方式,學習其他地區和民族的舞蹈技藝,拓寬自己的舞蹈視野。這種內部技藝的兼修能夠促進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推動舞蹈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其次,外部技藝的吸收是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國際舞蹈界的交流與學習。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舞蹈藝術家可以通過參加國際舞蹈節、交流演出等方式,與外國的舞蹈團體和藝術家互動和交流。這樣的交流可以使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汲取外部文化的精華,融入國際舞蹈的潮流和藝術創新,從而使得中國的舞蹈藝術更加開放和多元。最后,技藝相和是指在技藝融合過程中,舞蹈藝術家能夠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舞蹈技藝融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舞蹈形式和風格。他們可以借鑒其他地區和民族的舞蹈元素和動作,與自己的舞蹈傳統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和內涵的作品。這種技藝相和使得舞蹈藝術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和表現力,能夠更好地傳達舞蹈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技藝融合過程中,虛實結合也是一條重要的路徑,通過該路徑可以使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技藝得以相互交融和相互通用。
1.虛實結合在舞蹈動作上的表現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常常運用虛實結合的技巧,即在舞蹈動作中融合真實和夸張、抽象的元素。這種技巧能夠增強舞蹈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使觀眾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舞蹈的意義和情感。通過虛實結合,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技藝可以相互借鑒和融合,創造出更具表現力和藝術感的舞蹈作品。例如《五彩云霞》表演時,通過披風的變化實現舞者角色轉變,手執披風時視作為彩霞,借助舞者動作變化來彰顯彩霞動靜變化。披風滑落,遠方的彝族少女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在虛實變化下,使得作品美好、祥和的意象更加深刻地傳達。
2.虛實結合在舞蹈編排手法上的表現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常常運用虛實結合的編排手法,通過舞蹈動作的排列組合和舞臺布景的設計,營造出豐富多彩的舞蹈畫面和情境。這種編排手法使得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風格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獨特而富有個性的舞蹈作品。
3.虛實結合的關鍵是技藝的相通
通過技藝的相通,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藝術家可以理解和學習彼此的舞蹈技巧和風格,進行技藝的交流和融合。這有助于促進技藝的發展和創新,推動舞蹈藝術的進步和提升。例如《靈·境》作品是以哈尼族傳統文化為主題所創作,將哈尼族崇尚自然的情感融入其中,塑造了棕櫚樹和白鷴鳥兩個鮮明的形象,并借此來擬人化延伸,用于表達哈尼族女性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部作品在表演時,打破了以往舞蹈隊形限制,在引入哈尼族棕扇舞動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改變,反而呈現出了別有新意的舞臺效果。同時,配合現代技術和光影特效,營造出獨特的畫面意境,將棕櫚樹自然生長狀態和被破壞狀態作對比,通過技術和道具的創新運用來表達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帶給觀眾深刻的情感共鳴,實現虛實交織,在展現出舞者嫻熟、優美的技術動作同時,實現保護環境的主題升華。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一種特色傳統文化,為了提升舞蹈表演效果,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需要舞者在揣摩舞蹈動作技巧的同時,深層次挖掘作品藝術內涵,實現技藝深度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生動地展現舞蹈藝術美感,推動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高水平發展。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舞蹈演員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運用肢體動作,呈現出別樣的藝術魅力和文化特色,以此來帶給觀眾豐富的審美感受,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