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曦
(安徽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舞蹈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幾個方面。近年,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滲透和落實過程中,舞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同步承擔起了學生心理教育的責任。在教授舞蹈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變化,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實施有效的干預和指導,以保證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一般是指對教育情境下人們的學習、教育干預后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方面組織的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其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于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困難和挑戰。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舞蹈教育不僅可以滋養學生的精神與身體,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綜合素養。舞蹈是一種獨特的肢體運動,其通過收縮和舒張肌肉及關節使得身體在不同空間維度中進行有規律的運動,同步提升各器官的協調性,最終呈現在外的是對音樂、動作以及情緒的有效融合。例如:中國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是奔放、熱情、歡樂,而中國古典舞蹈的風格特點則是內斂、端莊、含蓄,這些風格是通過舞蹈動作得到具體呈現,而且需要舞蹈演員內心情緒和個性的配合[1]。對于舞蹈教育工作而言,其本質上是將舞蹈作為載體深度開發學生生命的內在潛能和力量,對于學生的性格、脾氣、素質等都有著非常好的塑造作用,讓學生的整體狀態更加符合社會的審美,這也是舞蹈教育和學生心理健康之間所建立的一種內在關系,舞蹈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起更加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學生在接受舞蹈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培育自身的舞蹈技能和藝術修養,而且還能夠在無形之中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狀態,保持健康向上的學習與生活態度。
舞蹈教育將舞蹈知識、舞蹈技能以及舞蹈技術等多重要素有效集中在一起,學生在參與學習舞蹈、練習舞蹈技巧的過程中可以釋放負面情緒,舒緩心理壓力。學生參與學習的舞蹈種類不同,對于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影響也有所不同[2]。例如中國民族舞蹈,種類多元,風格各異。傣族舞蹈,風格典雅;藏族舞蹈,風格豪邁;佤族舞蹈,風格奔放;朝鮮族舞蹈,風格內斂。學生在學習這些舞蹈時,需要調動的內在情緒也不同,需要通過感官的互動與舞蹈動作融為一體,產生更為協調的美感。相對于民族舞蹈而言,中國古典舞擁有著更加豐富的文化精神以及更高境界,這些都會在學生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諸如,在練習古典舞蹈劇目《踏歌》時,不僅要求舞蹈動作柔美,還需兼顧內在情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感受到其中柔美的情感,學生的情緒也會同時受到影響,一些不良情緒也會慢慢被消融和克制。
在舞蹈教育教學中,學生需要與教師、舞伴、藝術指導等隨時進行交流和互動,此過程對于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承受等各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尤其是在學習群舞、雙人舞等集體類舞蹈時,學習和訓練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虛擬轉化成為一種小規模的集體活動,學生們訓練時不僅要在學習內容上更加認真主動,同時需要隨時關注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情緒變化,在面對問題時,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從而在遇到突發情況及困難時,能從容應對[3]。
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各種規模、類型的舞蹈比賽也是學生開展心理教育的良好契機。比賽過程中,競技輸贏均是學生心理素質及精神品質的良好鍛煉。贏得比賽,可以使學生建立更強的自信心,在發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的同時,培養勝而不驕的心態;比賽失敗,能以此鍛煉和提高面對挫折失敗時的勇氣和能力,培養堅毅的品格。學生在比賽中可以學習和收獲很多日常舞蹈學習中無法得到的教育和啟迪,而且舞蹈比賽的層層選拔機制以及備戰的艱苦過程,對于學生的舞蹈基本功以及抗壓能力都有著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面對嚴苛的選拔機制,積極備戰,對于學生舞蹈基本功及抗壓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以上這些能力的培養,是在日常舞蹈學習中無法獲得重要經驗。
無論是舞蹈教育還是心理教育,面向的教育對象都是學生,學生的表現和反饋會直接影響舞蹈與心理教育的教學結果和教學質量。因此,在融合創新舞蹈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具體方法之前,舞蹈教師需要先做好一個準備工作,即要明確認知和了解學生的本質屬性,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心理變化情況,才能夠更好地組織開展具體教育工作,才能夠逐步達成和實現教師期望效應[4]。關于明確認知和了解學生的本質屬性,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學生是能動體
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常常會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是人這一基本屬性。關于學生是能動體,舞蹈教師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認知:
其一,學生是能動體,是一個具有思想情感的獨立個體,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且都極度維護自己的尊嚴。舞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進行舞蹈教學還是滲透心理教育,開展心理指導,都需要保證學生在這一方面的需求能夠得到正當的滿足和需要[5]。
其二,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學生學習舞蹈,雖然是以學生的身份學習舞蹈,但是對于舞蹈,他們依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可以進行創造。舞蹈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需要認可并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要對學生的創造力和創造成果表示珍惜和重視,切忌破壞或者隨意傷害學生的創造。
2.注重學生心理變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換而言之,每一個學習舞蹈的學生都擁有著不同的潛能。舞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公平自在的學習空間,要對學生保持更強的包容心和耐心,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針對學生的錯誤或者缺點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要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既然是發展中的人,那么其從稚嫩走向成熟必然要歷經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他們正處于學習的過程中,不能以終極標準去要求、衡量和評價學生,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學習和成長時間,讓他們的心里可以保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不會過急過躁,影響日常學習效果和價值判斷[6]。
實踐教學經驗證明,在開展舞蹈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舞蹈教師應該將教學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之上,尤其在舞蹈課堂教學中,舞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更為自由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舞動起來,學生只有舞動起來,才會對舞蹈、對音樂產生更深的體感和感受,如此一來,也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中國古典舞《扇舞丹青》,舞蹈在道具扇子的運用中營造出心理空間與時間感,舞者通過舞具扇子來展現輕重緩急、瀟灑飄逸的意向與超然的舞蹈意境。作品中運用相關的心理距離、心理空間、心理時間和藝術通感的概念及理論來分析這種“得意忘形”“虛實相生”和“舞到無形”的舞蹈意境,既是客觀現實與審美理想、生活具象與舞蹈意象之間產生最大心理距離、心理空間和心理時間的心理效應,又是中國書法、美術、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之間產生藝術通感的心理現象,這也正是舞蹈藝術美產生的心理根源[7]。
舞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隨時隨地向學生滲透這樣的思想認知:教師開展舞蹈教學,學生學習舞蹈并不只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訓練專業技巧,其更是要借助自己的力量來呈現出更加美好的舞蹈藝術和舞蹈素養,讓大眾感知到學習舞蹈所產生的良好效果。在融合和創新舞蹈教育和心理教育途徑的過程中,建議舞蹈教師可嘗試以訓練為導向,更多地融入學生意志力的培養。
大多數學生在舞蹈訓練初期,特別是基本功的訓練上,常常會感覺到非常枯燥乏味,而且非常辛苦,因此,心態變得非常消極、急躁甚至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會發生改變。舞蹈教師需要及時關注到這一點,在實際教學中注意調整和轉變舞蹈訓練的策略和方式,在強調學生舞蹈基本功學習和訓練的同時,精準掌控并隨時調整訓練強度,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們慢慢去學習和感受舞蹈,自主挖掘和發現舞蹈學習的樂趣。
心理健康不僅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工作的核心要點。健康的心理是學生順利學習和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在舞蹈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舞蹈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作為切入點,要充分了解和精準掌握學生當前的心理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壓力,制定出針對性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案,并將這些方案內容充分融入具體舞蹈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同時接受心理教育和指導。舞蹈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個心理教育的環節,在實際教學中隨時尋找滲透心理教育內容的契機,保證教學的靈活性。例如:在舞蹈教學中,舞蹈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團隊合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去學習舞蹈,參與訓練,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去感受和體驗,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同時以團隊作為載體去解決遇到的學習問題以及人際關系問題,在此過程中隨時做好心態調整工作,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基本功的訓練使得很多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甚至開始想辦法逃避。在實際教學當中,舞蹈教師會設置一些訓練任務,比如身體柔韌性的訓練,會要求學生反復練習下腰、壓腿等活動,這樣的訓練是非常枯燥的,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心理情緒必然也會受到影響。此時,舞蹈教師需要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要幫助他們減輕和消除內心障礙。舞蹈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要以平等的立場和姿態與學生對話,注意語氣語調、方式方法,真正敞開心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8]。如果舞蹈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那么必然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舞蹈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致,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和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積極自信。這種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對于學生學習舞蹈,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平穩的情緒而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舞蹈教育屬于藝術教育領域,在新時代發展形勢下,舞蹈教育教學融入了更多新的理念和元素,在舞蹈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的相關內容是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舞蹈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隨時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變動情況,抓住一切可以融入心理教育和指導的契機,做到以情動人,以情化人,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提升教學效果,實現舞蹈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開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