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對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其中“健康生活”的重要內涵就是讓學生珍愛生命,其重點是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近年來,從學術領域的理論探討,到政策層面的文件指導,再到操作層面的學校課程、課題研究,生命教育已在國內生根、發芽。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是栽培作物,是有生命的。由此可見,生命是教育的起點,學校是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師必須在教育中引導學生探究生命的價值和生活方式,思考生命的意義,注入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價值,成就生命的輝煌。
在上述理論指導下,筆者曾在一所初中開展校本化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其內涵包括:生命教育是一種關注師生生命狀態,豐富師生生命歷程,激發師生生命潛力,促進師生生命成長,提高師生生命質量的教育。
該校創建于20 世紀40 年代,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老校。因學校高中部拆并調整等情況,學校在規模、環境、師資和生源等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
如何讓這所老校煥發生命的活力?如何讓校園充滿生命成長的歡笑?如何讓師生踐行生命的價值?2019 年8 月到該校履職后,筆者認真梳理學校文化與歷史、成績與經驗、改革與發展等問題,和師生形成共識:通過研究和實踐生命教育,為師生生命成長賦能,發展好教師,培養好學生,管理好學校,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使學校成為有“生命活力”的歡樂校園。
生命教育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本質追求,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學校形成了生命教育的辦學主張:倡導教師要眼中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路;鼓勵學生要幸福生活,生命成長,全面發展。
就教育主體來說,學校要通過生命教育實踐培養敬畏生命、懂得生存、幸福生活的真實學生;塑造愛學生、有激情、善學習的活力教師。“敬畏生命”就是要教育學生明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它還關系到家庭幸福、社會的穩定和諧,我們要敬畏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愛護生態環境,維持人類的延續;“懂得生存”是要求學生了解生存規律,提高生存能力,培養生存意志;“幸福生活”是要求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
學校從環境營造、制度建設、德育涵養、課堂改革四個方面入手,讓生命教育在辦學實踐中扎根,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美化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育人的基礎,優美的校園環境具有陶冶學生心靈、熏陶學生行為、啟發學生美好想象的作用。通過綠化、凈化、園林化、知識化,讓校園的景和物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生命教育環境。如在學校門口豎立篆刻有“生命教育”的石碑;在校園的櫥窗里開設有關生命教育、耐挫教育的宣傳欄;在校園內開辟一片生態園,通過種植蔬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生命成長的艱辛;在班級文化欄展示學生的風采,讓校園環境充滿生命的活力。
優化人際環境。校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保證。調查表明,“師長+父母+朋友”型的教師角色,互助互愛、情同手足的同學角色是現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頗受學生歡迎。學校在校本化的生命教育中提煉出教師觀:愛學生、有激情、善學習。其第一要點“愛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師德高尚,為人師表,尊重學生,讓師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共同生長,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下懂得互相尊重、關愛他人,形成崇高的生命品格。
凈化心理環境。心理環境的營造是新時代生命教育能否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學校專門成立心理健康領導小組,并開設24 小時心理咨詢熱線,通過心理普測和心理咨詢活動,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在校內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
校本化生命教育的制度落實是形成適合生命需求的學校文化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尊重全體生命成長的制度文化,需要以師生共性的發展和對個性差異的尊重作為原則,涵蓋在校生命成長的整個過程。例如學生發展性評價制度的多元化,學校制定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目標的差異性評價細則,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收獲快樂和興趣,滿足個體生命的差異化需求;又如分層制定學生行為管理制度,對于行為管理能力強弱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進步的快樂,讓個性化的生命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創建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德育體系,是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核心。學校將德育課堂、德育活動、德育評價整合為生命教育的三大基礎陣地,讓生命教育進入課堂,滲透到活動中,落實于評價中,讓學生在德育中追求生命發展的張力。
學校利用德育課堂的主陣地進行生命教育理論知識教學,通過每周的班會課、心理健康課、升旗儀式等陣地傳授生命教育知識,讓師生在生命教育中共同成長;通過每學期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主題演講、“關愛生命,守護成長”手抄報制作等主題活動的開展,將生命教育滲透進德育活動;通過每年一次的學生生命規劃活動,指導學生從學習生涯、工作生涯、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等三維途徑進行規劃,讓學生對自己的成長歷程有明晰的思考和研究。在“陽光體育活動”中,學生每天堅持一小時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培養心理素質;學校通過制定大課間活動方案,以熱身運動、自編操、身體素質練習、放松練習、操后小結等五部分為抓手,在規范化、細致化、趣味化、常態化上提高要求,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生命教育的德育化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澈心靈,喚起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助力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進而塑造學生和諧的身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生命可持續發展的張力。
立德樹人的課堂應該追求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價值觀。為讓課堂充滿師生生命成長的活力,學校積極創新,基于生命教育實踐“真實課堂”。“真”即求真、存真,在課堂教學上體現為追求符合生命、生活及教育教學規律的教育;“實”即務實、實在,在課堂教學上體現為追求教學方法的科學化、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通過“真實”的追求進而融入生命教育的目的,使教育主體達到生命健康成長的自覺。
學生層面。面對具有選拔性的中考機制的影響,“真實課堂”著力解決三個現實問題:一是解決教師課堂內的限時講授問題,把課堂還給學生;二是鼓勵學生大聲表達,勇于展示自我,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三是探索如何更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參與中提升“發展力”。
教師層面。通過積極構建并實踐“真實課堂”,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研究型、創新型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尋求促進學生生命力發展的基本方法,同時也在實踐的探討和反思中促進自身的成長,使教師在“真實課堂”的研究與實踐中塑造“專業力”。
“真實課堂”課改實施近三年來,學生在“真實課堂”主體參與中提升“發展力”,教師在“真實課堂”的研究與實踐中塑造“專業力”,學校教學質量在“真實課堂”實踐中穩步提升。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種理念引領,更是一種建設途徑。積極踐行生命教育,可以給學校發展注入生命力,陶冶師生情操,凈化師生心靈,讓學生敬畏生命、懂得生存、幸福生活,實現學校和師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