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亮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依托江蘇省教育廳2022年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附中少年團’——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初中部學生多元評價體系”,開展了以“健康生長”為目標的學生多元評價探索。借助“附中少年團”的打造,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以浸潤式成長體驗構建了全科、全員、全過程育人的評價新體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學生評價提出明確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自我認識,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由此可見,學生評價改革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建立新型教育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學生評價體系改革指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消除教育功利化傾向,堅決改變簡單地以考分排名評價教師、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導向和做法,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為貫徹落實相關文件要求,我校圍繞“五育并舉”,以激勵性評價為導向,以過程性評價為支撐,將學生在校期間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納入評價體系,依據附中學子特質,打造以“正心少年”“博學少年”“陽光少年”“爾雅少年”“誠樸少年”為引領的“附中少年團”。
“附中少年團”學生多元評價體系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角度,結合《“附中少年團”成長手冊》積分活動,對學生在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社會實踐、身體及心理素質等方面做出全面評價。“附中少年團”由“正心少年”“博學少年”“陽光少年”“爾雅少年”“誠樸少年”五大少年群體組成,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各類課程、各項活動及社會志愿活動換取積分,申報稱號。以“博學少年”為例,基礎積分中除了學業成績積分,還有學業態度積分,定期組織任課教師和家長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及個人進退步情況對該生近階段的學業態度進行積分認證,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除此之外,該維度的加分項是,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學科活動和競賽獲得積分,既重視知識獲取也重視實踐應用。又比如“陽光少年”的基礎積分,除依據體育學科評價標準打分外,還將體育課、陽光大課間的出勤率納入評價體系,加分項為對學生體育能力的評價,如同場對抗類的籃球、足球,速度力量類的短跑、投擲、速滑,隔網對抗類的乒乓球、排球、網球,耐力類的游泳、滑冰、長跑等。學生參與的體育項目越多,獲得的加分就越多。另外,我們還定期組織“班級小太陽”評比,選出那些用積極、樂觀的精神給班級帶來正能量的同學,并給予相應積分,關注體能陽光的同時也關注心理陽光。評價體系關注學生成長的各方面因素,既關注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也關注科學精神的培植;既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關注學生健康生活態度的養成;既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也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努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放大鏡”尋找學生的優點,用多元化的評價維度,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力量,從而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體系的改革將評價的維度拓寬,更將評價的時間拉長,持續激發師生參與多元評價的內驅力。學校教師對“附中少年團”進行了貼合少年內涵、符合少年審美的形象化設計,將少年形象“可視化”“具象化”,并開發了系列周邊。除了少年的卡通人形立像,還有專門定制的少年團貼紙、獎狀和徽章,賦予了“附中少年團”鮮活的生命。同時,學校將五個少年的形象布置到校園的各個角落,參與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這種有形的物型文化浸潤,讓學生時刻以少年團的標準要求自己,將期待化無形為有形。
以往的評價方式主要是由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給出一些評語,形式過于簡單,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們采用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任課教師評價、家長和社區參評等多方評價的方式。全員參與,讓評價更接地氣。學校從頂層設計入手,請全體教職工和家長都參與到“附中少年團”的設計和考評中來,比如“誠樸少年”評價維度中要求學生每周在家完成學校規定的勞動作業,學校定期組織家長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勞動作業積分進行認定;“正心少年”評價維度中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服務社會,用志愿服務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留下過程性資料,并由社區和機構完成對學生的積分認定。學校德育處定期舉行少年稱號申報,學生憑借積分獲得相應的少年稱號,由年級頒發定制的獎狀和徽章,并將申報情況與學生個人的評優評先掛鉤。學校規定集滿五個稱號的學生可以直接被吸納為共青團員;“附中之星”作為我校畢業生的最高獎項,必須擁有“正心少年”“博學少年”的稱號,且擁有“陽光少年”“爾雅少年”“誠樸少年”中任意一個稱號方有資格參評。讓師生、家長在積分中看見成長,見分更見“人”。
多元評價順利實施的載體是多元課程體系的建立,課程就是一塊有可能激發學生潛能的試金石。因此,以評價體系為導向,學校對課程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為學生的多元評價搭建上升的階梯,共同豐潤學生的生命,實現健康生長。
正心課程主要通過“育心”系列活動、學生自主管理、“文明標兵”榜樣引領等喚醒學生心中自愛、他愛、大愛的種子,從而形成悅納自我、關愛他人、責任擔當的健康品格;博學課程主要通過歷史組的辯論大賽、政治組的模擬法庭、理化組的科學之夜、語文組的戲劇節等活動,讓學生享受深度學習帶來的快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陽光課程除了通過運動會、體育節的舉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享受體育的快樂,還向學生傳遞健康、積極的生活理念,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前一分鐘健身操還將鍛煉融入學生的每一個瞬間;爾雅課程主要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選修課帶領學生去發現、感受生活中不同層面的美,不僅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更要引導學生過美的生活;勞動課程除了每周的勞動作業和班級值日勞動作為基礎課程外,還開發愛·育植物園種植、愛·創造勞動、愛·奉獻社會實踐等課程,樹立學生勞動創造一切的觀念,培養學生新時代下智慧勞動的能力。
“附中少年團”學生多元評價體系實施以來,從根本上增強了學生的自我認同,從而實現了“立德樹人,健康生長”的教育初心,取得了顯著成效。
改變了傳統的評價觀念。“附中少年團”學生多元評價體系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改變了傳統的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進行評價的觀念,扭轉了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和教育功利化傾向,對學生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引導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和個人,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領學生“健康生長”。我校教師逐步改變了固守多年的“應試教育”理念,找到了以激勵、賞識、確認、肯定為特征的素質教育新方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促進了師生共同“健康生長”。“附中少年團”學生多元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展示自己,學習中勤奮好學、積極思考,生活中陽光自信、樂于奉獻。“附中少年團”學生多元評價體系讓學生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努力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從學生層面看,學生不再單一地認為只有學習好才是真的好,體育好、美術好、勞動好、創造實踐好等都可以成為教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同學們心目中的好榜樣;從教師層面看,“附中少年團”學生多元評價體系更加具體、全面、科學,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也更加有理有據、得心應手,真正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從家長層面看,家長不再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對孩子進行評價,而是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發揮家庭評價的重要作用,引領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