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曹沖 陳勇錦 王毅 張磊
摘 要:標準化試點建設作為各級政府的一項法定職責和義務,在全國蓬勃展開,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隨著社會對標準化試點的認知度越來越高,為更好地推進標準化試點工作,試點承擔單位的標準化意識需要進一步提升。本文通過對浙江省標準化試點建設過程中常見問題的分析,結合筆者在浙江省開展的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培訓和驗收評價工作,提出了標準化試點開展的建設性思考。
關鍵詞:標準化,試點建設,數字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31條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和宣傳工作,傳播標準化理念,推廣標準化經驗,推動全社會運用標準化方式組織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發揮標準對促進轉型升級、引領創新驅動的支撐作用。”國家高度重視標準化點工作,先后出臺了《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績效考核辦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細則》《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管理暫行規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工作指導意見》《關于推進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的意見》《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有關標準化試點的文件,以年度為單位,循環推進各類標準化試點工作。
1 浙江省標準化試點總體情況
作為首個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浙江,也緊跟國家步伐,出臺了《浙江省標準化試點項目管理辦法》,內容涵蓋了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等各領域標準化試點。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已承擔了331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組織開展了1717個省級標準化試點項目。從通過驗收的項目來看,項目中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試點,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隨著社會對標準化試點的認知度越來越高,為更好地推進標準化試點工作,試點承擔單位的標準化目標、標準化意識、標準化實操能力、標準化試點過程監管等需要進一步提升[1]。
2 標準化試點建設常見問題
2.1 標準化試點建設初衷不明確
建設單位只考慮國家、省級標準化試點是榮譽,部分非政府機構和事業建設單位同時還考慮承擔標準化試點獲得一定的政策補助,思考自身開展標準化試點建設要解決什么問題。標準化試點建設缺少為單位自身服務、缺少體現自身需求、缺少體現單位文化、缺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結果可想而知,空有一套標準體系,盡管滿足了評價表的要求,還是缺少標準化與單位的實際融合,往往出現所謂的“二層皮”現象。
2.2 未真正認識到標準化作用
標準是什么?標準化又是什么?雖然G B / T20000.1《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給出了統一的定義,但是到了操作層面,其實對于不同職位的人,標準化認知的要求也會不一樣,越往上層的標準化人員,對標準化認知水平要求越高。比如對于“一把手”來說,一定要有高站位的標準意識,要么親自掛帥,帶頭做好標準化試點的頂層設計或者選好適合人選。實際標準化試點建設策劃人的標準化能力,是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這個人假如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認識不到位,那么作為下面操作人員再怎么努力,也很難體現出標準化的整體成效。哪怕在試點期間真的有成效產生,也很難說是因為標準化試點建設而獲得的成效,因此要注意不同層級人員對標準化試點的作用。
2.3 未真正認識到標準化試點意義
很多人分不清標準與標準化試點的區別,認為標準化試點建設只是寫一個或者是幾個標準,哪怕就是寫單個標準,也沒有考慮標準化對象、標準化的邊界和標準的使用人員。以為有標準就是標準化試點或已經標準化了,這樣的做法往往只是完成了一個任務,而沒有真正體現出在這個任務的背后的目標。可以說只是做了個表象,沒有理解內涵,這樣的做法是勞民傷財,不僅傷了標準化試點人員的積極性,而且給單位整個標準化的工作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2.4 未產生標準化試點建設實效
從驗收評價工作來看,很多建設單位從獲得國家或省級標準化試點講起,依次建立組織機構、搭建標準體系框架、梳理標準清單、研制試點標準、開展標準培訓、落實標準實施檢查、進行自我評價等標準化活動,看似標準化試點工作有模有樣,實際上都是流于形式,缺少項目本身的內涵,可以說是就標準化而標準化。在談到標準化試點建設的實效時,都在講單位自身工作的業績,而非標準化工作所產生,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沒有標準化的影子,就是純粹的業務做得比較好。像這種情況是非常可惜的,他們有了好的做法,卻不會用標準化手段進行經驗總結,到時標準化試點單位的標準化成效不足。
3 標準化試點建設問題對策
3.1 加強對標準化知識學習
要系統地了解標準化知識,懂得簡化、統一、協調、優化的標準化原理,明白如何通過標準化試點達到標準化試點單位的目標和目的,即單位標準化戰略要通過單位標準化規劃、計劃落實(見表1)[2]。同時,不要把任何的工作都寄托于標準化來實現。標準化只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推廣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一種公眾認知的底線思維,標準或標準化不是萬能的,也有使用或適應的范圍。
3.2 掌握標準化實操能力
開展標準化試點建設是要讓試點單位養成標準化意識,假如一開始自身不了解或者能力有限,可以委托或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但不能是全包,應該看作請來的師傅,是來教自己如何開展,而不是請來的工人,直接完成標準化試點任務。不管如何,建議標準化試點最好由自己來做,因為標準化活動不是一次性的,不是說試點兩年活動結束就戛然終止,而是通過標準化試點為契機,深入了解標準化的內涵,使內部持續長久地開展標準化活動。反過來說,沒有一個靠他人來推進標準化,而保持長期產生標準化成效的。
3.3 定期標準化試點回顧
從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以及浙江省市場監督局立項發文,到標準化試點結束,一般整體跨度在兩年左右。在沒有跟蹤督促檢查,只有最終驗收的情況下,標準化工作很容易變成了有頭有尾沒中間的過程,往往提及的標準與實際脫節或者稱為“兩層皮”,這個通常是有頭有尾沒過程的一種產物。因此,需要監管部門通過定期的標準化回顧,解決標準化跟進問題。以浙江為例,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大背景下,推出“浙江標準在線”平臺,從2023年開始,將所有的省級標準化試點進行在線管理,按照季度對項目進行管控,使標準化試點活動更加有序、更加規范。標準化試點工作也更能圍繞著初心目標和存在問題,讓標準化試點成果在最終的驗收中水到渠成。
3.4 關注標準化試點成效
通過對標準化試點單位的深入分析,按照標準化試點建設邊界,明確標準化對象,搭建標準體系,識別核心標準。將核心事項以標準的形式展現出來,做到標準文本的內容可讀可復現[3]。真正將先進的做法和有效的途徑,在另一個時間空間進行復現,取得良好并積極的成效。不僅僅產生了標準、知識過程、標準化試點發揮整體性作用,還在于人、物、事等多維度開展標準化活動,形成標準化試點建設范圍內可參照的、可學習的、可使用的模式,這樣的標準化試點才是有成效的。至于標準化成效核算,通常從三個維度來計算: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在筆者工作實踐中,得出了一個普遍可以操作的方法,就是在標準化試點建設前后,單個標準使用的人數、時間、薪水相乘的數相減,得到了的數值就是標準化的直接可以量化的經濟效益。有了這個效益,可以更好地知道標準化試點的量化指標,也能做好跟“一把手”的溝通,讓單位整體更好地支持標準化工作,從而形成標準化正向循環。
4 結 語
浙江已發現了標準化試點建設的常見問題,正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著手進行針對性改善,但要使大部分乃至全部標準化試點建設真正發揮成效,還需要不斷地完善機制。同時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試點單位、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等標準化試點相關方共同標準化意識的提升,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只要正確看待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標準化試點建設將一定會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周堅鋒.談談如何開展好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J].中國標準化,2022(11):18-21.
盧翠微,魏永剛,孫育軍.航天企業標準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8:6.
馬曉蕾,云振宇,王宇彤,等.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建設現狀分析及建議[J].中國標準化,2022(19):146-150.
作者簡介
馮曹沖,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標準化、服務業組織標準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標準制(修)訂、標準化現場管理。
陳勇錦,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體系、標準制(修)訂、質量獎。
王毅,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體系、標準制(修)訂、質量獎。
張磊,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體系、標準制(修)訂、質量獎。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