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少冬 李曉霞 貝彩霞

摘 要:目的:探討新時代標準化護理背景下新入職護士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方法:針對南寧市某醫院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間錄用的138名新入職護士進行培訓,根據入職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9例,其中對照組沿用常規培訓模式,觀察組則重點基于新時代標準化護理背景,高度關注新入職護士工匠精神的培育,然后對比兩組新入職護士培訓后的職業認同感以及綜合護理素質。結果:從新入職護士職業認同感對比來看,觀察組平均得分(138.27±13.62)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得分(127.68±14.69),差異顯著(P<0.05);從新入職護士的綜合護理素質得分狀況對比分析,觀察組平均得分(281.7±26.94)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得分(269.18±25.17),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新時代標準化護理背景下,新入職護士的培訓工作引入工匠精神的效果較為突出,值得推廣運用。
關鍵詞:標準化護理,新入職護士,工匠精神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53
在當前醫療衛生行業面臨更高要求的背景下,醫院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以便更好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更高醫護需求。從醫院護理工作開展來看,現階段標準化護理模式越來越受重視,為了有效提升臨床護理工作的標準化水平,注重提升醫院護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極為必要,尤其是對于新入職護士,更是需要借助于適宜合理的培訓機制,促使其具備更高崗位勝任力。在新入職護士的培訓工作開展中,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入運用成為新的關注點,新入職護士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如何,有待于引起重視[1]。我院即針對新入職護士培訓時引入運用了工匠精神,現簡要匯報培訓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南寧市某醫院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間錄用的138名新入職護士進行培訓,其中男護士12人,女護士126人,年齡分布在21歲到32歲之間,平均年齡(24.82±3.57)歲。所有新入職護士均知曉本研究,同意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以2022年6月為界,之前入職的69例護士作為對照組,之后入職的69例護士為觀察組,兩組護士在性別以及年齡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針對新入職護士的培訓均為21天,前期為上午培訓理論知識,下午培訓實操,后期則為臨床實際護理工作指導。具體到對照組護理人員崗前培訓活動開展中,理論知識培訓主要圍繞護士專業知識、醫院規章制度、醫院文化以及標準化護理等內容展開;實操培訓則主要圍繞著護士掌握的基本護理操作,確保護理人員能夠準確掌握和熟練運用,保障操作規范度;臨床實際護理工作指導,則為經驗豐富的護士長針對新入職護士的臨床實際工作進行指導,根據新入職護士的臨床表現予以反饋,指導其調整不當行為,不斷提升自身水平。
針對觀察組的新入職護士,在崗前培訓中除了高度關注上述基本培訓內容,重點引入工匠精神培育環節,力求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各個培訓活動中,由此促使所有新入職護士能夠具備較高的工匠精神。具體到觀察組新入職護士的崗前培訓工作開展中,比較關鍵的工匠精神培育做法如下:
首先,在針對新入職護士進行崗前理論知識培訓時,工匠精神作為重要培訓內容,引導新入職護士認識工匠精神的基礎上,為自身逐步培養工匠精神奠定理想條件。在新入職護士的崗前理論知識培訓時,培訓人員注重詳細講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意義,引導新入職護士明確工匠精神在醫院標準化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確保所有新入職護士具備主動培養工匠精神的意識,由此較好實現工匠精神的優化培育。具體到培訓工作開展中,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還可以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具體到護理領域,培訓人員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資料,詳細展示榜樣,向新入職護士呈現具備較高工匠精神的護理人員,由此明確護理人員的學習方向和目標。當然,具體到理論層面引導護理人員培養工匠精神時,培訓人員指導新入職護士掌握培養自身工匠精神的方法,引導其在實際工作中培養謹慎態度,自覺分析評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不斷提升自身臨床護理水平,同時注重從實踐入手予以不斷創新研究,力求推動護理行業發展[2]。
其次,在新入職護士實操培訓中引入工匠精神,確保所有新入職護士可以秉持工匠精神來約束自身,由此更好提升實操水平。針對新入職護士進行實操培訓時,具體到各項臨床護理任務以及具體環節中,培訓人員依托精細化理念針對新入職護士進行指導,除了要促使新入職護士掌握所有的護理細節以及關鍵要點,注重培養其實操過程中的精益求精品質,要求所有護理人員均能夠切實做到規范執行相關任務,可以將具體護理工作標準化執行,嚴禁在任何方面出現混亂無序或者偏差問題[3]。比如在基本的靜脈取血操作培訓中,新入職護士的培訓就需要表現出嚴格控制意識,要求相應新入職護士不僅僅要掌握靜脈取血的基本流程和順序,在具體操作中秉持精益求精理念以及敬業精神,力求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避免僅僅是簡單完成靜脈取血操作,由此不斷提升自身臨床護理操作水平。
另外,新入職護士在臨床實際標準化護理工作中,培訓人員對其進行全面優化指導,秉持工匠精神培育目標,引導新入職護士可以在臨床具體護理過程中,逐步養成工匠精神,可以做到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由此更好在臨床護理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護理水平。在臨床實際護理過程中開展相應培訓活動時,培訓人員注重積極引導護理人員從細節出發,綜合分析回顧自身在臨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探討如何予以調整和改進,由此推動自身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滿足精益求精的基本要求,對于新入職護士存在的疏忽大意以及僥幸心理,培訓人員及時予以批評糾正,使其秉持愛崗奉獻精神以及精益化理念,確保自身可以成為崗位勝任力較高的護士[4]。
1.3 觀察指標和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為了驗證新時代標準化護理背景下,新入職護士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從職業認同感以及綜合護理素質兩個層面進行對照組和觀察組護士培訓結果的對比分析。
職業認同感采用劉玲編制的《職業認同評定量表》進行測評,本量表共30個條目,采用Linker5級計分法,合計總分為15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士的職業認同水平越高。其中量表總分在30~60分為低分組,61~90分為偏低組,91~120分為中等組,121~150分為高分組[5]。
新入職護士的綜合護理素質評價,則主要從理論考試、操作考核以及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考核三個方面入手,綜合評定新入職護士的崗位勝任力狀況,每一部分考核以滿分100分打分,總分300分。所有考試均在新入職護士完成培訓后一周內完成。所有數據分析結果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主要采取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異t檢驗,對比兩組新入職護士的職業認同感以及綜合護理素質狀況,顯著性水平選擇0.05。
2 結 果
從新入職護士職業認同感對比來看,觀察組平均得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得分,差異顯著(P<0.05);從新入職護士的綜合護理素質得分狀況對比分析,觀察組平均得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得分,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3 討 論
工匠精神早在2016年就被提出,且迅速流行開來,對于指導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匠精神最初在制造行業得到有效運用,成為培養高素質制造業人才的重要動力源,要求所有技工人員能夠具備較高工匠精神,由此更好推動行業高水平發展。基于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而言,其既包括愛崗奉獻以及崇尚勞動這一基本精神要求,同時還包括精益求精以及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質,要求工作人員能夠專注于細節,規避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錯亂問題,此外,工匠精神還包括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要求工作人員不滿足于現狀,善于發現工作缺陷和不足并予以創新改進,推動行業不斷進步[6-7]。
工匠精神運用到醫護行業,醫護人員具備工匠精神,可以實現自身工作的創新優化,保障醫護工作得以規范有序開展,還能夠積極尋求醫護工作的創新和突破,進而不斷優化醫護效果。針對新入職護士進行培訓時,積極關注其工匠精神培育同樣不容忽視,應該作為重要培訓目標。本研究相關結果證實,在新時代標準化護理背景下,新入職護士的培訓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任務極為必要,不僅僅能夠有效提高新入職護士的職業認同感,有效提升綜合護理素質,確保新入職護士在培訓后表現出更高的崗位勝任力,由此更好凸顯培訓價值[8]。
因此,在新時代標準化護理背景下,為了有效實現新入職護士培訓工作的優化,培訓人員應該積極關注新入職護士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便促使新入職護士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時秉持工匠精神的相關理念,不斷提升自身護理綜合素質和能力,解決自身崗位勝任力不足的問題,為我們國家培育出更多的優秀醫護人員。
參考文獻
王媛媛,岳東清.標準化案例法在手術室模擬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標準化,2022(20):261-263.
吳曉舟,魏彥姝,裴瑾,等.企鵝式培育在手術室新入職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21,21(3):437-441.
杜聞.高職護理專業實行現代學徒制培育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52):345-346.
盛麗娟,彭德珍,張毅,等“. 湘雅最美護士”職業素養的時代內涵及培育路徑探析[J].中國衛生人才,2020(10):60-63.
曾利婷,趙麗萍,汪健健.從內化機制的角度探討臨床護士人文素養的培育方法[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6):173-174.
張毅,汪健健,趙麗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培育護士人文素養的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18,15(10):793-796.
金若慧.腎內科新護士護理風險管理的能力培育的必要性[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4):168+174.
劉琴,邱曉君.對低年資護士進行職業素質專項培育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2):33-34.
作者簡介
車少冬,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
李曉霞,通信作者,本科,研究方向為內科護理學。
貝彩霞,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