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賦能高中教學評價,推動傳統教育評價向數據支持的精準化方向發展。大數據使高中教學評價在成績分析、教學反饋、教學改進等多方面精準推動,科學施策進行有效教學干預,促進學校教學評價從“唯分數”“唯知識”“唯升學率”的實踐誤區中走出來。學校可以將教學評價體系與校本心理測評體系、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整合為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并通過構建靈活的評價機制及評價保障體系等,實現大數據與高中教學評價相融合。
關鍵詞:大數據;教學評價;評價體系;評價機制
2021年12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具體標準。《指南》作為普通高中高質量發展的路標,推動普通高中逐步建立與“五育融合”相適應的培養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丹東市第四中學(以下簡稱“學校”)圍繞《指南》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大數據賦能教育教學,對原有教育評價體系進行專業化改造,并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旨趣的綜合評價體系,以及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和評價保障體系,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學習評價方式。
一、問題檢視:傳統教學評價存在的實踐誤區
(一)以分數為中心的教學評價導致方向偏移
以分數為中心的教學評價模式依靠其直觀、簡便的數字化呈現方式在傳統高中教學評價模式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基于分數視角的簡單教學評價方式,誤導教師、家長、學生僅關注與己相關的分數、名次,形成了只要分數高、成績好、名次靠前即可的評價觀;不過,難以通過孤立的數值完整反映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創新點、學生的增長點、教學的生成點。“唯分數”的評價模式容易導致學校走向“重結果、輕過程”的誤區。
(二)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評價導致雙向增負
在知識為本位逐步向素養本位轉變的過程中,以課時為基本單位,以知識點掌握情況作為評判教學質量的評價模式仍具有一定市場。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與學科知識、碎片化技能相關的顯性內容,并通過機械性反復訓練強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機械記憶、刷題訓練、滾動測試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唯知識”的評價模式容易導致學校走向“重技巧、輕素養”的誤區。
(三)以升學為中心的教學評價導致價值失序
升學率作為教育行政部門評價高中辦學質量水平的一項指標有其合理性,而“唯升學率”的評價導向會導致學校圍繞升學考試組織教學,與考試升學無關的學科如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處于被弱化的邊緣地位,人為地形成“五育”的分離。單一定向的升學模式,使學生家長輕視職業教育,盲目追求高學歷,難以使資質稟賦不同的學生各得其所。同時,以升學為中心的教學,其關注的視角是“率”的提升而非“人”的發展,違規招生、違規補課、掐尖拔尖等現象層出不窮,導致學校走向“重局部、輕全面”的誤區。
二、價值意蘊:大數據融入教學評價的三個價值取向
高中教學中的大數據主要是指利用相關硬件、軟件等終端設備對教學中的數據和信息進行處理、優化,支持課堂教學、教學診斷、學業評價等綜合性功能。智慧教育專家楊現民教授認為,大數據具有“3V”的特點,即高速性(Velocity)、準確性(Veracity)和規模性(Volume)。引入大數據,充分發揮其由表及里、追因溯源、覆蓋全程的重要功能,對于提高評價時效、提升評價精度、實施全面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效性——提高評價時效
當前,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分析、匯總已較為普遍。尤其是在考試結束后的批改過程中,選擇題部分在學生提交結果后,成績可以自動生成;而主觀類試題需要教師網上批改,雖然不能通過“一鍵生成”的方式形成數據,但這種“匿名批改”的方式較之傳統批改方式更透明、更公平,縮短了教師批改的時間,減輕了教師工作負擔。大數據后臺可以根據教師教學的需求偏好,按照教師要求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生成若干數據和表格,提高了評價效率。教師還可以通過專用軟件建立與家長、學生之間的關聯,通過“一鍵發送”的方式,將數據以點對點的方式實時發送給學生及家長,家長、學生也可以將意見、觀點反饋給教師,節省了雙向互動的時間成本。
(二)準確性——提高評價精度
利用軟件對大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闡釋數據背后的隱含關系與價值,是推動精準評價和精準教學的前提條件。傳統評價模式主要通過考試分數、成績排名等數值進行經驗性教學評價,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數為據、精準診斷、靶向改進,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及學習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甚至可以對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隱性發展過程等通過相關方法和技術進行測量,生成有效數據,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大數據獨具的開放性特征,使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均可以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從數據出發進行逆向思維不失為推動精準教學的一種可行方案。學校、教師精準整合教育資源,精準設計教學活動,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家長全面精準掌握學生學習行為,以精準教學評價賦能精準教學,進行靶向干預。
(三)規模性——實施全面評價
數量不斷增加的評價項目、日益復雜的操作要求與教師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完成繁重教學與管理任務后再進行系統全面的評價,對于高中教師而言是一件耗費精力的工作。利用大數據進行教學評價,教師可以隨時利用手機、電腦進行記錄,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在線即可完成大量數據和信息處理工作,為實現包含全體學生和覆蓋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提供了可能。教師按照事先確定好的標準進行評價,這樣評價結果不僅不受學生數量變化及個體差異化學習狀態的影響,還能有效地減少教師在評價中的主觀、片面,使評價結果更客觀、更全面。
三、實踐路徑:利用大數據優化評價的三個舉措
(一)創建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旨趣的評價體系
通常情況下,僅憑個別指標是難以實現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的。所以,學校打破了各部門以自身權限為考量的評價模式,將教學決策、教學改進、學生管理等分散多元的評價內容進行了重整,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校“潤心”發展理念為引領,在原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創設了教學評價體系和校本心理測評體系,三個模塊交叉融合,共同匯聚成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旨趣的校本綜合評價體系,實現了對學生的知識、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有效評價(見圖1)。
1.完善學科教學評價體系
學校在“必由學”教學診斷系統的基礎上,對教師的所有教學行為數據進行采集、建模和分析,形成了涵蓋備課、教學、批改、答疑、測試等環節的多維教學評價體系。基于課程標準,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將教學目標嵌入其中,通過后臺的統計分析,利用雷達圖、箱線圖、散點圖、氣泡圖等多種圖表精準反饋各環節中學生目標達成的程度,通過對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歸類分析,形成對于學生學習力的可視化診斷。教師根據數據可以有效甄別出表現優秀或異常的學生,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送個性化作業跟進練習,幫助學生整理電子錯題本,利用數據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調節學習,提升學習動力,推動了教與學的持續改進。
2.形成校本心理測評體系
發展性教學評價作為形成性評價,其注重教學過程,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與綜合化,以發展作為評價的目的,以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基于發展性教學評價要在學生發展的全過程給予關注的要求,學校教務處、德育處、心理咨詢中心、信息技術中心等部門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目標,創設了“潤心成長”校本心理測評體系,從學生的能力、情緒、人際、性格、學習等五個方面設置問題,編制量表,形成問卷,生成數據。一方面,數據具有指向性,教師可以根據數據所反映的學生個性需求制定契合的教學方案,如面對抗挫折能力一般的學生,多采用鼓勵教育,當學生遇到難度較大的知識時,教師要減少對學生的批評,給予耐心細致講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數據具有預測性,教師可以根據各項目中的數據反饋情況形成教學決策支持系統,教師利用數據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學生心理方面潛在的特質,有效規避學生心中的“易燃點”“易爆點”,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做到未雨綢繆。
3.創新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基于“目標、管理、評價一致性”的導向,學校建立了大數據分析技術指導下的有效學生管理模式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相對接。將學生每周在校的紀律、衛生、品行等方面的表現情況進行匯總,對學生參加黨團活動、社區服務、職業體驗、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進行記錄,最終錄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家長通過手機便可進行查看,隨時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學校利用網絡將教師、學生、家長連接成新的社群中,隨著各項數據的逐漸累積,家長可以據此了解孩子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的增值評價,并指導家長建立起學科成績變化與心理波動、行為習慣及情感態度之間的內在關聯,對學生形成綜合性的評價內容。
(二)形成以多方共同參與為內核的評價機制
1.學生自評,推動深度發展
建構主義是高中課堂改革的理論基礎,其目的是幫助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走向意義的建構,幫助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走向主動的學習。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不是看教師教得如何,而是應當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學習效果進行自評既是其權利,也是其義務。教師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后,不僅可以通過布置作業來檢測學生知識理解和掌握情況,還可以通過學生自我評價來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理解。在高中數學函數課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自我追問“我學到了什么?”“它的變式是什么?”“與它相關的知識有哪些?”“學到的內容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以這條思維鏈來評價學生掌握情況,有助于學生形成高階思維。教師對學生課堂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甄別、收集、整理,分類并錄入系統中,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經典案例可以匯編成冊,在未來教學中給下屆學生進行分享、完善,實現代際傳遞。學校開展了“同題不同屆”“同題不同班”的教學診斷活動,并利用大數據對歷屆學生的解題速度、解題方法、正誤率等方面進行比對分析,學生通過自我評價了解其在整體樣本中的位次,進而在學習思維、創新能力及意志品質方面尋求突破。
2.教師互評,推動教學改進
課堂觀察作為課堂教育評價的有效措施,需要同行對于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總體設計、目標確定、素材選擇、節奏把控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此來體會并評價授課教師的課程觀與教學觀。學校利用大數據技術融入課堂觀察,以分鐘為單位將整節課劃分為情境導入、課堂講解、重難突破、課堂小結等環節,組織評課教師逐個環節回放視頻并進行分析評價,對授課教師在時間把控、語言邏輯、知識講解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并錄入系統中,以學年為單位生成教學反饋報告。學校還利用具有大數據采集技術的攝像頭,對課堂中學生站起坐下、教師行動軌跡、學生坐姿變化等“信號”進行捕捉和識別,組織教師對數據進行評議,精準識別授課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偏好和關注熱點,推動教學改進。
3.引入他評,匯聚育人合力
綜合評價體系具有開放的時空性,不僅教師、學生可以成為評價主體,家長及第三方專家也可以對教學過程給予評價。除了教學開放周、教學開放月邀請家長走進學校外,在線上教學期間,學校將所有線上課程進行公開,將各班級“釘釘課堂”號碼進行公布,主動邀請家長、教研員及教育行政人員聽課、巡課,并根據后臺數據提供的信息向聽課人員在線發送統一格式的評價量表,對聽課內容進行匿名評價,征求家長及社會對于學校教學改進的意見和建議。線下教學期間,由于學生住校,家長難以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學校利用大數據教學反饋系統,將學生每日作業上交、完成情況,課上聽講狀態,日常行為表現等情況發送給家長,同時也征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匯聚家校聯動的育人合力。
(三)構建以提升質量為取向的評價保障體系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大數據支持下的教學評價的中心目標,為了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和預測作用,學校需要對評價結果的應用給予保障。因此,學校在構建綜合評價體系、形成靈活評價機制的基礎上,又構建了以突出提升教學質量為基本取向的評價保障體系。
1.落實評價結果應用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綜合素質評價已成為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利用大數據,將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校本心理測評體系與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進行融合,由此匯聚成學生高中在讀期間完整的電子檔案庫,涵蓋了學生的考試評價、心理成長評價及社會實踐活動評價,這些數據既可以作為學生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也為學生的升學就業提供全面且客觀的參考依據。
2.建立評價反饋機制
利用大數據手段,以日、周、月、學期、年為單位向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在校學業情況,反饋報告中不僅有學生的成績變化、名次分布等數值,還有反映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方面的問題,并關聯其心理、身體、在校表現等方面的數據,深度了解學生“同分不同質”“同質不同分”的原因,提供給家長、學生具有個性化的診斷性建議。
3.加強評價反饋保護
目前,學校在大數據使用方面已經形成了“數據生成—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反饋”的閉環模式,尤其是在學生選課走班、教師調換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翻閱學生電子檔案,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和綜合表現等方面信息,便于因材施教。但是,數據中智育、德育、心理等內容涉及學生隱私,所以學校在信息反饋方面加強了層級管理,查詢學生檔案需要逐層上報,學生也只能看到本人信息,有效防止了學生因為比對成績而帶來的壓力。學生、家長對于學校教育教學的評價均利用大數據手段采取匿名反饋機制,促進學生和家長表達真實意見和建議。
總之,基于大數據的高中教學評價作為當前高中教學評價中的重要手段,對于研究、推動高中教學評價方式改革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在方法論層面,除了文中提到的完善評價機制、構建保障體系等措施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整合相關教學信息和資源,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強數據庫建設,形成各校教育教學全樣本、全過程、全周期的數據庫;更需要綜合利用好評價結果,進一步開發基于大數據的教學新模式,運用科學、精準的評價來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現民,劉雍潛,等.我國智慧教育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技術,2014(1).
[2]衛齊.基于大數據的高中政治線上教學效果診斷與優化策略[J].遼寧教育,2020(21).
[3]楊平.發展性教學評價理念下應用型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現存問題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1).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