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艷
【設計理念】
“積極與父母溝通”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主要內容之一。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伴隨著成人感和獨立意識的增強,渴望平等、尊重、理解與信任。有些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忽略了孩子對信任和尊重、獨立和自主等的需求,因而易造成親子溝通困難。因此,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理解父母,從沖突情境中探索沖突背后的原因,嘗試站在雙方內在需求的角度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找到和父母溝通的良好方式,從而形成積極、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愛”的選擇
(一)從“愛”的頭腦風暴走向“愛”的二次選擇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熱身活動——“愛”的頭腦風暴,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影視劇文學作品中的見聞,談談愛是什么。
接著,教師進行現場調查,讓學生進行“愛”的選擇:
第一題:他很愛她,她美麗聰慧、溫柔善良,但是因為意外,她失去了美麗的容顏。你覺得他還會一如既往愛她嗎?
A.肯定不會? ? ?B.肯定會? ? ? C.可能會
第二題:她很愛他。他帥氣正直,事業有成。可是有一天,他投資失敗,傾家蕩產。你覺得,她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嗎?
A.肯定不會? ? ?B.肯定會? ? ? C.可能會
然后,教師將第一題中的“他”、第二題中的“她”視為“父親”“母親”,再次讓學生給出心中的答案。
(二)從主語反轉導出主題:愛在屋檐下
師:我們內心是那么篤定,父母對我們的愛,勝過一切。當然,其實我們也很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那么在雙向奔赴的親子關系中,你們有溝通不愉快的時候嗎?
生:“愛”的嘮叨就像甜蜜的負擔,會因為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發生爭執……
師:那么如何化解親子間常見的溝通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愛在屋檐下——架起親子溝通的心橋!”
【設計意圖】通過關鍵詞“愛”的頭腦風暴,引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和對“愛”的直覺理解。隨著現場調查的主語反轉設計,喚起學生內心對父母的情感共鳴,即“父母對我們的愛無私而堅定”,接著讓學生回顧平時生活中因“愛”而生的溝通問題,導入主題。
二、團體轉換階段:“愛”的爭吵
教師播放課前準備的親子溝通視頻《沖突緣起》——
小明在上網課,媽媽見門沒關,就過去關門,結果剛好看到小明開著網頁和QQ。其實小明在跟好友討論網課中的一道題目,但媽媽并不知情。于是,發生了一段親子沖突……
教師請學生觀看視頻并分組討論:在沖突情境中,小明言語表達的口吻、行為表現和情緒分別是怎樣的?
學生談到了“小明”的言語充滿了對媽媽的指責和反感,行為粗暴,情緒煩躁、憤怒。
師:在小明充滿敵意的言語刺激下,媽媽也充滿“斗志”,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兩人的情緒怎么樣?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沖突?面對當下的沖突,首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兩個人情緒都很糟糕。小明和媽媽之間有誤會。
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小明應該跟媽媽解釋清楚,說話應該尊重媽媽,不能用質疑、指責等語氣,那樣反而更會激發媽媽的負面情緒。
師:在你的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歷?當你和媽媽同時情緒激動的時候,你先去解釋誤會效果怎么樣?所以面對當下的沖突,首要解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喚起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親子沖突過程,再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覺察與分析情緒在沖突情境中的影響,逐步催化團體動力,引出本節課重點“改善親子沖突的方法”,即“愛”的密碼。
三、團體工作階段:“愛”的密碼
(一)活動體驗:積極暫停以平復情緒
教師設計“掌中大腦”體驗活動,在講解大腦結構的同時,讓學生參與模擬演示,進而使其明白人的大腦在情緒腦主導下會失去理性而不利于溝通;同時通過模仿老師的“OK”手勢,理解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之下,情緒具有感染性。因此,當沖突產生時,需要雙方都能做到“積極暫停”;平復情緒,才更有利于問題解決。
(二)嘗試表達:“非暴力”溝通
師:積極暫停平復心情后,是否就意味著沖突能解決?
生:冷靜之后,沖突還未解決,小明應該向媽媽道歉,好好說話……
教師播放學生課前拍攝的視頻《沖突升級》——
爸爸下班回到家,安撫完媽媽想安慰小明,爸爸一開始心平氣和溝通,但最后卻以爭吵結束。
教師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完成觀察任務,分別記錄爸爸和小明情緒起伏值、溝通中爸爸和小明表達的內容。帶著觀察記錄小組討論話題:爸爸媽媽和小明平復情緒后冷靜溝通,為什么卻以爭吵結束?
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很多學生提到小明的父母并沒有真正尊重、信任他,讓小明心生反感。
師:同學們能從小明的心理需求來分析原因,這一點很關鍵。溝通首先要聚焦焦點事件,雙方都需要傾聽,都要做到換位思考!同時雙方也需要學會表達:第一步,客觀、理性地描述事件本身,描述的時候不帶有評論或批判,即“我看到……”。第二步,雙方都要誠懇地說出在這件事情中自己的感受,即“我覺得……”。第三步,雙方各自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即“我需要……”。第四步,雙方協商接下來的做法,即“我希望……”。
(三)行為訓練:化解沖突
教師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積極暫停技術、“非暴力”溝通等方法,對親子沖突的結局進行故事續編并角色扮演展示。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利用“非暴力”語言、積極暫停等技術好好與父母交流,站在愛的角度去解決問題,搭建溝通心橋!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體驗、《沖突升級》情境創設及相應任務觀察、話題討論,讓學生明白,溝通不僅需要及時調節情緒,還需要換位思考,聚焦焦點問題,學會傾聽與“非暴力”溝通的表達方式,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對方的想法及需要等。最后帶著有效親子溝通的思考和方法代入情境并進行行為訓練。
四、團體結束階段:“愛”的禮物
學生分享本課收獲,教師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父母的不易,也讓其進一步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布置家庭作業:“愛的禮物”。學生回家用今天習得的溝通方式去化解目前存在的溝通問題,并且把李中瑩先生的“親子全面溝通20條”送給爸爸媽媽,讓家長和孩子共同試著用科學的方法,換一種表達方式,搭建親子溝通的心橋!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為人父母的不易,發現父母溫暖的一面,學會體諒與理解父母的初心。同時通過家庭作業,讓親子雙方都積極承擔起溝通責任,架起溝通心橋。
【教學反思】
本課以“愛”為線索展開,通過“愛”的選擇—“愛”的爭吵—“愛”的密碼—“愛”的禮物四個環節,采用情境創設、體驗活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覺察潛意識中是那么篤定父母對自己的愛,感知與澄清在實際生活場景中親子溝通不暢的原因,探索并實踐化解親子沖突的諸多方式,助力親子雙方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