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濤 王懋雄 王勁楠 邱辰龍



摘 ? 要:林草碳匯是碳匯主流形式和全球碳交易市場重要標的。四川省林、草、濕地資源豐富,能創造可觀的碳匯量及收益,發展林草碳匯是四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助力。2020年后,四川省金融支持林草碳匯發展實踐取得一定突破,涌現出一批貸款、保險創新做法。在總結借鑒國內外金融支持林草碳匯發展的經驗基礎上,下一步可在健全碳匯開發和交易法律法規、創新地方碳市場交易機制、構建林草碳匯投融資風險管理和分擔機制等方面推進工作,同時建議加大“貸款+保險+期貨”林草碳匯金融服務體系創新力度。
關鍵詞:林業碳匯;林草碳匯;碳金融;綠色金融;金融支持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3.12.006
中圖分類號:F832;F326.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3)12-0060-13
四川省林草資源豐富,2004年時便啟動本省首個林草碳匯項目①,是我國最具碳匯潛力、最先探索碳匯的地區之一,完善針對林草碳匯發展的金融支持機制十分重要,一方面,林草碳匯項目往往需要大量且長周期的資金支持,在發展過程中愈發倚重非財政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碳匯權作為金融屬性較強的一種權益,目前沒能充分激發金融屬性助力碳匯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一、林草碳匯與四川林草碳匯發展概況
(一)林草碳匯的概念及意義
2001年,聯合國首次提出“林業碳匯”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在林業中,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為目標進行的政策制定、綜合管理和國際碳交易等一系列活動和機制,如造林和再造林、森林管理以及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等活動。2022年,世界銀行《碳定價機制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2022》顯示,全球29個不同層級碳抵消機制中有20個機制覆蓋林業碳匯。
除林業碳匯外,草原和濕地資源的碳匯開發潛力也漸受重視。草原在不穩定的環境條件下可以比森林儲存更多碳(Pawlok Dass,2018),因為草原生態系統將吸收的大部分碳封存于地下,而森林則主要將碳儲存在樹葉、樹干等生物質中,在遭受干旱、野火等影響時會將碳重新釋放至大氣層。此外,與在天然草原和稀樹草原植樹相比,修復和培育草地可創造更多碳匯(Cesar Terrer,2021)。濕地的碳匯潛力巨大,泥炭地甚至被視為最佳固碳類型,同等面積泥炭地比林地能吸收、固定更多碳(Wenchang Zhou,2020),針對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的研究顯示,其退化泥炭沼澤濕地的碳匯潛力仍高于森林和草原。
總體來說,草原、濕地是固碳能力和碳匯潛力較大的兩項生態資源,且碳泄漏風險小于林業碳匯。鑒此,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森林、草原和濕地的整體碳匯能力提升。國務院、國家林草局和地方政府的各類政策、規劃中多次提及整體推動林草碳匯發展,系統提升林草生態碳匯能力和交易量。因此,本文所論林草碳匯概念以林業碳匯為主,包含草原碳匯和濕地碳匯,主要指在確定了基準線的土地上通過營林造林、草地管理、濕地保護等方式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而增加碳匯的一系列活動或機制,是目前全球公認最經濟、可持續的固碳減排措施,已成為碳匯主流形式和全球碳交易市場重要標的。
林草碳匯開發具有生態效益(培育自然資源、緩解氣候變化壓力等)、社會效益(發展生態產業、助力三農等)和經濟效益(生態資源變現提高農民收入等)多重價值,是推動四川資源豐富地區經濟發展從“采用自然資源掙錢”向“培育自然資源掙錢”模式轉變的重要抓手,是四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
(二)林草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流程
林草碳匯項目開發首先要在特定碳信用機制下,通過林草方法學進行項目的設計、審定和備案,然后進行項目實施、項目監測,最后進行減排量的核證、備案和簽發。
目前國際碳信用機制主要有清潔發展機制(CDM)、黃金標準(GS)、核證減排標準(VCS)等,國內碳信用機制主要為國家核證減排量和多地構建的地方碳普惠機制,四川省現有碳普惠機制為2020年3月成都市政府提出的“碳惠天府”機制及其項目碳減排量①CDCER(見表1)。
同時各碳信用機制編制有不同林草碳匯項目方法學,如CCER機制下有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可持續草地管理溫室氣體減排計量與監測方法學等,CDCER機制下有成都市造林管護碳減排項目方法學、成都市川西林盤碳減排項目方法學、成都市湖泊濕地碳減排項目方法學等。
以CCER為例,林草碳匯項目通過CCER方法學進行設計、審定后向主管部門注冊備案(最初由國家發改委主管,2020年12月后由生態環境部主管),項目實施后經過監測、核證流程再向有關部門申請核證并獲得碳減排量備案和CCER簽發,最后在特定系統里注冊、登記CCER,再在碳市場進行交易(見圖1)。
納入碳交易市場的控排企業在碳排放量超出其所獲碳排放配額時應購買碳排放配額或碳減排量進行履約抵消,完成碳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內部化。碳交易市場標的以碳排放配額為主,使用林草碳匯等碳減排量(CERs,CCERs,VERs,VCUs等)履約有比例限制①,是碳配額履約的補充機制。
(三)四川省林草碳匯開發潛力和發展概況
四川省可供開發林草碳匯資源豐富。四川省林草濕地資源占全省面積70%,森林蓄積量全國第三,是全國第五大牧區和高原泥炭沼澤最集中分布區。現保有可供開發造林碳匯潛力土地達51萬公頃,竹林碳匯潛力土地70萬公頃,森林經營項目潛力土地680萬公頃,合計801萬公頃土地若全部實施碳匯項目預計可在未來30年內減排二氧化碳10.5億噸,加上草原、濕地碳匯潛力資源,可創造可觀的碳匯量及收益。
四川省重視林草碳匯發展工作。為促進林草碳匯發展,近年來四川省發布多項文件強調圍繞實現我國“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重點推進林草碳匯項目發展和交易。2021年7月發布的《四川林草碳匯行動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省林草碳匯項目總規模達到3000萬畝。2021年11月發布的《四川省林業草原發展“十四五”規劃》強調構建川西南、川西北、川東北、川南、川中“五大片”林草碳匯開發格局(見表2)。2022年6月發布《四川省林草碳匯發展推進方案(2022—2025年)》,安排了六項重點工作任務作為“未來4年四川林草碳匯發展的‘突破口”。2022年7月,四川省林草局確定在達州市宣漢縣、甘孜州康定市等在4個市(州)、11個縣(市、區)啟動第一批林草碳匯項目開發試點,開啟四川省林草碳匯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四川林草碳匯實踐概況。第一,碳普惠機制創新。2020年3月,成都創新構建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CDCER)開發運營雙路徑的“碳惠天府”碳普惠機制。2023年2月,巴中市探索建立“碳惠巴中”碳普惠平臺助力本地碳匯消納。此外,宜賓市也有意基于特色林竹資源探索本地碳普惠機制。第二,方法學創新。2020年10月,“碳惠天府”機制發布第一批八個方法學,其中造林管護、川西林盤、湖泊濕地等方法學涉及林草碳匯的開發運營,為基于成都本地的林草碳匯項目減排量開發提供了新思路。2022年12月,四川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森林經營碳普惠方法學》和《竹林經營碳普惠方法學》,成為林草碳匯方法學地方標準的重要突破。第三,四川林草碳匯開發具有特色優勢。2022年6月四川省林草局啟動林草碳匯項目開發試點以來,參照CCER、VCS和地方碳普惠制等多種標準,各試點地區目前統計出適宜造匯或擬實施造匯資源涉及森林經營碳匯、草原碳匯、竹林經營碳匯、造林碳匯等多種類型,總體來看,四川林草碳匯開發突出資源規模大、可開發潛力高、可開發類別多等優勢(見表3)。
二、金融支持四川省林草碳匯發展實踐
(一)2019年以前,林草碳匯項目所獲金融支持較少
2019年以前,四川省林草碳匯項目發展資金主要依賴政府財政資金和社會公益資金,從金融市場獲得的投融資支持較少。
通過2005年以來四川省林業碳匯項目典型案例資金籌措方式看(見表4),四川省林草碳匯項目啟動資金主要依靠國際企業捐贈、國際組織資金和外國政府投入,再以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資金配套支持發展,財政資金主要涉及退耕還林補貼資金、國有林管護資金、公益林補償資金、造林補貼資金、森林撫育補貼資金等。2010年7月,我國成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該會常年組織的公益慈善活動中大量資金聚焦支持林草碳匯項目。國外一項調查了94個林業碳匯項目情況的結果顯示(見圖2),2015年國際部分林業碳匯項目融資來源占比為:碳匯銷售39%,公共部門撥款或貸款24%,捐款及非盈利性資助15%,生產活動收入13%,私人部門投資8%,其他1%,甚至有9個項目完全由捐贈及非盈利性資助開發,可見國際上林業碳匯發展通過金融市場融資的占比依然很小。
這一階段,由于缺乏針對性的直接融資工具、風險規避產品和金融中介服務,加之碳匯價格不穩定、技術規程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碳匯項目投融資呈現風險高、成本高特征,并存在融資模式單一、信貸規模偏小和金融機構參與度不足等問題未能良好解決。此外,由于碳信用機制備案停滯等原因,林草碳匯項目本身發展困難,這一階段盡管有一些碳匯金融創新設想,如倡導促進商業貸款融資、產業投資基金融資、資本市場融資、BOT(建設-經營-轉讓)項目融資等多重渠道為碳匯項目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黃宰勝,2012;李金航等,2015),主張在林業碳匯產業鏈內部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提升融資能力(馬雯雯等,2020;曹福亮等,2021),建議政府牽頭建立專門保險制度等(田祥宇,2010),關于碳匯的質押、債券、期權、證券等多種金融產品創新和通過構建、促活碳匯交易二級市場來充分激發碳匯證券屬性的思路也有一定構想(何桂梅等,2018;孫銘君等,2018;梁慶凱,2022),但因為四川省乃至全國林業碳匯項目發展停滯而進展不佳。
盡管林草碳匯發展初期所獲金融支持不足,但基于碳匯項目公共產品性質和搭建發展平臺、打造示范案例、建設良好國際形象等視角,政府財政有必要給予支持。此外,林業碳匯整體規模較小,政府財政支持的負擔較輕,具有一定可行性,隨著林草碳匯開發規模快速增長,財政和公益資金占項目所需資金規模的比例不斷降低,需要積極拓展金融市場投融資支持四川省林草碳匯項目可持續發展,切實減碳增匯。
(二)2020年以后,金融支持林草碳匯發展取得新突破
2020年后,盡管財政投入依然是碳匯項目資金來源之一,但四川林草碳匯項目通過金融市場獲得投融資支持的實踐取得一定突破。
首先,2020年2月四川省政府與世界銀行簽署《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項目貸款協議》,獲世界銀行約10.5億元人民幣開發性貸款聚焦支持造林育林、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韌性、促進普惠性森林碳匯開發及交易機制發展等,據估計該項目在30年內將產生碳匯量超2300萬噸,實施期截至2023年,目前由成都、綿陽、廣元等9市35個縣承擔具體任務。
其次,省內多家銀行圍繞碳匯開發創新多種融資模式,主要分為兩類:第一,基于關聯項目對碳匯開發給予資金支持,如2022年9月農發行四川省分行審批1.1億元面向宜賓市長寧縣南部片區竹林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規模經營貸款,該筆資金有助于發展當地優勢竹產業和開發竹林碳匯,在提升竹業經濟價值的同時推動生態價值實現,2023年3月雅安市商業銀行和寶興縣某公司簽訂“熊貓碳匯”項目10億元授信協議,旨在推動當地生態碳匯項目開發;第二,以碳匯權益為標的創新貸款,如成都、樂山、眉山等地金融機構相繼以CCER、CDCER或碳匯預期收益權為質押品,進行質押貸款,或以“儲備林+碳匯”“擔保+碳匯”等模式分擔風險后發放碳匯權益質押貸款(見表5)。
最后,多家商業保險公司的碳匯保險創新取得突破(見表6),保險標的從傳統的林木價值轉變為林草碳匯價值,體現商業保險公司對林草碳匯價值的認可,同時從不同角度進行特色創新體現出較大業務空間。
三、國內外金融支持林草碳匯經驗借鑒
(一)金融支持的國際思路與經驗
當前,國際上金融機構創新林草碳匯金融支持的經驗較少,但在氣候投融資等框架下的創新思想和經驗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從思路看,國際機構致力于“混合融資結構”變革。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有關機構和各家多邊開發銀行十分重視氣候投融資中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世界銀行認為“有效的財政和社會政策與支持、吸引私營部門投資的政策”可減少融資阻礙,強調擴大私營部門氣候融資規模、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和擔保服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視擴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私人氣候融資規模,強調碳價格預期、市場透明度和金融工具創新的重要性,尤其強調公共部門從損失分擔、信用增級、完善信息架構等方面改善私營部門的風險管理,激勵私營部門加大投融資①。聯合國有關機構認為“混合融資”可實現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雙贏——財政和慈善資金實現倍增,私營部門風險得到分擔。生態系統市場(Ecosystem Marketplace)認為信息不對稱是阻礙私人部門氣候投融資的重要因素②。
從經驗看,貸款是國際氣候投融資最重要工具,基金是銀行外的重要資金供給者。《多邊開發銀行氣候融資聯合報告2020》③數據顯示,2020年8家多邊開發銀行氣候融資總規模達660.45億美元,呈現以投資貸款為主、政策性融資和撥款為輔、多種融資工具共同助力的格局(見圖3),其中29.32億美元為通過多邊開發銀行輸送并管理的外部資金,這些外部資金來源于氣候投資基金(CIF)、綠色氣候基金(GCF)、全球環境基金(GEF)等氣候融資基金,為林草碳匯融資機制和融資工具運用提供了新思路。
(二)金融支持的國內思路與經驗
從思路看,金融支持創新以碳匯權益質押貸款為核心,輔以保險、擔保、衍生品等風險分擔措施。
從經驗看,主要有銀行貸款和保險的產品和服務創新經驗。貸款方面,獨立的林草碳匯資產/碳匯預期收益權抵質押貸款模式,在全國廣有案例,其中2021年8月興業銀行在青島發放全國首筆濕地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2022年8月內蒙古某銀行發放一筆草原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碳匯資產/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衍生品/保險/擔保”組合融資模式,如2021年3月興業銀行采用“質押+約定回購”模式向福建省順昌縣國有林場放款2000萬元,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協助下,質押林業碳匯現貨的同時約定遠期碳匯到期回購,在此基礎上,5月中國人保與該林場簽定全國首單《“碳匯保”商業性林業碳匯價格保險協議》,最終形成碳匯的“質押+遠期+保險”新模式,此外多地林草碳匯抵質押貸款中附加有地方國有擔保企業的擔保協議;林權、公益林補償收益權、碳匯(預期)收益權等多種權益抵質押貸款模式,如2023年1月廣東豐順農村商業銀行采用“林權抵押+碳匯增信”模式,以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為抵押,以關聯的碳匯收益權作為補充增信提高額度,發放550萬元貸款支持林業碳匯建設。保險方面,延續傳統的森林保險種類提供保障,但這類保險保障的對象是林木經濟價值,不能完全對應林草碳匯價值損失的風險;圍繞“碳匯價值”開發全新產品和服務,主要有林、草、濕地相關的碳匯指數保險、碳匯價值保險、碳匯綜合價值保險等,并有部分與貸款、衍生品、擔保組合,其中重要案例是2022年4月浙江省寧波市以“生態價值保險”為核心構建的一個濕地碳匯保險方案(見圖4),該方案組合了銀行授信和保險并引入瑞士再保險公司支持,并在同年9月獲得24.6萬元碳匯損失賠付。
2022年4月,浙江省德清縣“兩山銀行”以每噸58.83元價格買下1萬噸濕地碳匯再向三個買方出售,是金融機構在濕地碳匯領域進行的一次有益創新。四川省在推動金融支持林草碳匯發展過程中應該學習相關經驗。
四、金融支持四川省林草碳匯發展相關建議
(一)健全法律法規,促進開發促活交易
一是推進碳匯開發制度體系建設。目前關于草原、濕地碳匯項目管理、監測計量、價值實現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標準尚不完善,項目方法學的缺位影響尤其嚴重,如《可持續草地管理溫室氣體減排計量與監測方法學》早已發布但未實踐應用,《濕地碳匯方法學》①在2018年通過有關主管部門評審但一直未正式發布和應用,未來可在發布的方法學基礎上繼續開發符合四川省林草資源稟賦特點的方法學,完善碳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
二是從制度上明晰林草碳匯權利屬性。建議在上位法框架下,結合四川省情況制定碳匯權利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明確林、草、濕地三類碳匯權法律屬性,明晰三類碳匯邊界,設定多方參與主體間合理的權利義務關系,降低風險和交易成本,促進林草碳匯增匯和交易。
三是健全碳市場參與和交易機制。有序引導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和個人入場交易,推動交易良性循環,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價格發現機制,增加碳匯項目的投融資吸引力,解決碳匯質押難以處置的問題。
(二)創新地方碳市場交易機制,激發需求保障收益
一是擴圍“碳惠天府”適用區域,建立四川省級碳普惠機制。建議適時在“碳惠天府”機制基礎上建立四川省級碳普惠機制和省級地方碳減排量,給予全省林草碳匯項目業主和個人通過碳普惠機制獲益的機會,既可以擴大地方碳市場容量,又有利于助力四川省開發更多林草碳匯。
二是多措并舉提高碳匯消納需求,增強金融支持可行性。一方面,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關于“深化跨省市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合作”的要求,積極與重慶合作,推動兩地方法學互認,探索將四川地方碳減排量納入重慶市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清繳抵消范疇,提升四川省林草碳匯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本省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大型會議等強化碳中和意識、落實碳中和行動,積極培育省內基于自愿碳中和消納四川省林草碳匯的彈性需求。
三是構建碳減排量收儲置換機制,推動碳減排量開發可持續。建議探索建立四川地方碳減排量收儲置換機制(見圖5)。收儲置換機制通過四川環交所購買CCER,在項目業主自愿前提下,以特定兌換率將業主持有的地方碳減排量兌換為CCER,使四川地方碳市場聯通全國碳市場,提升四川地方碳減排量價值。同時,可兌換流動性更強、公信力更強的CCER的預期,將增強地方減排量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尤其能提升非地方法人機構對四川地方碳減排量項目開發價值的認可度,進而增加金融資源供給,降低金融支持成本。對于不愿置換的主體,可按略低于市場的價格進行批量收儲,對項目業主而言,批量收儲降低了零售潛在的交易成本、持有成本,對沖了折價損失;對收儲機制而言,折價收儲-正價銷售獲取的利潤可覆蓋一定運營成本。此外,收儲置換機制將有效提升CCER和地方碳減排量賬戶開立量,有利于碳減排量項目和碳市場發展。對于機制收儲的碳減排量,可通過與重慶的合作以及四川省本地的自愿碳中和進行消納并實現資金回流。收儲置換機制一方面將有助于激發本地特色碳減排量開發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活躍本地CCER市場交易,有助于四川省碳市場發展。
(三)構建風險管理和分擔機制,增強投融資吸引力
一是建設信息平臺,改善信息不對稱性。建設林草碳匯綜合管理和信息平臺,對已開發或正在開發林草碳匯項目的項目收益率、風險因素、歷史違約/損失情況、預期收益情況、潛在風險因素、財政獎補、公益支持、融資擔保、保險保障等信息直接或通過“沙箱”模式向金融機構提供,提高金融機構風險定價精準度,降低金融機構潛在風險定價。
二是鼓勵保險機構創新,分擔項目融資風險。在傳統森林保險之外,積極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推出以林草碳匯為核心的保險創新產品,前期可考慮通過保費補貼方式推動碳匯項目全面投保,為項目提供長期保障助力項目投融資。
三是優化財稅政策,撬動金融支持力量。一方面,以財政資金作為關鍵環節資金補貼、信貸貼息、財政獎補發揮杠桿作用,保障更多項目順利實現資金循環。另一方面,四川省草原、濕地碳匯項目多集中于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發展剛剛起步,面臨的困難更多,因此財政資金扶持應適當傾斜。
(四)創新“貸款+保險+期貨”林草碳匯金融服務體系
鼓勵金融機構聯合開發以銀行貸款為核心,保險、期貨為重要補充的林草碳匯金融服務體系(見圖6)。
一是銀行業產品創新。鼓勵銀行積極開發以林草碳匯收益權/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并結合其他權益增信,提供盡可能長周期、低成本的資金。區域內銀行可多家銀行聯合發放銀團貸款分擔風險,在有條件時還可積極尋求國際合作開展國際轉貸款業務,由國際上關注氣候和環境議題的金融機構提供較低成本的資金,然后國內銀行跟隨配置一定比例的資金為項目業主提供投融資服務。
二是保險業產品創新。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碳匯保險業務為銀行貸款分擔風險,從不同角度基于不同風險類型分類,如林草碳匯毀損風險保險以林、草、濕地資源本身作為投保對象,對資源在項目開發中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導致的碳匯毀損而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林草碳匯交易風險保險以合同約定的碳匯權數量為投保對象,當項目出現核證減排量損失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碳匯交易無法完成時,由保險機構賠付等量核證減排量或等值貨幣對價減輕交易風險;林草碳匯價格風險保險以碳匯交易價格為投保對象,當碳市場上價格波動造成投保碳匯的實際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由保險機構賠付相應對價損失,此類保險潛力可深度挖掘,并與期貨類產品組合更佳。
三是期貨業產品創新。鼓勵期貨業相關機構探索碳匯期貨交易制度,順應碳價格在中長期穩定上升潮流,同時可讓更多投資者參與碳匯期貨市場獲利,有利于促進碳信用價格穩定,反過來利于林草碳匯質押貸款等融資行為。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王代強.“雙碳”愿景下四川林草碳匯前景幾何[N].四川日報,2021-07-28.
[2]李怒云.中國林業碳匯(修訂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
[3]Pawlok Dass1,Benjamin Z Houlton1,Yingping Wang,David Warlind.Grasslands may be more reliable carbon sinks than forests in California[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8,13.
[4]Terrer C,Phillips R P,Hungate B A,et al.A trade-off between plant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under elevated CO2[J].Nature,2021,591:599-603.
[5]Zhiwei Zhang,Cheng‐Zhang Zhao,Xuqian Bai,Qun Li,Min Ma.Examining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mountainous peat swamps of the Zoigê Plateau in China's Qinghai-Tibet Plateau[J].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21,37(1):72-82.
[6]文艷林.論四川林業碳匯貿易的發展潛力[J].林業經濟,2010(5):124-128.
[7]易揚,羅述武,毛麗莉.金融支持廣西林業碳匯發展的路徑選擇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9(1):59-62.
[8]田祥宇.我國林業碳匯交易融資風險及其防范[J].林業經濟,2010(6):118-119+122.
[9]郭艷斌,張彩虹,郭恩宇,朱晗.國外森林碳融資模式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2,25(2):7-11.
[10]劉銘,孫銘君,彭紅軍.我國林業碳匯融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9,(4):1-4+8.
[11]鞏海濱.林業碳匯與四川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14(11):63-67.
[12]黃宰勝.碳匯林業融資機制研究[J].林業經濟,2012(2):19-23+32.
[13]李金航,明輝,于偉詠.四川省林業碳匯項目實施的比較分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5,33(3):332-337.
[14]何桂梅,王鵬,徐斌,陳紹志,何友均.國際林業碳匯交易變化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8,31(5):1-6.
[15]孫銘君,彭紅軍,叢靜.碳金融和林業碳匯項目融資綜述[J].林業經濟問題,2018,38(5):90-98+112.
[16]馬雯雯,趙晟驁.金融服務林業碳匯發展及問題研究[J].西南金融,2020(6):46-55.
[17]曹福亮.林業碳匯市場化助力碳中和國家戰略——評《林業碳匯運營、價格與融資機制》[J].林業經濟,2021,43(11):5-11.
[18]曹平蘋,朱立軒,賀依婷,禹良.全國人大代表梁慶凱:積極完善林業碳匯市場體制機制建設[N].金融時報,2022-03-10.
[19]尤毅.我國碳交易機制與政策建議[J].海南金融,2023(3):39-46.
[20]李威.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我國碳市場發展的借鑒與啟示[J].海南金融,2023(4):44-51.
[21]林全德,劉鋒,孫朝鋒,黃梓良,李孟陽,孫倩.保險行業涉足林業碳匯領域的創新探索——以全國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為例[J].福建金融,2021(6):36-41.
[22]秦濤,李昊,宋蕊.林業碳匯保險模式比較、制約因素和優化策略[J].農村經濟,2022(3):60-66.
[23]田姣.全國碳市場來了 川企“賣碳”如何作為[N].四川日報,2021-11-29.
[24]周偉,高嵐.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21.
[25]唐明知,黃芳蕊,黃勁等.林業碳匯發展路徑探索——以廣西為例[J].區域金融研究,2022(1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