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鄭集高級中學城區校區 楚先雷
眾所周知,數學題目是靈活多變的.若數學教學以期用“強灌”的方式來提升解題能力,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強灌”中必然缺少自我發現、總結和歸納的過程,學生僅將學習視為一項任務,處于一種被動、消極的學習狀態,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做學生背后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感覺數學學習是一件既有意義又有趣的事情,進而逐漸地愛上數學學習,從而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將會大大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也會有所提高,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1].
教師在教學中無論采用講授法、點撥法,亦或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其他的教學模式,都要以發展學生為目標.通過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以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試想,若教學中不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發揮,學生只將自己視為課堂的旁觀者,自然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這樣也就不會產生新問題,那么,新想法和新思路更是無從談起.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同時,重視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聯想、總結、反思等學習活動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進而讓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提升數學素養,筆者淺談幾點自己的認識,供參考.
在新知講授階段,尤其是例題講解時,部分教師常“照本宣科”地展演,其目的是發揮例習題的示范功能,然此過程中因缺乏學生的思維,容易出現聽得懂而不會做的尷尬局面.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否則學生容易產生惰性,感覺能聽得懂就已經理解了,理解了解題時就可以直接套用了.學生僅僅經歷了“看”而未加入“思”的過程,很難認清問題的本質,解題時自然會感覺無從下手.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師生互動,盡量讓學生參與到解題過程中,并大膽地質疑,提出自己的優化方案,進而使思維更活躍,課堂更生動[2].
案例1已知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且滿足:a1=a(a≠0),an+1=rSn(n∈N*,r∈R,r≠-1).求數列{an}的通項公式.
在本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講解,而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然后板演,借此通過學生的解題過程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而通過板演呈現的問題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師:有誰愿意分享一下你的解題過程呢?
生1:由已知an+1=rSn,可得an+2=rSn+1,兩式相減,可得an+2-an+1=r(Sn+1-Sn)=ran+1,即
an+2=(r+1)an+1.

故當n≥2時,an=r(r+1)n-2a.
綜上可知,數列{an}的通項公式為
師:你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想法呢?(有很多同學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已經躍躍欲試地想進行糾正了.)
生2:在an+2=(r+1)an+1中,如果r=0,則從a2開始后面的各項都為0,那么這個數列就不是等比數列了.(大多學生都發現了這個問題,都表示贊成生2的觀點.)
師:很好!看來大家都發現了這個問題,在求解過程中要對字母r的取值進行討論.(教師將生1的解題過程進行了補充.)
解:由an+1=rSn,可得an+2=rSn+1.兩式相減,可得an+2-an+1=r(Sn+1-Sn)=ran+1,即
an+2=(r+1)an+1.
又a2=ra1=ra,所以r=0時,數列{an}為a,0,……,0,……

綜上可知,r=0時,數列{an}的通項公式為
當r≠0,且r≠-1時,數列{an}的通項公式為
本題的求解過程以學生獨立思考為主,解題出現錯誤時教師并未直接指出,而是引導學生糾錯,待問題發現后教師給予補充并完整地給出了答案.雖然在求解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但并未過多地占用課內時間,反而因在此過程中經歷了思考和糾錯的過程,記憶會更加深刻,思維更加縝密.
當然,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非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猶如課堂的總導演,要綜合考慮學生特點,根據題目特征和學生反饋合理安排“誰來表演”;當學習過程中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或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讓學生知道該“如何表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檢驗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否達到了預期.由此可見,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是引導學生如何“演”好的關鍵.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協調好主體和主導的地位,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可以靈活地加以運用,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盲目追求課堂效率,常在教學中搞“一言堂”,對學生的新問題、新想法視而不見.因教師在課堂上表演“獨角戲”,故使課堂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順暢,然在此過程中不能充分地呈現學生的不同思維過程,使得課堂呆板單一.眾所周知,在不同的知識背景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因此,當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呈現出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要利用好這些“不同”,使數學課堂呈現“百花爭艷”的景象,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大大地提升[3].

本題已知雖看上去簡單,但較為抽象,求解較難.若直接利用方程的思路進行求解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學生必須調用已有經驗進行多元聯想.由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所以解題的出發點也有所不同.在本題解題中呈現出了多種解法,收獲了不同的精彩.



在本題的求解過程中出現了多種解法,充分地展示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那么,多種解法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系呢?經分析可知,解法1和解法2是將代數問題轉化為幾何問題,運用數形結合的思路求解,其本質都是利用公共點進行解題.解法3雖然其轉化的形式不同,但最終都是借助基本不等式求解.
在解題時,學生要根據題目特征找到求解方向,進而將已知向自己熟悉的形式進行轉化,從而找到適合的解題方案.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嘗試用不同的思路解決問題,進而增加思維的靈活度.當然,當多種解題思路呈現后,教師還應帶領學生進一步思考,找出解法中的共性,進而多解歸一,使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化、深刻化.這樣,學生在求解時可以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而通過聯想和構造尋找最優的解決方案.
總之,在教學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能片面地認為教師課上多講一道題,學生就多會一道題.在教學中僅追求解題的“數量”而忽視了解題的“質量”.那樣,學生會因缺乏發現和思考的過程而使學習難以深入,解題能力難以提升,思維能力難以發展,得不償失.為此,在教學中,不能過度追求“數量”,而應重視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具有一雙可以洞察問題本質的慧眼,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