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玉
情感體驗式教學法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出的,在現階段的閱讀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新課改政策的落實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契機。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其自身主動性對于閱讀效果的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當中以情感體驗教學法作為教學的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對閱讀內容有個人深層次的領悟,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產生共鳴,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與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在情感體驗教學法當中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設備,提高學生在情感教學中的體驗感,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對閱讀能夠有更加強烈的興趣。在情感體驗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可以將閱讀代入到自己的生活里,促使學生更加快速地成長,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研究閱讀教材,挖掘情感共鳴點
教材應該反映時代特征和現代意識,注重人文、自然、理解和尊重各種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閱讀除了充分發揮語言交際的功能外,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范文說明真相,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中的情感共鳴點可以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認知,并且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貫徹自己的原則。
例如,學生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可以從課文中感受到主人公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以及作者對主人公的贊揚。但是學生對于其中的慘烈了解還是不夠深入,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在視頻的幫助下,激發學生同仇敵愾的愛國之情。學生在視頻的幫助下,對于這篇課文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用心感受作者和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情感,對文章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作出反應。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開展課文教學的時候,強調課文中的情感爆發點,展開針對性的教學,鼓勵學生在文字的心境中漫游,把自己的感情與文字中包含的情感結合起來。
二、以閱讀入情境,抓住情感觸發點
很多課文中描繪了優美的意境,把多姿多彩的世界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內心埋下向往的種子。閱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將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文字的方式向其他人進行傳遞,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且從作者的文字描述當中看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們逐漸了解了文字,在想象的幫助下,將文字語言轉變成了美麗逼真的氛圍,使自己的頭腦與文字融為一體,成為藝術構思的一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快速閱讀、體驗閱讀內容和掌握主要信息,掌握閱讀與思考、閱讀與討論、閱讀與行動相結合。
例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寫到:水是如此清澈,一棵如此巨大的榕樹,如此眾多的活鳥。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贊美讓學生覺得作者內心對生命的美麗無比興奮。教師需要指導和啟發,在閱讀時傳達作者的感情。在教學實踐中,要用聲音傳達情感,抓住情感的觸發點,讓學生“循規蹈矩”受到感染。在《白鷺》教學中,教師注重閱讀的多樣性,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到課文中去體驗。文章集中講述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文章中有很多生動具體的句子。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了解情況:“你們知道白鷺的特征嗎?”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情感閱讀,加深文本理解,提高語言學習興趣。學生從心底里體會到了作者的贊美,感慨地讀道:“這白鷺真是太美了!”
三、挖掘閱讀內涵,突出情感體驗點
學生的情緒最容易調動。隨著情感,他們的認知活動變得更加活躍、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能代表他們的個性。無論文中的文字是否生動,都包含著作者的感情。在閱讀中,學生應該在理解課文中單詞的同時,感受到豐富的感情,在感情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語言有著深刻的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目的是拓寬視野,豐富經驗,讓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在閱讀教學中朝著更深、更高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空》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完成以下環節:1. 推理和欣賞結構美的想法,樹木和鳥類構成了一個完整和諧的“鳥天堂”畫面,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樂趣;2. 品味句子,欣賞畫面美(從欣賞畫面出發,分析語言,引導學生欣賞文字和句子作者的巧妙);3. 多讀書,體驗藝術構思的美(閱讀、閱讀魅力和與作者交流);4. 歸納中心,了解情感美。這將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體驗,這樣他們就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到對大自然的熱愛,并受到感染。在教學中,學生應該把自己作品中描繪的美麗的意境引入其中,這樣他們就能欣賞到文中所描述的美麗的自然景色,讓他們受到美的啟發,激發起對大自然的思想和感情的熱愛。
四、開展想象表演,激活情感體驗點
在閱讀學習中,想象力是理解課文的重要因素,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可以快速地感悟文章的核心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中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心中的角色演繹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己在閱讀當中所理解的對于角色的認知以及對于閱讀情境的表現有更好的展示。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去深化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于課文節奏的把握。
例如,在學習《窮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結束以后,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學生扮演桑娜和她的丈夫,即漁夫的角色。通過解讀課文,學生可以進入課文的語境,體驗桑娜將孩子抱回來矛盾的心理。漁夫聽到這種情況后,毫不猶豫地讓妻子把孩子留下來,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對夫婦雖然貧窮,但是卻十分的善良。這種體驗教學方法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還融合了文字語言,拓展了想象空間。并且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開始進行思考,自己是否能夠做到跟主人公一樣?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實現了一舉三得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看其他人表演的時候,秉承著欣賞的態度,并且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生活實際,進行自己的想象,讓閱讀中的角色能夠真正進入到自己的內容,從而獲得獨特的感受。在學生表演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真正地感受到閱讀樂趣,同時也能夠將自己的感情與課文進行結合,抒發自己的情感。
五、延伸課后閱讀,拓展情感體驗點
學生自身受到遺傳素質、家庭環境、社會生活以及不同生活經歷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心理和情感世界。他們有著與眾不同的內心感受,作為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這是學生個性化的體現,這種體驗只屬于他們自己,教師要讓這種只屬于孩子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實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聯系、對比”來解讀課文,讓學生進入具有社會生活經驗的課堂。
例如,在學習《藏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小作文,介紹自己喜愛的特色劇種,講述這個劇種的特點,以及自己是如何接觸、喜歡上這個劇種的過程。學生可以模仿《藏戲》的寫作結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將自己喜歡的劇種更好地表達出來。在學習完《窮人》一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窮人》進行續寫,讓學生想象:一個漁夫和他的妻子如何努力撫養西蒙死去的兩個孩子,他們長大后做了什么?還會這么窮嗎?是否繼承了他們身上善良、樂于助人的優點?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然后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拓展自身的思維,同時也讓學生對于課文有更加透徹的認識。同時,在課后還可以進行閱讀的延伸,讓學生能夠解讀作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傾向和語言經驗來解讀生活,通過課本學習生活,通過生活了解課本。
六、開展閱讀討論,升華情感體驗點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是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在交流的課堂中,不僅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彼此之前思維的碰撞,閱讀內容會更加的豐富、生動和深刻。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感悟,這些感悟學生如果只是自己在內心進行思考的話,那么得到的內容相對來說也會比較片面,因此教師應該開展課堂討論環節,在課堂的討論過程當中,讓學生可以將自己在閱讀過程當中的一些感悟和其他同學進行分享。
例如,教師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時候,可以詢問學生:“一個人想要成功,應該怎么做?”學生彼此之間可以將自己對于這個討論題的想法和其他人進行分享,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以及經歷的一些事情來表明自己的論述。在這個過程當中,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啟發,同時也可以聯想到自己的實際經歷,從而去逐漸完善自己的觀點。對這篇課文的內容也可以有更加深層次的了解。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并且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讓學生能夠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方式,更加透徹地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討論的方式,學生認識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寬廣,使學生的感情升華到“原來愛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更好地去開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從他人的講述當中得到一定的啟發,在課堂的討論過程當中,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地分享自己,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樣對于整體的閱讀教學有著非常良好的促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價值。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對閱讀內容進行更加深層次的研究,提取其中與學生能夠產生共鳴的部分,展開針對性的閱讀。同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當中不斷深化對于閱讀的認識。同時要突出情感的體驗點,以生活為方向,拉近學生與閱讀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產生共鳴。并且在課堂當中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表演,將這些想法和其他的同學進行分享,展示自己的思維。在課堂交流中,讓學生的情感彼此帶動,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課后教師適當對閱讀進行延伸,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感悟,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打造高效的小學閱讀課堂。
*本文為福建省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研究課題《“潤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NG1451-198)的課題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