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整體教學視域下的單元作業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實施和評價的課時作業集合。筆者對初中美術作業設計的現狀進行審視并引發思考,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單元作業設計做初步研究。本文以初中美術“垃圾分類公益招貼設計”單元作業設計為例,具體闡述單元作業的目標設計、內容設計和評價設計。
一、思路探尋——“深度學習”單元作業設計的內涵
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作業設計至少具備三個特征:結構(系統設計)、進階(思維遷移)、支架(精準支持)。
(一)系統設計:以結構化提升藝術感受
教師在實踐環節中,以任務性驅動,優化課時結構與內容。對單元前置作業、后置作業、課時作業進行統一搭配,減少量,增加質。例如:在社會調查中實現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與認同;在構建思維過程中,拓寬學生招貼設計的視野;通過課后拓展知識和思路,多維度提升設計藝術感受。
(二)思維遷移:以學習鏈促進高階認知
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從審美感知入手,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收集信息并進行分析、思考與探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從四個方面進行創意構想,并通過合作、布展、評價等方式加深對公益招貼的文化理解,構成一個完整的思維進階學習鏈,即“聯結—生成—遷移”,加深對設計藝術的理解。
(三)精準支架:以任務單推進問題解決
對學生作業問題的研究要解決下列問題:價值問題(有沒有用)、動機問題(想不想做)、支持問題(能不能做)、標準問題(做好做不好)。同時也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架,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文字、思維方式、評價標準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幫助解決問題。
二、逐層進階——“深度學習”單元作業設計的實踐探索
公益招貼設計是八年級下冊“讓世界更美好”這一課的拓展內容,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對作業的設計指向單一,如一幅招貼或者一件環保作品。本文以“垃圾分類公益招貼設計”單元為例,從作業設計的目標、過程、評價引發思考,以此展開深度學習單元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
(一)思目標:基于深度學習的目標設計
基于深度學習的單元統整性作業目標設計,以“垃圾分類”為主題,核心素養為導向,加強課時作業的關聯性和遞進性,深化作業功能的靈活性和綜合性,體現教學評過程的一體性和完整性,并借用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學習。
1.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確定單元目標
在設置本單元教學目標時,一要參照課程標準,體現核心素養,明確本單元的育人要求;二要結合“公益招貼”的教學內容,厘清“垃圾分類”主題和話題的關系,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基于以上思考,本單元教學目標包含以下方面。
新課標中“我們與設計同行”的學習任務要求:根據班級、學校或社區的不同需求,用手繪或計算機制作等方式設計海報等,理解形式、功能和社會責任相統一的設計原則。根據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用手繪草圖或立體模型等方式提出改進方案,并進行展示與交流。結合教學策略建議,整合指導性課標設計本單元教學目標如下(見表1):
2.依據大單元目標,設定作業目標
將單元總目標分解成課時作業目標,可以使每一課時的作業設計都能有的放矢。課時作業的目標設計,不僅要關注課與課之間的層次性,每一課時的作業服務于后一課時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思維特點和發展需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思維進階做好鋪墊。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基礎的設計能力與造型能力。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審美感知入手,側重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素養,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搜集信息,并進行分析、思考與探究。從四個方面對垃圾分類公益招貼進行創意構想,并通過合作、布展、評價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公益招貼的文化理解。
(二)思過程:指向高階認知的內容設計
基于指向高階認知的設計原則,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作業目標,協調作業時間、作業地點、作業形式、作業功能等作業要素,筆者對本單元的課時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并以學習鏈即“聯結—生成—遷移”的思維進階模式加深學生對設計藝術的理解,具體設計如下。
1.聯結鏈:問題聯結,驅動自主發展
筆者設計了圖表類作業,使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在圖表的構建中形成聯結,以各類問題的驅動引導學生自主發展。例如,學生在社會調查中實現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與認同;在構建思維導圖過程中,拓寬學生招貼設計視野與方向,提升審美能力。
2.生成鏈:知識生成,形成設計意識
筆者在第二課時設計了四個模塊的作業,活動內容分為:色彩——了解色彩知識在垃圾分類中的運用;圖形——掌握圖形達意在招貼中的運用;文字——了解文字在招貼中的運用;創意——了解創意在招貼中的重要性。兩種形式:細化表格、案例分析。只有深入作品的探究,理解內涵,才能提升探究能力,發展綜合素養。
(1)細化表格,了解內涵特征
在色彩模塊筆者設計了表格(見表2),幫助學生結合已有的美術色彩知識,初步認識招貼設計中色彩的象征意義。讓學生了解色彩知識與情感認知在垃圾分類中的運用,學會用色彩吸引人們關注招貼。
(2)案例分析,掌握表現方法
學生通過欣賞、分析、研究設計師們的多樣風格與創作觀,了解公益招貼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要素、設計步驟等。例如,文字模塊的作業要求是學生能夠正確識讀設計師的圖像語言文字語言與文字創意。通過案例分析,加強學生對文字創意的理解,更進一步學習招貼的表現方法。
師:請認真觀察下圖中(見圖1)的兩個圖形,并結合圖形,試著分析設計師想表達什么。
生:圖中是兩個英文大寫字母“D”,第一個的筆畫中有古代書籍的側面,代表過去的文化存儲在書籍中;第二個的筆畫中有光盤,代表當下的存儲方式。因此,設計師是在暗寓文化的昨天與今天。
3.遷移鏈:思維遷移,引向高階認知
深度學習要有核心素養指向的藝術表現實踐活動,因此,通過前期的探究學習,生成認知加工獲得學習成果,再由遷移運用檢驗學習成果。
(1)創作實踐,提倡創意表現
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積累,選擇自己擅長的美術方法,創作一張色彩引人、圖形達意,并具有一定創意的公益招貼設計。學生創作形式多樣,可以運用多種繪畫材料也可以剪貼,甚至電腦繪畫。教師提倡學生團隊協作,既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要配合其他組員完成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2)展示宣傳,鼓勵現實參與
在最后一個課時,教師讓學生把作品布置在展板上,展示作品成果并拍照記錄,進行線下和線上的展覽和公益宣傳。通過布展,學生在過程中感受美術創意實踐帶來的成就感。學生在社會熱點中發現問題,最后關聯真實情境解決問題,完成社會參與,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思達成:體現表現過程的評價設計
深度學習作業評價的主體不應該只是教師,而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發揮自我調控和同伴激勵的作用;評價的形式應該是多元且豐富,并具有貫穿始終的特點。教師通過課堂即時評和課后延續評,對整個單元作業進行過程性評價,全面了解學生的個體能力以及素養達成,以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
1.課堂即時評,層層深入提能力
課堂中的評價,通過師評、自評、他評等評價,對單元學習中的各個環節作業進行有目的的評價。評價要點聚焦于該模塊的作業要求是否達成,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通過一步步的探究學習進階能力。
(1)論過程,關注藝術表現實踐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活動任務都有評價要點和過程性的記錄。如活動任務:掌握圖形達意在招貼中的運用;評價要點:學生對招貼圖形的可視性與創造性的理解。通過課堂記錄的內容分析,關注學生深度探究公益招貼設計中的藝術表現實踐。
(2)評作品,關注素養目標達成
作品的評價方式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教師給予方向指導。教師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作品本身,還要引導學生對公益話題進行深層次思考。自評和他評時,學生用招貼設計的相關知識對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再次實現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的核心素養目標。
2.課后延續評,展覽賦能激活力
教師將每課時學生的作業、作品,包括表格、思維導圖整理出來并進行展示;通過線下和線下的公益招貼展,展示項目成果,進行公益宣傳;將美術課堂從校內拓展到校外,從線下拓展到云端。
(1)線下展,場景展示提自信
學生在課堂上布置的展板不僅在課上得到教師、同學的即時評價,課后布置到學校的展廳對全校師生展示,布置到社區展區或者宣傳欄,使學生提高自信的同時,更加明確對環保事業的責任擔當。
(2)線上展,空間展示立榜樣
教師依托智能平臺的數據端口,可以對作品進行實時評價,運用評價數據和報告建立動態“數字化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成長;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釘釘班級群等,分享、點贊、評論,擴大社會參與度。
編輯:陳鮮艷
作者簡介:孫果成(1987—),漢族,湖南邵陽人,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中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