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音樂史》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本科專業的理論必修課程,肩負著傳承和發展中國音樂歷史文化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審美意義。然而,本課程在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開展中仍存在諸如缺少本土音樂文化、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比例偏頗、音樂史學習斷層、重理論輕實踐、考核評價單一等系列問題。因此,本文將針對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現狀展開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地方高校;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106—03
中國音樂史是把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作為考察和研究的主體,它不僅僅是記錄音樂的歷史,更是對音樂歷史進行研究、考察、反思的學科,具有專門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也是建立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論之上的綜合性學科。該課程的原名稱為《中國音樂史》,2003年,經沈陽音樂學院陳秉義教授提出:為新時期高校學生課程減負以及避免專業知識重復性授課教學,建議將《中國音樂史》和《音樂名著欣賞》兩門課程整合為《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至2005年,該項提議又被全國“十五”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小組采納,隨后便應用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師范)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之中。在此基礎上,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司將該計劃列入全國普通高校課程改革方案,并向全國各高校進行推廣。因此,從2006年9月開始,我國各類高校均開始逐漸取消原《中國音樂史》《音樂欣賞》兩門課程,而將其合并為《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
一、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山西大同大學為例,依據我校 2023年最新修訂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課程被分為《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1》和《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2》兩部分,分別開設于音樂表演專業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其中,《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1》為24學時,《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2》為32學時,總計56學時4學分。作為多年的一線授課教師,筆者發現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諸如“缺少本土音樂歷史、各民族音樂教學比例偏頗、重理論輕實踐少、授課方式單一、考核評價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因此,本文的研究內容就基于我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現存的問題展開相關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策略,希望以此能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水平。
(一)山西音樂歷史教學內容的缺失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山西因獨特的地域風貌、人文環境、風俗文化及生存方式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如若從追尋原始人類文化遺存去尋跡,舊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遺址就多達四百余處,占據了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三,從近代發現的古跡遺存及所挖掘出土整理的各類文物,也向世人印證了山西地區音樂發展的久遠流長,如1978至1987近十年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臨汾行署文化局共同合作下,挖掘出土的襄汾陶寺遺址中就包含了陶塤、陶鈴、鼉鼓、特磬等各類樂器共計26件,作為先秦龍山時期音樂文化的遺存,這批樂器不僅為世人揭示著四千多年前的樂器制作工藝和音樂發展水平,同時也是我國史籍中有關古代禮樂制度起源與探索最重要的實證;又如收錄于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擊壤歌》《康衢歌》等是原始社會堯、舜時期古老的民間歌謠……因此,山西本土的音樂文化既是中華民族最早的音樂溯源,更是我國音樂史領域中不容忽視的璀璨明珠。
然而,在我院目前所開設的中國音樂史課程中,按照教學大綱的設計,都是按照通史的方式圍繞著歷代重要的人物、事件、概念等展開梳理和講述,并沒有突出本土地域的特色,并且當前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教材中,對于山西音樂歷史的描述也只言片語,有的章節甚至只字未提,因此,在教學中及時補充山西音樂文化歷史,突出地域化特色教學,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融入和改革的內容之一。
(二)漢民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比例的偏頗
關于我國音樂歷史的研究,特別是有關漢民族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相比較之下,各少數民族由于形成時間早晚不同、社會發展極不均衡,再加上許多少數民族由于自身文化習俗等限制,多是以口述史的形式傳承著各自的音樂歷史,因此有關于古代少數民族音樂的權威史書一直較少,這也給日后學者的研究著述提供了很大的難度。
目前,盡管普通高等院校在開設中國音樂史課程時,并不存在重視漢族音樂史而輕視少數民族音樂的初衷,但在教學實際開展中仍然會出現漢民族和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比例相對偏頗的情況。以我院為例,在“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課程教學大綱的計劃設置與內容講授中,教師就多是以漢族音樂的歷史、現象及代表人物等為主,而對少數民族的音樂歷史及相關內容涉略較少,無獨有偶,同樣的問題在我們所選用的專業教材中也普遍存在。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學生普遍形成一種認識的誤區和錯誤的論斷,即“我國的音樂史僅僅是一部漢族音樂史”。然而,我國的歷史悠久且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無可替代的音樂文化,其音樂歷史的多樣性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基于此,筆者想在日后的中國音樂史理論教授和教學實踐中,將少數民族音樂歷史逐步融入教學之中,逐漸平衡漢民族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比例。
(三)理論講授和實踐開展比例的失衡
由于中國音樂史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著述在研究中普遍采用文獻研究法,而在相關音樂史學的授課中,也多以老師講、學生聽、重理論、輕實踐等傳統方式為主,以至于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與認知形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只圈固于單一的文獻整理、考據或訓詁等。毋庸置疑,從學科角度分析,中國音樂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門分支學科,相關音樂史教材的編著也多是沿著歷史時間縱軸展開的分期撰述與研究,我們作為教材的授用者,在教學大綱設計、教學進度安排以及具體授課中,同樣也應該遵循著歷史脈絡來帶領學生進行各時期音樂本體的講述與學習。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逐步凸顯出一個弊端,即:學生往往只能關注到隸屬某一朝代與音樂相關的事物,或只能對其進行淺層的認知和理解,而針對如何進一步串聯音樂事物本體的延續、了解音樂形態的發展以及把握音樂歷史演化的整體脈絡卻很難做到追根溯源。久而久之,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就成為了“在商言商,在周言周”,把原本應是音樂通史的學習局限為音樂的“斷代史”。
二、應用轉型發展背景下中國音樂史學課程的構建研究
(一)融入本土音樂歷史、平衡漢民族音樂史與少數民族音樂史教學比例
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學科接受先進理念的同時也開始重視對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并以此作為促發展、謀生存的基本法則。身為地方高校的音樂教學研究者,我們理應要在中國音樂史教學中加強地方特色音樂的學科建設,重視地方音樂文化精髓的滲透,幫助學生真正了解并熟悉地方音樂歷史文化。教育部在2006年11月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就曾明確指出:“根據課程教學情況,注意吸收地方性音樂歷史教學材料,使學生對本民族、本地區的音樂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山西音樂歷史源遠流長,而山西大同大學更是在“三代京華”“北方鎖鑰”之稱的沃土滋養下,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也為地域化特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授業者,我們理應充分整合利用山西特色音樂文化,讓學生對于音樂史的學習不再僅僅注重宏觀研究,而能從細節上去深入了解本土音樂歷史。
與此同時,在日后教學計劃的設置與教學進度的安排中,要重視調整漢民族音樂史和少數民族音樂史之間的關系,把兩者放在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從少數民族音樂的角度專門給學生進行講授,彌補歷來授課中對少數民族音樂歷史的忽視。
(二)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教學體系建設,加大教學實踐比例
2016年6月,山西大同大學獲批“山西省首批應用轉型試點高校”,2017年12月,我校成為山西省唯一的“廳市”共建高校,至2021年4月,又再次獲批“山西省首批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因此,明確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突出我校音樂表演的專業特色,讓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來提升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我們每一位專任教師必須要做的工作。
在我院的課程安排中,大一每周僅有兩個學時的音樂史教學,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每周教學的主要精力多集中于理論知識傳授和文獻史料梳理,較少能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去參與教學,因而在多數學生的認知中,認為音樂史只是一門脫離舞臺的“靜態”學科。然而當我們轉變教學思路,讓學生以“歷史的參與者和演繹者”將所學內容搬上實踐舞臺時,不僅能激發出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實現了課程的動、靜結合,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如以“原始及夏商時期的音樂史”為例,學生發揮著各自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或以歌舞的方式表演了《彈歌》《燕燕往飛》《候人兮猗》《雩舞》,為觀眾展示著原始氏族先民的狩獵方式、情感思念、愛情表達;或手抓“牛尾”作道具、腳上騰踏簡單舞步模仿先民耕作、嘴里唱著頌贊內容的原始歌曲,以歌舞劇的形式演繹再現著他們想象中的《葛天氏之樂》;亦或頭上綁著原始裝飾發帶,有的口吹哨子、陶塤、骨笛(實為石膏材質道具)等吹奏樂器,有的手擊石塊、木鼓、銅鐘和自制的龜甲搖響器等打擊道具,生動再現了原始及夏商時期樂器的發展等,這樣別出心裁的實踐音樂會既能讓表演專業的學生發揮各自所長,加深他們對各時期音樂體裁的理解認知、也能讓觀眾耳目一新、更能實現高校應用轉型發展的長遠規劃。
(三)利用互聯網智慧教學工具,開啟“互動式”教學模式
自2013年開始,各類混合式教學以及大規模在線開放型課程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迅猛發展,高校的教學實踐也開始了新的探索模式。特別是2019年12月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打破了常規的教學秩序,為了保證教學計劃順利開展,教學由線下調整為線上、授課方式轉為線上的互動式教學、教學主體也實現了師生的互換,諸如MOOC(慕課)、雨課堂、釘釘等互聯網智慧化教學工具成為了全國師生開展教學實踐、獲取資源信息、完成教學決策的重要工具。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線下課堂,他們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汲取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有效的提升了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現在雖然已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但我們仍身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之下,因此對于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也要尊重教育技術發展的轉變、堅持線上和線下混融的教學模式,利用優秀的智慧教學工具,實行“課前(教師將本次課程的課件、教學重點以及相關視頻和音頻資料提前推送)——課中(配合教學內容推送延伸的網絡學習資源,并及時開展課堂練習和隨機測驗)——課后(將學生在本次課堂的學習情況和課堂表現作出分析和反饋,同時方便其課后復習)”的輔助教學模式,來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以開放、發展、跨學科甚至多元化的方式去提升我們的教學課堂和教學質量。
(四)完善考核體系,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機制
課程評價是評估教學活動價值是否科學和評定教學效果是否合理的重要過程,更是檢驗教學質量成效的唯一標準。該課程傳統考核模式是以期末試卷作為單一的終極評價目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著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考核,而忽視過程性的學習評價。因此,為了檢驗混融教學模式的效果,我院將該課程原有的考核方式作出調整,將評價結果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其中,過程性評價是指配合每章節的課堂內容必須要完成的過程性學習內容,占總成績的30%,終結性考核仍以期末試卷的考試方式完成,主要針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考查與運用,占總成績的70%。最終評閱完成后,針對本次試卷的考題權重、目標分值、班級平均分、目標達成度以及課程總目標達成度進行全面分析,并對今后的課程教學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也為教師進行課程的教學總結和教學反思提供有效的實踐經驗。
三、結語
高校音樂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專業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它的改革與實施也成為了決定我國藝術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我們既是專業的音樂工作者,同時也是高校教育者,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突出辦學特色、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為服務地方音樂文化事業培養有用之才,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此次的研究與實踐,能幫我們解決該課程當前所存在的系列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能把課程建設的更加系統完善、能讓我們的學生了解中國音樂歷史、愛上中國音樂歷史,同時能夠學以致用都是我們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薛首中.山西音樂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項目“應用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中國音樂史學課程的建設與研究”(項目編號:GH—21445);2022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應用型改革及地方音樂史學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202208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佟鑫(1983—),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與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