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 王靜 鄧雪松 張宜蓓 熊書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2020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培養“仁心仁術的醫學人才,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加強醫學倫理、科研誠信教育,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著力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精神”[1],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是醫學院校落實立德樹人育人使命的重要切入點。
基礎醫學研究的是正常機體結構與功能及異常(疾病)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基礎醫學課程是臨床醫學學習的重要模塊,基礎醫學的研究與發展正向推動了整個醫學領域的進步,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在醫學生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思政育人價值[2],基礎醫學課程為學習醫學專業核心課程奠定邏輯基礎,同時也是醫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礎醫學課程育人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包括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職業使命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康中國戰略、人類命運共同體、生命觀、科研創新精神、勞動素養等,是醫學院校實現“隱性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然而當前基礎醫學教育中存在著基礎醫學教育教學重視程度不夠,育人理念模糊,課程育人體系單一,“五育融合”育人支撐度不夠,課程育人與勞動、科研、創新融合度不夠,課程思政縱向育人挖掘不充分,服務專業導向尚需進一步明確等具體問題?;A醫學教育應不斷深化思政課程體系構建與改革,發揮好教師、課堂及課程建設的“主力軍”“主渠道”與“主戰場”的作用,營造基礎醫學“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三全育人”氛圍,提升育人質量。
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對在校醫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發揮著重要作用。全面梳理基礎醫學中的“勞動、創新、實踐”等隱性育人元素,并思考如何將這些散在的育人元素和資源課程化,最終本著“以提升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中心”的原則,對接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進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打造了“專業基礎+核心課程群、實驗實訓課程、新樣態勞動教育主題實踐課程、科研+科普+創新創業課程”四個層面的基礎醫學課程橫向育人體系,即從“打好基礎-自我構建知識+能力體系-勞動素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層級實現基礎醫學生“能力進階”培育與發展,并在“四層”課程體系中踐行“基礎課程專業化,課程建設數字化,思政育人特色化”的“三化”課程理念,構建起科學全面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圖1 基礎醫學“一心四層三化”能力進階式課程育人模式框架(橫向)
(1)“能力進階”內涵:指遵循醫學生認知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規律,按照臨床職業崗位勝任力需求,將職業素養的遞增設計滲透在專業學習與實踐中,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培養能力可分為“打好基礎-自我構建知識+能力體系-職業勞動素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層級。基礎“能力進階式”課程體系具有內在邏輯性,充分體現了醫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遞進提升,各層級側重不一,相互滲透、融合。
(2)“一心”:即基礎醫學課程育人體系本著“以提升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中心”的原則進行改革和設計。
(3)第一層“專業基礎+核心課程群”:以基礎醫學部6個教研室為單位,開設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病理與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等20余門次“線上+線下”課程,現已建成1門國家級精品、10門市級一流和7門校級優質精品課程資源,是筑牢基礎醫學生教育發展的基石和核心,屬“激活舊知、添加新知、打好基礎”層級。
(4)第二層“實驗實訓課程”:搭建機能實驗、生化分子實驗、形態學實驗學、病原微生物學實驗、病理檢驗中心等實驗課程,并形成相應的教學平臺,開展虛擬仿真建設項目,理論+實踐+創新,開設了大量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全面培養醫學生科學(工匠)精神,遵守規則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引導學生“實踐出真知”,與第一層“專業基礎+核心課程群”互為補充和延伸,共同打好基礎,并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促進學生自我構建知識+能力體系。
(5)第三層“新樣態勞動教育主題實踐課程”:在第一層和第二層課程基礎上,結合基礎醫學課程特色,圍繞“健康中國行動計劃、遺體捐獻與致敬大體教師、醫學健康科普活動宣講”等主題,設計開發醫學生“主題沉浸式”新樣態勞動教育主題實踐活動方案,培養醫學生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提升醫學生勞動素養。
(6)第四層“科研+科普+創新創業課程”:在學習完基礎醫學前三層課程體系基礎上,以“注重職業能力,突出創新創業,加強科普實踐”為原則,設計開發云端科普講壇、線上《醫學科研創新與技術》科研創新選修課、“線上+主題場館研學”的《生命科學》人文素質科普選修課,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針對性地實施基礎醫學創新思維與訓練,實現醫學生“五育融合”的可持續發展。
(7)“三化”課程:即在構建“一心四層”課程體系基礎上,落實踐行“基礎課程專業化,課程建設數字化,思政育人特色化”,保障基礎醫學課程體系育人質量。
“一心四層三化”課程體系全方法交叉、深度融合、 “五育”并舉,以符合醫學生認知成長規律的方式,潛移默化中實現醫學生能力進階培養,即實現了基礎醫學知識從“結構VS功能,正常VS疾病”系統思維的培養,實現醫學生從基礎醫學知識“認知記憶-內化理解-遷移應用”到“批判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多層次提升學生的“五育”綜合能力,為培養復合型卓越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和醫學戰略家奠定基礎。
在構建好基礎醫學“一心四層”橫向課程育人體系的基礎上,各層次課程群全面落實“基礎課程專業化,課程建設數字化,思政育人特色化”的“三化”課程理念,推進縱向課程育人走深走實(見圖2),切實發揮好基礎醫學課程教師隊伍“主力軍”,基礎醫學課堂教學“主渠道”,基礎醫學課程建設“主戰場”的作用,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遵循“目標牽引-黨建引領-團隊支撐-體系構建-核心突破-五育評價-示范引領”的課程育人規律和原則,聚焦課程教學全要素,從課程知識點、熱點事件、人物事跡、勞動實踐等多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探索“帶入式、項目式、探究式、沉浸式”等課程思政創新教學方法策略,實施“數字+”課程建設,全面探索實施課程“五育評價”,構建起科學全面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課程“三化”思路如圖2。

圖2 以課程“三化”為落腳點,推進課程育人走深走實(縱向)
(1)目標牽引,基礎課程“專業化”:基礎醫學教育盡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課程體系,但卻是醫學各專業建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同專業的專業特色、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不同,因此圍繞不同專業的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差異,緊緊跟隨醫學不同專業發展的趨勢,著力構建與專業相匹配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勢在必行。以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為例,應結合國家醫學教育防治、結合我校辦學特色、目標和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明確臨床醫學《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設置課程教學大綱,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基本育人問題,并強化黨建引領,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加強基礎醫學師資“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鍛造好課程育人“主力軍”。
(2)構建科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打造“數字化”課程,彰顯課程育人“特色化”:
①實施“聚焦教學全要素”的課程思政融入:《生物化學》課程的專業知識體系、學科發展、人文故事、熱點事件等中均蘊含著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在此基礎上明確該課程的思政教學維度,并挖掘梳理出相關思政元素,聚焦《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實施全要素,讓思政元素融入課件、教案等基本教學資源,歸納總結,編寫基礎醫學課程思政案例庫和思政教學指南創新思政融入的教學方法策略,實現將“思政鹽”融入“課程湯”,達成課程育人實效。
②實施“數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育人體系: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也應通過掌握新技術、運用新方法實現學習數字化,善于運用“互聯網+”創新教育載體,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通過數字化創新的語言表達和新媒體手段講清楚、講透徹,加速師生間的思想溝通和價值觀引導,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相長?!渡锘瘜W》課程在市級一流課程建設基礎上持續創新“數字化”教學形式,打造集精品課程、教學視頻、微課、活頁教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抖音智慧教學平臺等為一體的數字化多元教學資源,持續深化“數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構建云思政素材,開展線上育人功能,有效補充了課堂的空間和時間限制。
③實施“五育”課程評價,形成課程育人閉環邏輯:在對學生的課程評價中,初步建成多元化評價機制(見圖2),首先是評價內容多元化,構建學生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全面評價指標。其次是評價方式多元化,綜合采用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動態性評價。最后,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互評、教師評學、學生評教、行業專家評教評學、家長社會評教評學等方式進行,不斷促進課程思政的診改。在對課程教師的評價中建立起基礎醫學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建立起“督導-評價-反饋-整改”的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機制,穩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育人實效。
通過以上方式,構建起《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思政育人體系,科學合理拓展基礎醫學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課程師資考評激勵和課程思政示范引領,培育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形成課程思政改革示范性成果,打造各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團隊。打通了基礎醫學課程育人“目標牽引-黨建引領-團隊支撐-體系構建-核心突破-五育評價-示范引領”的方法路徑,對于其它層級的基礎醫學課程群建設具有很好的適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