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煥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為加快我國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2018 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指出,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高素質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重任,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輸送著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
為了持續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提高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推進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普及信息化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2010 年,教育部舉辦了首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2012 年,該項賽事增設高職院校信息化大賽,擴展至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從2010 年到2017 年共7 年時間,該項賽事的主要評價內容是以“課程+信息化技術”為核心,從而考察職業院校教師綜合信息化素養水平;2018 年起,該項賽事調整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然而,筆者認為,改革后的教學能力大賽的核心內容還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創新性與時代性直接決定了教師教學能力的優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許多新概念和新技術走入課堂,走進專業,例如,VR 虛擬仿真、元宇宙、智慧課堂、AI 課堂和遠程教育等。無論采用何種技術,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和掌握能力,決定了這些新概念和新技術的落地實施。由此可見,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始終是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和重要支撐。
2012 年,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運用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 教授提出的層次分析理論模型(AHP 模型),構建了含有師德師風、課程整體設計、單元設計、課程教學、教學團隊、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實訓和課程改革等二十個指標體系的教師職業能力測評模型,并將該模型成功地運用到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教師教學能力測評體系中[1]。通過測評,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改革意識得到有效提升,為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近年的國家“雙高”院校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2018年,基于AHP模型,課題組提出“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評價模型”(如圖1)[2]。該模型強調以信息化教學為核心,主要包括師德能力、教學能力和信息化綜合運用能力三個內容。
圖1 教師信息化素養評價模型
為了更好地推動AHP 模型在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評價過程中的運用,課題組提出以課程為基礎單元,對任課教師進行信息化素養評價。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林業類專業的《經濟林栽培》課程為例,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團隊均具有省級“雙師型”教師資格,團隊共有5 人,教授1 名,副教授2 名,講師2 名,任課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而經驗豐富的教師提出課程發展建議。經過近六年的課程建設,課程團隊成員趨于穩定,均具有較好的教學經歷和教學能力,這為教師信息化素養評價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首要條件,也是“四有”好老師的第一門功課,更是教師自我職業成長的“第一粒紐扣”。因此,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教師師德能力測評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能力、教育理論掌握能力、思想與心理教育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而針對以上能力的測評,課程組分別設計了教師師德師風評價表(表1)和學生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調查問卷(表2),由任課教師自評和授課班級學生完成。
表1 教師師德師風評價表
表2 學生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調查問卷
親愛的同學:
你好!為了全面地了解任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水平,規范任課教師的課堂行為,特制定本表,請填寫此調查問卷,務必實事求是。感謝你的參與!
1.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當代教師身份?
A.是 B.否
2.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是否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身體狀況?
A.是 B.否
3.任課教師是否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A.是 B.否
4.上課過程中,教師是否存在接打手機的狀況?
A.是 B.否
5.任課教師是否存在拖堂情況?
A.是 B.否
6.任課教師是否挖苦、暗喻和諷刺過學生?
A.是 B.否
7.任課教師與其他教師關系如何?
A.很好 B.好
C.一般 D.不好
8.任課教師是否能夠做到按時上課?
A.是 B.否
9.任課教師是否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
A.是 B.否
10.任課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方法是否得當?
A.是 B.否
11.你還有其他建議嗎?
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和職業勝任力的重要體現,是教師有效完成教學活動的本領,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教育信息化2.0 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能力被賦予了新內涵,主要包括信息化課程建設能力、教材編寫能力、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師語言能力[3]。
信息化課程建設能力,主要考察任課教師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能力,體現在師資、信息化技術、實訓項目、在線作業、微課和直播等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優化[4]。以《經濟林栽培》課程為例,課程師資團隊成員中包含老、中、青三代,以老代新,以新促進,人員結構合理;在線課程建設中采用虛擬仿真技術、微課和超星APP 等信息化技術和載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記錄學生學習數據,重視過程性考核,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為教師教學診改提供依據;課程實訓項目以臍橙、油茶和茶樹等當地特色經濟林植物為教學主要內容,體現出區域適應性;利用超星線上課程平臺展示課程作業,記錄學生每一次學習過程;主講教師和課程企業技術人員結合生產實際拍攝微課視頻,助力學生技能提升和技術創新;尤其是當前信息化時代,線上課程資源建設尤為重要,教師可利用騰訊會議APP、釘釘APP、QQ 直播和微信等多種信息化手段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方法。
教材編寫能力,主要指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整合、邏輯框架的重構、時代特色的體現和職業技能的要求等四個方面[5]。以《經濟林栽培》課程為例,課程組在借鑒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經濟林栽培》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整合當地特色經濟林品種和現代經濟林企業生產新技術、新規范和新標準,編制了校本教材。通過近三年的使用,學生在當地企業的特色經濟林栽培與生產中的專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與體現,學生滿意度高達100%。目前,課程組正在開發適應生產需求的新形態活頁式工作手冊教材,以更好適應學生發展需求。
教學組織能力,能夠完美體現一名優秀教師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教案設計能力、駕馭課堂能力、突發情況處理能力、情感注入能力和綜合育人能力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對一堂課的總體設計尤為重要,是一堂教學課的靈魂所;任課教師駕馭課堂能力主要包括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姿教態的變化和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等;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教師要臨危不亂,冷靜地分析、化解教學中的突發情況,以《經濟林栽培》課堂教學為例,在《臍橙嫁接技術》一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名學生在嫁接中不小心將手指割破,教師要根據手指傷勢情況冷靜引導學生簡單地進行處理并及時送往醫院消毒包扎,方能體現出一名優秀教師的綜合素養。除此之外,一堂好課,還必須體現任課教師的特點與烙印,讓學生在腦海里記住每一節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除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外,一節好的課同時兼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課程思政建設刻不容緩,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學準備時課程思政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結合《經濟林栽培》課程特色,應該把勞動教育、勞模精神、科學家精神、安全教育和創新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設計中,樹立精準的思政目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守理想信念、擁有良好品德修為、勇于奉獻敢于擔當。
教師語言能力,是教師心理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重要體現,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優美的口頭語言、合理的肢體語言向學生傳達課程教學內容。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學習優秀演講者和優秀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將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語言抑揚頓挫,具有感染力,以達到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育人目的。
隨著高科技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和認知水平。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應該與信息化進行深度融合,以達到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的目標。近五年,教育部相繼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和《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等文件,不斷推動和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提高現代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為了更好地提高課程組任課教師的信息化水平,課程組從信息化手段的運用能力、信息化技術培訓次數、信息化比賽成績和信息化+課程教改水平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學習和突破,盡量將信息化技能水平進行量化,這樣更加能直觀地了解、掌握和運用信息化水平。
通過近五年的信息化教育改革,課程組共申請省級精品在線開發課程1 項;拍攝微課視頻40余項;制作課程虛擬仿真軟件1 套;開發課程科研攻關實訓項目12 項;獲得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大賽實訓教學比賽二等獎1 項;獲得省級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2 項,三等獎3 項;獲得省級微課大賽一等獎1 項;參加信息化技術培訓10余次。通過信息化素養評價,課程組教師的職業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普及,在網絡中獲取知識的學習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認可。職業院校承擔著我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任,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水平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探索一條符合時代發展和學校特色的信息化素養提升途徑,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教育信息化2.0 時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將會與教育教學過程不斷融合,以符合新時代高校育人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信息素養的培育和評價是最重要的建設內容,是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