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秀
國家出臺的“雙減”政策,對鄉村小學來說,重點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針對鄉村小學的學情,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種措施,從源頭上探究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方法。
識字學詞學句是貫穿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漢字是學生識字學詞的基礎,具有表意的特點。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從機械抄寫的泥潭中走出來呢?這就需要教師精選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課堂作業,指導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解決學生學習字詞句的問題。
比如,教學《明天要遠足》一課,課文中安排會認的字有11個,會寫的字有4個。其中,學生難以讀準的字有“睡、真、師、什”,難以寫正確的字有“同、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識字、寫字的重點與難點,設計“闖關游戲作業”,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闖關游戲中輕松地完成作業。具體的“闖關游戲作業”可以這樣設計——學生遠足的目的地是聰明島。第一關,聰明島達人(能讀、會寫生字):學生不僅要讀對4個翹舌音的生字,還要將它們放到詞語和句子中去讀一讀,強化重點生字的學習。第二關,聰明島牛人(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把課文讀給同桌聽,把課文讀給全班同學聽。第三關,聰明島超人(能仿說文本中的句式):教師用課件為學生搭建表達支架:“那地方的( ),真的像( )的,那么( )”;學生先仿照課文中的內容說,然后試著用自己喜歡的內容說,比一比誰說的風景更吸引人。
在統編教材中,語文要素是單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單元整組課文的教學重點,還是作業設計的重點。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圍繞語文要素設計重點作業,在減量不減質的前提下,把握課文學習的重點與核心,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比如,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課文所在單元是神話文體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指向閱讀的要求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要求屬于提綱性表述,教師還要進一步解讀,以課文的課后習題對接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外作業。作業一:《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是神話故事,你能從這些課文題目的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神話的神奇性?在《盤古開天地》中,你認為很神奇的事有哪些?作業二:先填空,再回答:盤古先用斧頭( ),再站在( )支撐了( )年,累倒下后又用身體( );你認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分別是什么?這樣的作業就是圍繞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設計的,是指向課文學習重點與核心的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足以說明實踐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設計實踐性作業來代替那些機械重復的作業。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學習連續細致的觀察,當觀察對象為植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家周圍或者上學路上,選擇一棵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觀察;還可以與同伴一起選擇同一植物的不同植株進行觀察,記錄每次觀察的結果。在大自然中完成觀察實踐作業,學生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廣闊性。
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課文中說“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針對這一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結合鄉村小學的實際情況設計實踐性作業:從這一自然段的表述中,請你選擇自己感興趣或方便調查的一個方面(一個點),獨立(組隊)走進鄉村的田間地頭,開展實地調查活動,記錄調查結果;先在小組中交流調查結果,然后在班級展示調查結果;在此基礎上梳理調查情況,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看看鄉村環境被破壞(污染)的狀況有沒有得到改善,寫一個調查報告。
在鄉村小學里,一個班級的學生,語文學習水平是參差不齊的,以背誦課文為例,有的學生學完課文就能背誦,有的學生一學期都背誦不了一篇課文。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分層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
比如,教學《牛郎織女》一課,課文所在單元是民間故事文體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和“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針對鄉村小學學生的學情,教師可以設計分層作業。作業一:選擇自己會用的圖示,梳理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作業二:如果你喜歡繪畫,請選擇一定的故事情節,繪制連環畫或者插圖,配上適當的文字。作業三:選擇一個新的角度(人物或順序)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作業四:從故事中選取一個簡單的情節,展開想象,把這一情節講得更具體。作業五:這個故事篇幅很長,請你對它進行縮寫。這些作業,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完成一兩項即可。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立足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學實際,在作業設計上探索多樣化的策略,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