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重要陣地與平臺,教師需要以課文為載體,挖掘文本蘊含的價值觀教育元素,通過適當的方式滲透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在感悟文本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樹立遠大理想。
統編教材雙線組元中的人文主題,作為一條重要線索滲透在文本中,與價值觀在文本中的體現是同步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文本中蘊含的價值觀內容。在統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體現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的課文,這些課文的人文主題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是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教師抓住文本中的故事、人物形象,都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愛國主義、革命精神、高尚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如教學《橋》,這是一篇小說,課文描寫在一場突發的洪水中老支書指揮村民通過一座小木橋有序撤離的故事,尤其是在面對同樣是黨員的兒子沒有按照要求排在隊伍后面,而出現在隊伍中間這種親情與原則的矛盾時,老支書硬是把兒子揪出了隊伍,最后兒子與老支書一起被洪水沖走了。作品塑造了一位沉著冷靜、舍己為人的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學生透過老支書的言行舉止,感受到老支書身上最值得學習的就是在災難發生時,共產黨員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老支書身上體會到責任意識在關鍵時刻的重要性,聯系實際思考: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樹立責任意識?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懂得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看上去是很平常的,好像沒有課文中出現的那種危急時刻,但這種平常的學習和生活同樣需要每個人樹立責任意識。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從革命人物身上吸收精神營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體現的是學生對人或事物的態度,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內容有很多,如愛國意識、理想信念意識、誠信意識、友善意識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文本,深刻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進而直接呈現自己的觀點。如教學《我不能失信》,課文寫的是宋慶齡小時候的一件事,爸爸媽媽準備帶她去朋友家做客,宋慶齡想起約好了在家里教小珍疊花籃的事,信守諾言,留在家里等小珍。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一次考試后,小亮沒有達到爸爸給獎勵的分數,就拿著自己改正后的試卷找到老師,要求加分數以便拿到爸爸的獎勵……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討論:小亮該不該這樣做?如果你是老師,會怎么做呢?學生經過討論認識到:小亮想用虛假的成績來獲取獎勵,屬于不講誠信的行為;教師應教育小亮正確對待成績,這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可以找到出錯的原因,平時多努力,爭取下次取得好成績。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不僅認同宋慶齡堅持一個人留在家里等小珍的想法和做法,而且表示自己今后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遠離假丑惡,起到深化價值觀的作用。其中,習作就是體現學生認識與思想的重要語言實踐活動,也是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選擇能夠體現真善美的材料,在講真話、寫真事、抒真情中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正確理解。在指導學生寫習作《有你,真好》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個人物作為表達對象,圍繞“真好”這一體現主題思想的關鍵詞,回憶這個人物曾經給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選擇最能觸動自己心靈的典型事件,突出“好”這種感覺不僅是發自內心的感嘆,而且是對人物高尚言行、美好品質的歌頌。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踐出發,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滲透,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