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娟
語文是學生認知發展的工具,更是學生認知提升的基礎,其閱讀教學策略的選擇,直接影響著學生綜合素養的塑造。而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性和認知規律,選用最為科學、高效、豐富的方式來開展對不同教學內容的指導與分析,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與深度感知中突破認知困惑,夯實認知基礎,則勢必更利于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發揮。而“長文短讀”閱讀策略則是基于新課標思想而衍生的一種全新閱讀指導方式,其重在通過對閱讀內容的重構、加工、整合,來明確閱讀定位與方向,以切實提升教學實效,全面塑造學生素養。由此可見,將“長文短讀”閱讀策略應用至小學語文教學,來優化教學模式、拓寬課堂渠道、助推學生發展,則更具現實意義。因此,教師應以充分應用“長文短讀”閱讀策略為鋪墊,來致力于對小學語文教學方式與方法、手段與措施的變革與創新。在指引學生學會“長文短讀”的基礎上,來培養其歸納、概括、整合關鍵信息的能力與素養,為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的提升而奠基。讓學生在“長文短教”閱讀策略的驅使下,進一步夯實自身認知基礎,全方位拓寬認知視域,為其語文學習的高質量推進而奠定基礎,提供保證。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長文短讀”閱讀策略概述
全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讓其在學會歸納、整合、加工各類閱讀信息的基礎上,參與文本閱讀,積累知識,豐富體驗,塑造素養。而“長文短讀”閱讀策略則是對新課標思想與理念的深度詮釋,且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高質量開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參考。其主要指對所讀的長篇文本進行適度濃縮與提煉來開展閱讀,并以課文的主旨、思想、情感等為引,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切實加工與深度整合,為學生選用更為短小精悍的關鍵信息開展閱讀的認知策略。其中的“長文”,主要指篇幅長、文字多、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的文本或課文;而“短讀”,則指在準確把握文章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凸顯本質開展指導。“長文短讀”閱讀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可為學生從不同領域、層面、視覺出發,對所讀文本進行解析與內化提供了便利,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語文思維能力發展,來確保教學實效提升,以及學生素養塑造。
二、“長文短讀”閱讀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結合小學生在語文思維與理解層面的發展,通過對“長文短讀”策略的落實,可切實改進長時間、大篇幅閱讀對學生興趣發展的制約與禁錮,使學生在更為科學、高效的閱讀策略指引下,從多元視覺出發,投身閱讀實踐,以更好地引領學生的認知發展與素養塑造。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的精準度、針對性,并為學生的認知發展而拓寬渠道。
1. 可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實效
通過對長篇課文內容的壓縮、提煉、整合,可進一步增強閱讀指導的針對性,為學生閱讀目的的明確以及理解的深化而助力,來確保閱讀教學的效能與質量。而且,在“長文短讀”閱讀策略的驅使下,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與不足也會逐步消除,這必然更利于教學模式的優化,以及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長篇閱讀中用時過多、重點不明等問題自會慢慢得以化解,這勢必更利于新課標思想與理念的落實,以及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與深度推進。
2. 可切實豐富學生認知體驗
學生在參與對長篇課文題目、主旨、中心、關鍵等找尋的過程中,其課堂學習的專注度自會逐步提升,這必然更利于其語文思維與理解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學生積極開展對課文的總結、探究、解析中,其歸納、整合、利用信息的意識自會得到慢慢培養,這也有助于其語文學習興趣的激活以及探究意識的發展。同時,“長文短讀”閱讀策略還可消除學生認知積累不夠充分、認知發展不夠到位的現狀,為其認知體驗的豐富而助力,來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塑造。
三、“長文短讀”閱讀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針對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所入選的課文特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指導時,應以靈活借助“長文短讀”閱讀策略為鋪墊,結合教學中涉及的不同主題、內涵的具體課文,通過審題目、抓重點、找關鍵等途徑,逐步落實對學生“長文短讀”方法的滲透。使學生在靈活、精準、充分駕馭“長文短讀”技巧的基礎上,主動投身至對不同類型課文的閱讀,以全面發展其語文閱讀能力。在確保“長文短讀”價值與功能得以充分彰顯的基礎上,來助推學生的認知基礎夯實、認知體驗豐富、認知能力提升,為助推小學語文教學高效開展而鋪設廣闊路徑。
1. 從審視課文題目入手,找準“長文短讀”閱讀策略應用的切入點
對于“長文”的濃縮與提煉,自然離不開對其題目的把握。而且,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每一篇課文的題目,都是其中心的直接體現。這使得通過對“題眼”的精準解析,可為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提供參考。因此,教師在進行課文濃縮與提煉時,必須以文題為抓手,來落實對“長文”的加工。讓學生在研討與交流中,對文題開展理解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找準閱讀的主線,來落實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并使“長文短讀”的主題更加明確,來引領學生閱讀思路的梳理。而在完成對題目的解析后,則應以輔助性研討與交流活動為鋪墊,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對其理解情況,來分享自己的認識、看法、理解等,以據此為“長文短讀”的開展指明方向。例如,在開展《畫家與牧童》閱讀指導中,可在黑板上書寫課文題目時,將“畫家”著重大寫,“牧童”有意小寫,并組織學生來猜測這樣寫的用意。接著指引學生思考:“大寫”畫家與“小寫”牧童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對課文的初步閱讀,以引領其切實理解課文中畫家戴嵩高超的畫技、謙遜的品格。最后,繼續追問:既然畫家的本領這么高,那可不可以把它再寫大一點,將“牧童”再寫小一點?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閱讀相關文段。并明確:牧童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以據此幫助學生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以借助對題目的解析以及問題的引導,為“長文短讀”的開展而助力,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大概內容,并從“大”與“小”中感受不同人物的特性,使“長文短讀”的實施方向更加明確,來確保其作用的切實發揮。
2. 從把握課文重點著力,明確“長文短讀”閱讀策略應用的突破口
“長文短讀”閱讀策略是引領學生整體把握長篇課文關鍵點、重難點的有效途徑,其不僅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更利于閱讀效率的提高。同時,雖然不同課文的篇幅長短不同,但都有其重點內容。而對于重點內容的把握與掌控,則是確保“長文短讀”得以順暢推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應以抓住課文重點為著力點,讓學生在重點內容、關鍵信息的引領下,開展針對性閱讀,為其精準把握課文中心而奠基。同時,在重點確立上,既要兼顧學生的認知實際,又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想象、聯想的空間,以促使其在深刻閱讀課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把握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來誘發學生的認知共鳴,并為其閱讀的精準度、延展性、針對性提高而提供指引。例如,在開展《賣火柴的小女孩》閱讀指導中,結合對各段落的分析可發現,小女孩擦火柴后所看到的幻象這一部分是重點。便組織學生對此開展多次閱讀,并根據其四次擦火柴中所看到的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等,對學生設問:為什么小女孩會出現這些幻覺?讓學生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明確:因為太冷、太餓、太痛苦,她很想得到溫暖、食物、歡樂和關愛。并據此引入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分析,以據此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使“長文短讀”的優勢得以切實體現。并讓學生在“長文短讀”閱讀策略的驅使下,從不同領域、層面、視覺來開展課文解析,以更好地發展其語文認知能力。
3. 從內化課文關鍵開始,探索“長文短讀”閱讀策略應用的總思路
對于“長文”關鍵內容的把握,是確保“長文短讀”閱讀策略作用得以發揮的核心。而且,教材中每一篇課文中的很多關鍵詞,既是文本的核心,又是其精神生命與內涵所在。其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往往體現在一些富有哲理的語句、詞匯之中。而通過對關鍵字詞、語句等的找尋,據此對課文進行提煉與濃縮,則勢必更利于閱讀指導精準度與針對性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開展“長文短讀”指導時,應以組織學生積極找尋課文的關鍵詞為切入點,讓其在粗讀或略讀的過程中,找出課文的核心與關鍵,并以此為參考,明確閱讀方向,濃縮課文內容,使閱讀教學的環節得以逐步簡化,以切實促進閱讀實效的強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課文的寫作手法、表現方式不同,以致其關鍵詞的呈現形式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有些可能潛藏于課文之中,有些則外顯特性顯著。這使得教師在指引學生找尋關鍵詞時,應以不同的閱讀策略為指引,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方法與技巧,使“長文短讀”的落實更具延展性。例如,在開展《將相和》閱讀中,可擺脫逐段閱讀的缺憾,以課文中的三個故事為著力點,組織學生從“撞”“拼”“讓”三個關鍵詞入手,開展對重點內容的精準解析,并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指引學生自主探究,來提升閱讀指導的實效。為“長文短讀”閱讀策略的高效落實而奠定基礎,于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塑造。
總之,實現“長文短讀”閱讀策略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緊密銜接,讓學生在概括、歸納、總結中開展課文閱讀,獲得認知發展,勢必更利于新課標思想與理念的落實,同時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塑造,也具有積極影響。這不僅可切實克服傳統閱讀教學的不足與缺憾,且對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閱讀興趣的激發等,也會產生重要作用。而且,學生在“長文短讀”閱讀策略驅使下參與閱讀實踐的過程中,其語文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勢必會得到充分發展,這也自然更利于其認知基礎的夯實,以及綜合素養的塑造。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實踐時,應切實加強對“長文短讀”策略的借助與利用,并結合不同文本內容、主題、思想等,以更為精準、科學、高效的方式對其予以濃縮、加工、提煉,讓學生在閱讀其關鍵信息的基礎上,獲得對課文內涵的深度內化,來促進其語文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以通過對“長文短讀”閱讀策略優勢的切實發揮,且全面監督不同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對“長文”進行適度濃縮,并將其完整、系統地呈現至學生視域,為其精準把握“長文短讀”的應用方法,并將其靈活遷移至課外閱讀實踐而奠基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