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角色是一種行為模式。因此,角色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得以體現,而這種互動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實現。角色扮演式教學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將角色扮演法運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中,在運用過程中要遵循六個設計原則。我們先通過一個案例來研討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所要遵循的設計原則。
案例:
在學習“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來設計本部分的教學內容,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要把這部分內容單獨作為一課時進行教學。在課前2~3天內把全班分為五組,分別代表五種身份:新沂市長、鋼鐵廠廠長、城市規劃師、市民代表和環保人士,他們依次要做的工作是:新沂市長——拍板是否在新沂建造鋼鐵廠;鋼鐵廠廠長——說明在新沂建廠所具備的條件并說服其余四組人同意在自己選定的地址建造鋼鐵廠;城市規劃師——幫助鋼鐵廠廠長進行選址;市民代表——爭取鋼鐵廠的建造既能給市民提供工作崗位又不污染環境;環保人士——監督鋼鐵廠,不能讓它造成環境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后,自由選擇扮演這五種角色。
接下來,五組學生要根據自己所選擇的角色先進行組內分工,并進行市場調查、資料收集、道具制作等;然后,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寫出自己的觀點,并提出有力的論據以說服其他組。當然,當學生忙于準備工作的時候,教師也不能閑著,而要做好資料支持和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理工作,以保證角色扮演順利地進行。
課間十分鐘,播放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幫助學生的思維脫離上節課,并放松心情;上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短視頻——德國工業聯盟廣告,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各組輪流發言,用語言、資料、圖片等方式嘗試說服對方,在五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完美的教學效果。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歸納出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所要遵循的六個設計原則。
一、情境性原則
營造真實的問題情境是角色扮演法的特征之一。可以說,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是學生能夠順利進行角色扮演的前提。真實的問題情境,其內容比較廣泛,如教師給學生提供場景和學習資源。無論是提供活動場景,還是提供學習資源,都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初中學生的思維正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這一特點決定了初中學生更易與自己生活類似的真實情境產生共鳴,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案例中提供的問題情境可分兩類:一是環境情境。如“課間十分鐘,播放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上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短視頻——德國工業聯盟廣告”,環境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二是材料情境。如“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后,自由選擇扮演這五種角色”,“接下來就是五組學生根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進行組內分工,并進行市場調查、信息查詢、資料收集、道具制作等”。材料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角色,理解得越準確、越深刻,表演就越生動。以上兩種情境的設置,使五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夠最大限度地投放到角色扮演的準備工作中去。
再如,在地球上如何通過經度和緯度來辨別方向位置,尤其是在地球的兩極如何來辨別方向位置,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實現。通過角色扮演來確定方向位置,顯得直觀,學生容易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方式有很多,教師一定要精心選擇那些適合學生的情境。情境越真實越好,越貼近學生生活越好。目前網絡比較發達,網絡資源極為豐富,這給初中地理教師精心選擇那些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二、沖突性原則
事物間的矛盾沖突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同理,要想使學生快速而深刻地理解和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很好地在角色扮演中應用沖突性原則。因為只有思想產生沖突,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才會實現1+1﹥2的教學效果。上述案例中,“全班分為五組,分別代表五種身份:新沂市長、鋼鐵廠廠長、城市規劃師、市民代表和環保人士”就是為思想沖突設計的。這五種角色所代表的身份是明顯不同的,所代表的利益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如市長代表政府,他要根據各方的意見,最后決定是建鋼鐵廠還是不建鋼鐵廠;廠長代表廠方的利益,企業盈利是企業的目的,但企業盈利不能造成環境污染,不能損害人民的身體健康;城市規劃師要考慮建廠的選址問題,廠址選在什么地方,要根據整個新沂市城區的整體規劃來決定;市民代表既要考慮到市民就業問題,但也要考慮到環境問題;環保人士當然主要是從保護環境角度出發提出的自己的觀點。角色之間的距離越大,矛盾就越突出,就越能夠取得角色扮演的效果。當然,應該說,這種“沖突”都是表面的,無論是哪一方,都代表了新沂市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即既要發展經濟,同時也要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角色扮演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角色的分工是否合理。角色分工的條件很多,但無論是哪一種條件,都要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否則,就不是地理角色扮演了。在上述案例中,可以帶領學生到新沂經濟開發區、新沂高新區進行實地考察,根據考察形成文字報告。這樣,他們在角色扮演中就能夠做到有理有據,突出角色特點,達到地理教學效果最優化。
三、指導性原則
大多數人認為,實施角色扮演活動可以極大地解放地理教師,因為整個活動幾乎都是學生在操作,地理教師只要在一邊觀看就可以了。然而筆者的觀點恰恰與之相反,筆者認為,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前、中、后,教師都要加強指導。也就是說,教師的指導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直白地說,地理教師的工作量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比以前要更重了。造成“教師解放”誤解的原因是其表現形式較為隱形。所以,在利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要選好角色扮演的內容。角色扮演是一種好的地理教學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學內容都適合角色扮演。如學習“中國人口”“天氣與氣候”等知識就不適合用角色扮演。由此,教師一定要選好角色扮演的內容。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角色扮演活動適用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抽象難懂的知識,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化抽象為直觀明了的知識點,如根據經度來計算時間;另一類則是占據較大比重的具有真實問題情境的教學內容,如“中國濕地的分布”。二是教師要有限卷入。這是最關鍵的要素,教師對此較難把握。角色扮演教學方式的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充分地展現其主體地位,鼓勵他們通過淋漓盡致的扮演、富有激情的辯論等形式來輕松地學習地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使學生能夠有條不紊地扮演下去。但是,學生有時激情來了,他們的表演可能會“越軌”,這時就需要教師以有限卷入的方式及時且不著痕跡地把學生引導到“正道”上來,并使之強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
如上述案例中“新沂市長——拍板是否在新沂建鋼鐵廠;鋼鐵廠廠長——說明在新沂建廠所具備的條件并說服其余四組人同意在自己選定的地址建鋼鐵廠;城市規劃師——幫助鋼鐵廠廠長進行選址;市民代表——爭取鋼鐵廠的建造既能給市民提供工作崗位又不能污染環境;環保人士——監督鋼鐵廠,不能讓它造成環境問題”,在這五種角色進行表演時,產生沖突是正常的,也是我們期盼達到的,但學生如果真的入了“戲”,真的吵起架來了,教師就要進行“突發情況應急處理”了,這也是教師指導作用的體現。
四、主體性原則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所謂“合理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教學要尊重教育規律,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能力特點,尤其不能忽略學生的情感發展需要,去努力創設一個最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的角色扮演環境,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與此同時,也要使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健康地發展。另外,角色扮演也應該能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外顯,喚起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對認真完成學業的愿望,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說最能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如上述案例中,角色扮演的五個方面都是學生。在表演前,他們要作市場調查;為了表演好,他們在組內要進行協調分工,要討論研究;表演后,他們要進行總結和反思。可以說,在這一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起到了指導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要遵循民主開放性原則。所以,地理教師在利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為其營造一個民主、友善、開放、輕松、自由、富有創造性的氛圍。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生在交際中的創造精神與其在角色扮演中對民主和開放的感受度成正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對民主和開放的感受度越高,他們就會產生越強的自信感,從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能勝任各種角色。所以,在學生角色扮演法教學設計時,地理教師需要秉承開放的思想和心態,大膽地讓學生去“扮演”。
五、多目標原則
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都要實現多個目標,如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等。當然,目標的實現并不是同等力度的,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凸顯一兩個目標的前提下,兼顧其他目標的實現。而角色扮演天生就具有多種價值功能,如上述案例中“新沂市長——拍板是否在新沂建鋼鐵廠;鋼鐵廠廠長——說明在新沂建廠所具備的條件并說服其余四組人同意在自己選定的地址建鋼鐵廠;城市規劃師——幫助鋼鐵廠廠長進行選址;市民代表——爭取鋼鐵廠的建造既能給市民提供工作崗位又不能污染環境;環保人士——監督鋼鐵廠,不能讓它造成環境問題”就體現了知識目標(鋼鐵廠區位選擇的因素)、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市場調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市民代表的要求、環保人士的要求)等多個目標。所以,利用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地理教師完成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學設計。
六、評價性原則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后,要有評價環節。評價的層次很多,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觀眾評價等等。評價環節也是教學設計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能夠使學生的表演技能得到提高。評價時要遵循的原則是:(1)重點評價學生的表演過程,多發現閃光點,多給予肯定的評價,以免挫傷他們表演的積極性。(2)教師或觀眾以自己在社會交往中對該角色的認識作為標準來評判演員在角色扮演中演繹的角色與社會角色期望的差距,具體地說出什么地方表演出彩、什么地方還存在差距,為學生以后的角色扮演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在最后作總結性評價,也就是評價與總結整個角色扮演過程,主要任務是評價學生的表演情況、角色認知狀況、參與活動情況以及引導學生找出角色差距、協調角色沖突、掌握角色實踐方法等。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來進行教學設計還處于摸索階段,很多設計原則我們還沒有把握準、運用靈活。我們要在以后的地理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使角色扮演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