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就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并且,小學生的認知以經驗為主,注重生活化教學,不僅踐行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也遵循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是語文新課標的要求。生活化教學,可以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讓教學實現從單一、死板到多元、生動的轉變,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引導學生發現語文學習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感受語文的樂趣,從而改善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模式。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順應教學改革的要求、順應教育改革的形勢,立足“學生為本”“發展為本”,倡導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字,夯實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字、語言的學習,讓學生感知生活、認識世界。為實現這個總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向生活化教學的方向轉變,應將行知理論“生活即教育”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優化語文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生活即教育”,讓語文教學綻放生活的魅力,值得我們不斷創新和探究。文章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對“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下面,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策略問題談幾點實踐性的認識,以期對教學實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挖掘教材,尋找語文與生活的切入點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在思想上、藝術上的表現形式相對簡單,而小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善于挖掘教材,尋找語文與生活的切入點,在切入點處巧妙設計教學活動,讓生活和語文教學成功“牽手”,讓語文教學淋漓盡致地彰顯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在進行《坐井觀天》的教學時,教師應對課文內容和主題進行挖掘和整體把握:文章講述井底之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辯,青蛙和小鳥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相差甚遠的主要原因是位置的不同、見識的差距。找準這個聯結點,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可以有效地將生活與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如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觀看動畫故事《坐井觀天》,在觀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動畫中的主要人物是誰,說說“坐井觀天”的含義。這樣的活動既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利于教師展開生活化教學,讓生活在這個聯結點而生發,從而升華教學主題。如筆者這樣引導學生:我們年復一年地住在一個地方,日復一日地在一所學校上學,直到以后升入初中、高中、考上大學,長此以往,我們的視野也會像這個小青蛙一樣,見識少、視野窄,老師想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想做“井底之蛙”、都想像小鳥一樣翱翔于藍天吧!那么,你們能想出辦法改變現狀,見識外面美麗的大世界,增長自己的視野和見識嗎?如此的啟發,學生思維活躍,給出不同的方法,諸如“以閱讀增長見識”“外出旅游”“尋找像小鳥一樣有見識的同學交朋友”“用手機、電腦看看外面的世界”……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促進學生思維力、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增強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對主題的認識。生活化教學不僅活躍了思維、活躍了課堂,也優化了課堂模式,讓課堂因生活化的融入而充滿活力。
挖掘教材,捕捉生活化融入的切入點,可以讓生活化教學的實施于潤物無聲,讓生活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絲絲相連,既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讓語文教學綻放生命的活力,提升教學有效性。
二、創設情境,保證語文與生活融合的合理性
小學語文新課程保準明確指出為學生創設熟悉、生動的情境,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保證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應保證生活化教學情境融合的合理性,以保障學生在生活化情境的支持下學習語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以真正發揮生活化教學的最大作用。
以漢語拼音的教學為例,對于m和n的“形”的教學,多數教師為了區別這兩個聲母的寫法,會給出兒歌“一個門洞n n n,兩個門洞m m m”。這樣的教學,雖然充滿趣味性,然而,對于一年級的兒童,對用“門洞”的概念模糊,容易給學生造成困擾,難以發揮兒歌的作用,也就是說,用兒歌創設情境,不能發揮情境的作用,語文和生活融合缺乏合理性、缺乏貼切度。而如果教師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出“窯洞”的圖片,那么,“門洞”的概念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輔之以兒歌,m和n教學情境的創設才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認知,加深學生對m和n的認識和學習。同樣地,“白鵝水中倒影e”“公雞喔喔啼”等漢語拼音的教學,只有為學生呈現出水中白鵝的影子的圖片,或者帶領學生走近池塘邊,觀察鵝在水中的倒影等,為學生播放公雞早上啼叫的情境等,才能真正理解這兩句歌謠的含義,對e和o的學習才充滿興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創設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注重情境的合理性,才能發展情境的作用,從而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服務于課堂教學。再如進行《畫楊桃》的教學時,讓學生通過畫楊桃活動的開展,體會課文的實質和內涵;教學《烏鴉喝水》時,讓學生在空瓶子里放一點水,然后想辦法讓水上升到瓶口的位置,通過“做”,理解烏鴉喝到水方法的可行性;教學漢語拼音時,引導學生聯想身邊的物品,理解和掌握拼音字母的“音”和“形”;教學《紙船與風箏》時,教師帶著一顆童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向往友誼而閱讀,以閱讀觸動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的東西,都依賴于興趣?!毙W生的認知特點直觀、形象。為此,實物、圖片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推開認知和學習語文的一扇窗。語文教學時,應善于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提高學生直覺感知力。如漢語拼音的學習時,實物、圖片都是創設情境的有效途徑。如學習“x”時,切開的西瓜,讓學生垂涎三尺,再加上兒歌的輔助作用“西瓜西瓜x x x”,學生不僅學習了x,也滲透了“xi gua”這個音節。教學“ui”時,呈現給學生“兩人打電話”的情境,啟發學生打電話時,開始怎么說?于是,根據經驗,“喂,哪位?”于是“喂”和“ui”巧妙連在一起。教學“h像把椅子”時,如果學生不再親自看一看,很難想象出h像椅子,此時,搬把椅子進教室,讓學生將椅子的形狀和“h”的形狀進行聯系和對比,“一把椅子h h h”也就提高了可理解度……
三、融入游戲,強化語文與生活融合的趣味性
游戲備受兒童的喜愛,滿足兒童愛玩、愛動的天性,并且,游戲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學習和生活的潤滑劑。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巧妙設計小游戲,發揮小游戲的大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他們游戲的心理需求。
如進行三年級《一次課間活動》的習作教學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游戲道具,如毽子、跳繩、沙包、足球等,讓他們玩自己喜歡的游戲活動。他們有的玩起花樣跳繩、花樣踢毽子、擲沙包、踢足球等活動,有的還融入了游戲和競賽,在孩子們盡興玩一會兒之后,將他們帶進教室,讓學生回憶剛才玩的游戲的種類、玩法以及玩后的心情。這樣的游戲活動的前移,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解決了學生無話可說的問題。
游戲是人們生活中娛樂的一種方式,在探討生活化教學時,應注重游戲活動的合理開展,教師應巧妙設計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如“開火車”游戲,是拼音字母、音節、識字、詞語教學中有效的趣味活動方式之一,有助于課堂氛圍的營建,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這個游戲的開展,應注重靈活性,如橫著開、豎著開、開雙軌車等,應注重趣味性,如游戲開始時,鼓勵學生模仿火車啟動時輕柔的“嗚—咔嚓、咔嚓”的聲音,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游戲的融入,營建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借助積累,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融合性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語言學科,提升語言教學的效果,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力度和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而經驗的積累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可以擴展小學生語言知識面,讓語文教學順利開展,從而讓生活與語文教學近些、再近些。
如上文提到的《一次課間活動》的習作教學,就是通過學生自主參加各種活動,如跳繩、踢毽子、踢足球等,然后再寫作,就有了生活經驗的積累,寫作也就有了豐富的素材。再如讓學生寫作《可愛的小動物》前,讓學生回家觀察家中的貓、狗等的外貌、顏色、生活習性等,學生的寫作才會行如流水。讓學生寫《秋天的原野》時,帶領學生走進秋天的原野,觀察樹葉的顏色,觀察田地里的高粱、水稻、棉花等;走進果園里,觀察掛滿樹枝的紅蘋果、山楂等,再回到課堂上,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秋天的美景的圖片,再次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的寫作下筆如有神。
閱讀教學也需要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帶領學生閱讀時,應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活動,促進學生的積極互動。如《秋天的圖畫》的閱讀前,讓學生借助于網絡資源等,搜集整理與“秋天”有關的詞匯和句子,再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經驗和生活的角度出發觀察秋天的場景,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提升理解能力。再如進行《司馬光砸缸》的教學時,可以先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如果周末的某一天,你們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家中沒有大人,家中恰好有一個裝滿水的大缸,你們中的一個小朋友掉進了缸里,你們會怎么做?這樣的情境創設和問題的設計,學生會紛紛給出不同的答案。教師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巧妙設計導入新課:司馬光是怎樣救掉進大缸里的小朋友的?從而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促進有效課堂的達成。
總之,“生活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除了文章中論述的幾個途徑之外,布置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生活實踐、目標生活化、方法生活化等,也都是落實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應對于生活化教學予以高度重視,不斷改進和創新生活化教學的形式,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幫助學生感悟生活,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課堂也因生活化教學而精彩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