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素青

在2021年7月24日,國家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該意見被稱為“減負”政策。“減負”政策的提出對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更明確的改革方向,學校教育應當從作業設計和校外培訓兩個方面入手,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好、學足、學充分。每一個學科的教師也應當深度解讀“減負”政策的核心要求,并將其應用在自己的作業設計中。初中數學作業設計也應當更加百變、更加有趣味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將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減負”政策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具體創新路徑,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師帶來幫助。
課后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有效延伸,更是鞏固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關鍵途徑。有效的作業能夠讓學生沉浸在知識的學習中并發展能力。由此可見,作業設計應當引起教師的關注,數學作業不僅要有計算題、應用題,同時還要有實踐性題目、層次性作業,還有開放性作業,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良好發展,而教師也應當不斷教研和探討,不斷將作業形式設計得更加有效。
一、“減負”政策下作業設計的新要求
(一)作業設計要求分層性
“減負”政策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就要求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也應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將作業布置得既有層次性又有多樣性。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全面了解,包括興趣愛好、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等,然后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層次性的作業。當然,教師也應當動態調整學生所處的層次,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使學生能夠激發主觀能動性積極學習。
(二)作業設計要求互動性
傳統的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只為學生布置一些教材中的內容或者教輔資料上的練習題,讓學生以計算為主,很顯然,這樣的作業并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減負”政策要求下,教師布置的作業要體現互動性,例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共同解決一些復雜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問題,可以讓學優生帶動學困生,不僅能增強整個班級的數學學習能力,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探究意識,每個學生在他人的幫助和引導下,還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全面了解,便于后期的深度學習。
(三)作業設計要求信息化
自國家提出網絡強國重要戰略思想之后,社會各個行業也開始與信息技術互相融合,“減負”形勢下,教師也應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為學生布置有信息化元素的作業,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感受信息技術對生活和學習所帶來的影響。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借助互聯網搜尋自己想要的學習資料,并且還能夠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正確使用信息的良好習慣。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務,讓學生有效借助網絡資源,促進數學學習的效果。
二、“減負”政策下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前置性作業設計,借助已知推理新知
前置性作業是指學生在學習之前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能夠為課堂上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教師布置的前置性作業也應當與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有關聯,使學生能夠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學生如果能夠真正感受到溫習的有效性,在復習中也會提高學習效果,教師也應當為學生布置更多的具有推理性的數學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還能夠有效減輕學習的壓力。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的構建情況,為學生適當增加和刪減內容,這樣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例如,在教授學生認識不等式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把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有效鞏固并遷移。學生已經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相關內容,在布置作業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將之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拓展,使學生強化對不等式的初步認識,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九個問題:
(1) 3比2( ?)(“多”或“少”)
(2) 3( ?)2(“大于”或“小于”)
(3) 3( ? )2(〉或〈)
(4) 4個3比4個2( ? )(“多”或“少”)
(5) 4個3( ?)4個2(“大于”或“小于”)
(6) 4個3( ?)4個2(〉或〈)
(7) 4個3用算式表示( ?)(4×3)
(8) 4個2用算式表示( ?)(4×2)
(9) 因為4個3>4個2,所以4×3( ?)4
通過以上九個算式,學生可以總結出4×3>4×2就是不等式其中的一種。在這種作業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小學階段學習的知識,首先會放松心情,然后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鞏固的過程,也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和舉一反三,方便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可以說,對學生來講,這樣的作業既能夠鞏固知識,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增強對新知識的了解。
(二)趣味性作業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快速發展階段,此時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并不完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自主能動性。如果教師不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很難讓學生在作業中產生興趣。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一些趣味性的游戲,讓學生感受到新鮮,不由自主地參與到作業完成中,一來可以放松學生的心情,二來可以讓學生排除恐懼心理。當然, 教師添加的趣味性作業也要在了解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夠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鼓勵,同時在作業中尋找更多信息。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趣味情境,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情境的元素中,不由自主地完成作業要求,整個過程中學生既能提高興趣,同時也感受不到壓力,相信作業的完成質量也會更高。
(三)分層性作業設計,增強學好數學信心
教師要注意到,每一個學生都是花期不同的花朵,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和光照也各不相同,花朵自身對營養的吸收方法不同,效果也會不同。作為教師,應當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布置的作業應當避免“一刀切”,而是要采取分層次教學法,根據因材施教的相關原則,展現出優秀的教學素養。教師把全班學生按照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進行分層,然后針對每個層次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布置相應的作業,難易程度或者挑戰性也應當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階梯式”作業或者“作業超市”的形式,把作業分成以下三種類別:基礎和拓展類題目、基礎和彈性類題目、基礎和特色類題目。學生在選擇作業過程中也要合理根據自己的課余時間,不僅保障了作業量,同時也有充足的休息和運動時間。這樣一來,學生自身的主體性也能夠得到凸顯,對數學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
例如,當學生學習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之后,教師就可以布置三個層次的作業,如下表一所示,讓學生自由選擇。相信學生在作業完成中不僅會開拓思維,還會形成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等各種能力。將作業進行分層控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身的征服欲望,真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在數學作業中也會持續不斷地擁有學習動機。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分層作業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識能力,并且要讓學生的心態放平和,避免出現攀比心理,否則會適得其反。
(四)實踐類作業設計,幫助解決生活問題
實踐類作業是使學生把知識與生活實踐構建連接的最好途徑,在實踐類作業中,學生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解題思路,從而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蘇科版八下《反比例函數》時,教師就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反比例函數案例引入到作業內容中,讓學生能夠在了解案例的同時,學會使用數學知識解決案例問題。生活中學生經常會跟隨家長一起去超市購物,教師就可以跟學生加入一些購物的東西,提前準備好購物錢款,然后購買同種商品的數量與單價成反比例。例如,在購買文具用品時,普通的自動鉛筆價六元錢,如果學生帶30元錢,可以購買五支;但檔次高一些的自動鉛筆,售價為十元錢,但30元錢只能買三支。這樣的案例就會為學生詳細講述反比例函數的具體使用。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可以將這樣的案例進行創新,再結合數學知識為學生進行展示。實踐類的作業還能夠讓學生改變對數學的看法,從而學會把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實際中。
(五)探究性作業設計,引導學生課后互動
探究性作業也是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師比較常用的作業設計形式,由于數學知識有抽象性的特點,學生對一些數學符號、數學定理也應當深入了解。采用探究性的作業,學生可以不斷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或者規律,從而鍛煉自己的抽象思維,形成數感。
例如,在教授蘇科版七上《有理數的乘法與除法》這一章節時,針對負數乘法,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究性作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感受有理數的具體概念,并形成全面了解。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從有理數的加減法入手,先讓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有理數加法或者有理數減法,然后再過渡到有理數的乘法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有任意兩個正有理數a和b滿足條件a-b=-(b-a)并且-a=0-a,然后請求出-a×(-b)的結果。在這個問題討論中,學生首先會理解負數的乘法,然后會發現負數乘法通常會分成兩類,正數和負數相乘,負數與負數相乘。通過已知條件觀察,可得出因數的負號個數與結果的負號個數是相同的,因此可算出-a×(-b)=ab。教師首先對學生的這一結果進行肯定,然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出“負負得正”的相關理論。最后,學生也能夠了解到有理數乘法的具體規律,在后期獨立解決問題時,也能夠有效借助這一規律。
綜上所述,在“減負”政策要求下,作為數學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首先應當進行更新。數學教學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分數,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只有教師改變對作業的態度,布置的作業才能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推動學生各種能力的不斷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